第101章 刘备教法正,贾诩谋皇甫嵩(求追定
推荐阅读:火影圆梦大师! 君见妖否? 拳之下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1978:从参军开始的文豪 清冷师祖要修无情道?我离,闺蜜也离!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日本战国:真田家的野望 我名黄天,苍天已死什么鬼? 冰汽神座
众豪士尽皆惊骇。
虽然都是裹挟名士欲行不轨,但躲在背后和站在前列是截然不同的。
裹挟法真的儿子法衍,是想让法衍去当出头鸟,他们在背后出钱出人呐喊助威,成则守住利益,败则花钱消灾。
作为扶风郡豪强,刘备总不能将他们全都屠了吧?
可勾结韩遂等叛军,那性质就不一样了,就如刘备方才说言:定罪需要证据,平叛只需要位置。
然而众人面临的困境,又确如鲁方所言:若真将历年侵占的田宅、强抓的奴农都交还县中又解散私兵部曲门客侠士,以前被欺压的奴农翻身做主了又岂会不发泄心头怨气?
届时被翻身做主的奴农群殴致死,即便刘备将行恶的人惩处了,死了的众豪士也活不过来。
想到这里,众豪士纷纷忍不住打起冷颤。
“可韩遂等人,凭什么会相信我等?”一个豪士又提出疑问。
鲁方冷笑:“韩遂等人是否相信我等不重要,只要让韩遂等人相信,刘备在掌控三辅之地后,必会移兵攻打陇右。别忘了,如今的陇右也归属雍州!以刘备的刚猛性子,他岂会容忍韩遂等人霸占陇右?”
众人或是面面相觑,或是低声讨论。
诚如鲁方所言,刘备五月初五来长安,如今才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将三辅之地的官吏罢免大半,这般刚猛的性子,哪里容得下韩遂等叛军霸占陇右?
片刻后。
几个豪士率先表态支持鲁方,余众也相继表态。
鲁方扫了一眼众人,心头也如明镜。
别看这群人似乎都表态支持,其中必然会有摇摆不定或虚与委蛇的,更可能还会有人暗中去向刘备告密以求戴罪立功。
但鲁方已经不在乎了。
身为扶风豪强,鲁方祖辈积攒了大量的田宅和奴农,岂能轻易交给刘备?
被背刺了一次后,鲁方对在场众人一个都不信,之所以还在此凝聚人心,不过是想拿着众人联名信去跟韩遂等人谈条件罢了。
另一边。
跟着刘备回了郿县的法正,颇有不解:“请恕弟子愚钝,恩师为何又要放了鲁方等人?”
按照法正的想法,趁机除掉鲁方等人,然后将鲁方等人的田宅充公、释放奴农编户入籍,这扶风郡差不多就可以平定了。
即便扶风郡有不甘心的豪贼想起兵作乱,也得掂量掂量扶风郡的三万讨贼兵。
(讨贼兵驻扎在扶风郡,前文误记为冯翊郡,已修改。)
有名士牵头和没名士牵头,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法正虽然聪慧,但毕竟年少,对天下大势还无清晰认知,自然也猜不到刘备的意图。
刘备要在天下大乱前执掌雍州,就不能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
时间不等人,刘备必须快刀斩乱麻。
既然当了法正的老师,刘备也不能藏私,指点道:“恩师卢公曾教我三十六计。计分六套,即胜战、敌战、攻战、混战、并战、败战。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又各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暗合阴阳变化之理,或刚柔、或奇正、或攻防、或彼己、或虚实、或主客。”
“雍州局势复杂,吏士贪腐不法、豪贼骄矜乱纪、叛军横行无忌,彼此根深蒂固、盘根错节;我初来雍州,既无名望,又无人脉,亦不识风土人情,正处于败军态势。当以败战计应对。”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是为连环计。连环计者,其核心在于使敌自累,而后图之,一计累敌,—计攻敌,两计扣用,以摧强势。如此,方有克敌制胜之机。”
“许诺诸县吏士如实上缴赃款后便既往不咎,乃累敌之计;派西园兵追捕卷款而逃的吏士,乃攻敌之计;两计连环,先礼后兵,方有今日成效。”
“许诺鲁方等人将历年所侵占的田宅、强抓的奴农都交还县中,再解散私兵部曲门客侠士,便既往不咎,亦是累敌之计;若肯执行,彼等势力就会瓦解;若不执行,我再以攻敌之计,同样可以瓦解彼等势力。”
三十六计虽然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但只要刘备冠以卢植之名,那就是卢植所创。
众所周知,卢植不仅仅是海内大儒,还是擅长兵法能统兵作战的北中郎将,教得意门生刘备一套三十六计也是很合理的。
听了刘备的指点,法正顿时兴奋不已:恩师大才,祖师大才,三十六计只一个连环计就如此厉害,若能学会全套三十六计,我亦可扬名于世了。
兴奋之余,法正又问:“豪贼行事,无所不用其极,倘若鲁方等人真的去勾结凉州叛军,又当如何?”
法正对局势的敏锐洞察让刘备颇为欣赏,道:“孝直所言,甚有道理。可若将吏士豪贼叛军都视为一个整体,罢免诸吏、惩戒豪贼亦可以是累敌之计。”
法正惊道:“恩师之意,是要借鲁方等人引出叛军,好借机一网打尽?”
刘备笑着点了点头,指点天才门生就是轻松,往往一点就通。
很多时候,不是名师成就高徒,而是高徒成就名师。
到了营地,法正还在为刘备的连环计而震惊,刘备则是又召来了关羽、贾诩商议。
“叛军若至,以目前的兵力难以抵挡,还需前将军皇甫嵩驻扎在扶风郡的三万讨贼兵相助,方能讨灭叛军。”
“然而我虽然是雍州牧,但皇甫嵩却不归我管,以皇甫嵩如今在军中的威望,这三万讨贼兵也不会听我号令。”
“还需设法取得兵权。”
虽说刘备跟董卓提了条件,让董卓得势后将皇甫嵩调离雍州,但以董卓的尿性,即便调走了皇甫嵩也会派亲信来掌军。
合作归合作,董卓还没傻到让刘备在雍州势不可挡。
只要有这三万讨贼兵在手,哪怕刘备是雍州牧也得屈服董卓之下。
雍州的人口毕竟是有限的,这时代的农耕水平也养不起太多的兵马。
除非刘备不注重雍州的民生选择穷兵黩武竭泽而渔,否则这三万讨贼兵刘备是一定要抢到手的。
“此事易耳。我有百计,可解燃眉之急。”刘备话音刚落,贾诩便淡淡开口。
正在揣摩刘备方才所言连环计的法正,猛地抬头看向贾诩,惊愕不已。
百计?
计策这么容易想的吗?
关羽亦是惊讶的看向贾诩,显然对贾诩不假思索的百计也感到不可思议。
刘备嘴角抽了抽,补充道:“文和,我之为人,一向以民为本,有些计,能不用,则不用。”
贾诩沉默了片刻,道:“尚有十余计,亦可用之。”
我就知道是这样,刘备又补充道:“两千西园健儿自洛阳随我入长安,既是慕我之名,亦是为了国家大义,不可置于我军将士于生死不顾。”
法正看向贾诩的眼神多了疑惑。
什么情况?
我怎么听不太懂?
老师到底在说什么?
未等法正想明白,贾诩又道:“那就只剩上下二计了。”
“上计太狠,直接说下计吧。”刘备直接选择了下计。
贾诩顿感无语:“使君,我还没说是上计是什么计呢?”
法正也着实忍不住心头好奇,问道:“老师,我想听听贾参军的上计。”
看着法正那好奇难耐的表情,刘备微微扶额,提醒道:“贾参军,孝直还小。”
贾诩笑道:“无妨。我今日所献上计,有史可证。使君可效仿信陵君救赵,假传先帝口谕,让皇甫嵩交出兵权回洛阳保护协皇子,皇甫嵩若不从,可使典书吏杀之。”
法正惊骇不已:“若是擅杀前将军,岂不是置老师名声于不顾?”
贾诩也不否认,道:“虽然有损使君名声,但只需要死皇甫嵩一人,我认为这是值得的。”
法正此刻才明白为什么刘备会先补充“以民为本”,后补充“不可置于我军将士于生死不顾”,最后一听贾诩有上下二计直接让贾诩说下计。
若上计都有损名声,那之前那被放弃的十余计岂不是更狠毒?
刘备轻叹一声,道:“皇甫嵩与董卓结怨已久,董卓早就恨不得将皇甫嵩除之而后快,若我杀了皇甫嵩,必会令董卓拍手称快。我又有意让皇甫嵩回洛阳牵制董卓,此时杀之,甚为不妥。贾参军,还是先说说你的下计吧。”
贾诩略感遗憾。
若直接杀了皇甫嵩,虽然刘备的名声是损失了,但也能以最快的方式执掌三万讨贼兵。
而眼下的朝廷也顾不上雍州,刘备也有足够的时间将这三万讨贼兵化为己有。
遗憾只持续了两三个呼吸,贾诩又将其抛之脑后。
身为刘备的参军,献策自然要以刘备的意愿为主。
刘备不愿意的,贾诩不能勉强。
虽然上计不能用,但贾诩还有下计。
贾诩的下计就相对正常了,道:“皇甫嵩虽然执掌三万讨贼兵,但这三万人所需钱粮都得从长安府库支出。以前司隶校尉张温在时,这笔支出由张温负责,如今张温离开了长安,给不给钱粮也就使君一句话。”
“使君可宴请皇甫嵩,动之以理。若皇甫嵩肯听使君讲道理,自然最好;若皇甫嵩不肯听使君讲道理,使君便可断了这三万讨贼兵的钱粮,没了钱粮,皇甫嵩威望再高,也无济于事。”
法正感觉人生观受到了冲击,虽然增加了讲道理的环节,但这手段也太狠了些。
直接断三万讨贼兵的钱粮,讨贼兵还不得哗变啊!
这贾参军,就没有正常一点的计策吗?
刘备没有立即评价贾诩下计优劣,而是转向关羽:“二弟以为,贾参军下计如何?”
关羽久随刘备,深知刘备不是个优柔寡断之人,与其说是在询问自己,不如说是在考核自己。
沉吟片刻,关羽道:“某以为,贾参军下计可行。皇甫嵩温恤士卒,甚得众情,据闻每次部队停顿、宿营时,皇甫嵩都会等到营幔修立妥当后才回自己的军帐。更是等将士们都吃完后,才会吃饭。兵曹有接受贿赂的,皇甫嵩也不当众责备,反而私下赏赐钱财,更有吏士惭愧自杀者。故而军中威望甚高,多有人愿为皇甫嵩效死。”
“倘若直接假传先帝口谕杀了皇甫嵩,不仅有损大哥名声,今后也难以令皇甫嵩麾下将士心服口服。若是设宴晓之以理,而皇甫嵩又不肯听,那就不能怪大哥不讲道理了。大哥才是雍州牧,这雍州还轮不到皇甫嵩放肆。”
听了关羽对贾诩下计的评价,刘备亦不由抚髯点头:“二弟所言甚是,既如此,就依贾参军之计。”
随后。
刘备又召来典韦,吩咐道:“文威,你替我走一趟槐里,就言三日后,我在长安设宴,请皇甫嵩及其子皇甫坚寿、从子皇甫郦务必准时赴会。你既为中军书吏,就不要丢了中军威风,素闻讨贼兵中多猛士,你此番前去,可切磋一番。”
典韦本来还有疑惑,毕竟只是送个信压根不需要典韦前往。
一听要去跟讨贼兵中的猛士切磋,典韦瞬间明白了刘备的用意,朗声应道:“主公放心,某定不辱使命。”
就在典韦即将离开时,法正忽然请命道:“老师,我可否与典书吏同往槐里?彼此也好有个照应。”
刘备看穿了法正的心思,笑道:“你既有此心,那便与典书吏同往。你虽然是我门生,但既然入了军就要遵守军中赏罚,你若在槐里丢了威风,一样得受惩罚。”
法正兴奋应道:“老师放心,若是丢了威风,不用老师开口,我自去领罚!”
看着离去的典韦和法正,贾诩嘴角泛起笑意:方才还说我上计太狠,使君你比我也没善良多少啊。
让典书吏去送信,还要与讨贼兵的猛士切磋,这不就是给皇甫嵩下马威吗?
不过,该狠辣的时候狠辣,该仁慈的时候仁慈,使君的风格,我甚是喜欢!
贾诩不在意计策是否都被采纳,狠计有狠计的用法,仁计有仁计的用法,贾诩更在意刘备的决断是否果断。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52854/28375777.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