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旧笺藏春事 新客觅光阴
老巷的春日愈发浓烈,晨雾像被暖阳晒化的轻纱,渐渐褪去后,整个街巷都浸在温润的天光里。老槐树的新芽已舒展成饱满的嫩绿叶片,枝桠间缀着星星点点的白花,风一吹,细碎的花瓣便悠悠飘落,落在书店的青瓦上、窗台上,也落在周先生刚擦拭干净的木质书架上。书店里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春茶的清香,混合着窗外飘来的草木气息,让人一踏入便觉心神安宁。
周先生正在整理靠里侧的书架,那是一排存放旧书的区域,书架的角落积着薄薄一层灰尘,显然有些时日未曾打理。他指尖抚过一本本泛黄的书脊,忽然触到一个硬壳纸盒,被几本旧书压在底下,边角已经有些磨损。他好奇地将纸盒抽出,轻轻打开,里面竟是一叠被遗忘多年的旧书笺,约莫二三十张的模样,都是裁得规整的宣纸,有的泛着浅黄,有的已呈深褐色,显然是有些年头的物件。
他小心翼翼地将书笺一张张取出,放在靠窗的书桌上。宣纸上大多用小楷写着零散的诗句,字迹或遒劲或娟秀,想来是不同人留下的。有一张写着“春巷无人扫落花,风穿竹影到窗纱”,墨迹稍淡,却透着清雅;另一张则是“晨起煮茶听鸟语,暮时翻书伴灯花”,字里行间满是闲适。更让人惊喜的是,其中有五六枚信笺上还压着干枯的花瓣,有迎春花的嫩黄、桃花的粉红,还有几片不知名的白色小花,虽已失去了当年的鲜活,却依旧能想见当初被夹进纸笺时的模样,带着时光沉淀的温润与诗意。
周先生正拿着一枚压着迎春花的书笺细细端详,琢磨着这该是前店主留下的物件——他接手书店时,前店主已是年过八旬的老人,说书店里的旧物都不必清理,留着也是念想。那时他忙着打理生意,竟没发现这藏在角落的宝贝。指尖抚过花瓣干枯却依旧有形的纹路,仿佛能触到几十年前老巷的春风,感受到那位不知名的前店主记录春景时的心境。
就在这时,书店的木门被轻轻推开,门上挂着的铜铃发出“叮铃”一声脆响,打破了室内的宁静。一个背着帆布包的年轻女孩走了进来,约莫二十三四岁的年纪,穿着简单的白色衬衫和牛仔裤,帆布包上印着淡淡的水墨花纹,眉眼间带着几分探寻与腼腆。她站在门口犹豫了片刻,目光在书店里逡巡,最后落在了书架最显眼处的《老巷画集》和《老巷重阳登高记》上,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您好,”女孩的声音轻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雀跃,“我叫苏晚,是大学民俗学专业的研究生,这段时间在做‘城市老巷民俗调研’,听导师说这条老巷保留着很多旧时光的痕迹,没有被过度商业化,想来实地看看,收集一些素材。”她说话时微微前倾着身子,态度诚恳,目光里满是对老巷的好奇与期待。
周先生放下手中的书笺,笑着点了点头,转身从一旁的茶柜里取出一个干净的白瓷杯,沏了一杯刚泡好的明前龙井,递到苏晚面前:“欢迎来到老巷书店,快请坐。老巷的故事,确实都藏在这些书里、巷子里的一砖一瓦里,还有街坊们的日常生活中。”他指了指桌上的旧书笺,“刚整理书架时发现的,是前店主留下的物件,估计有几十年了,上面的诗句都是他随手记录的春日见闻,还有这些压着花瓣的信笺,算是老巷时光的见证吧。”
苏晚双手接过茶杯,指尖感受到瓷杯传来的温热,心里也泛起一股暖意。她走到书桌前,目光落在那叠旧书笺上,当看到那枚压着迎春花的信笺时,瞳孔微微一缩,指尖轻轻抚过纸面,眼眶忽然就红了。“我外婆以前也特别爱收集这类旧物,”她声音带着一丝哽咽,抬手擦了擦眼角,“她总说,旧东西里藏着最真的光阴,每一件都有自己的故事。我外婆去年去世了,她留下的那些旧信笺、老照片,我都好好收着,看到这些,就想起她以前给我讲过去的事情的样子。”
周先生见状,递过一张纸巾,轻声安慰道:“旧物最能勾人回忆,也最能留住真情。前店主生前最爱在春日里坐在这窗边,一边喝茶一边记录巷子里的趣事,这些书笺,就是他的心事与时光。”
苏晚平复了情绪,捧着茶杯坐在书桌旁,和周先生聊起了老巷的历史。她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认真地询问着老巷的由来、曾经的布局变迁,还有街坊们世代相传的生活习俗。周先生便细细讲起,老巷已有近百年历史,最初是由几户手艺人聚居形成,后来渐渐发展成如今的规模;春日里街坊们爱吃春卷、采艾草做青团,寓意迎春纳福;秋日里有登高赏景的习俗,大家会一起登上附近的小山,俯瞰老巷全貌;巷口的老槐树是建巷时就栽下的,如今已有近百岁,街坊们都把它当作老巷的守护神,逢年过节还会在树下祈福;还有巷口的石板路,每一块都承载着几代人的足迹,有的石板上还能看到旧时马车碾过的浅浅痕迹。
他还说起了去年秋日的登高活动,说起张伟、李叔、张婶这些街坊们的故事,说起萌萌的《老巷画集》如何一点点记录下老巷的四季流转。苏晚听得格外认真,手中的笔不停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偶尔停下提问,眼神里满是专注。
聊到尽兴时,书店的门又被推开,萌萌背着画板走了进来,脸上带着刚从外面采风回来的红晕。“周叔叔,我今天画了老槐树的花,还有巷口……”她的声音清脆,话没说完,就看到了坐在书桌旁的苏晚,还有桌上那叠旧书笺,立刻好奇地凑了过来,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打量着苏晚:“这位姐姐是谁呀?这些旧纸是什么呀,上面还有花呢!”
“这是苏晚姐姐,是来老巷做调研的,”周先生笑着介绍,“这些是前店主留下的旧书笺,上面有诗句和干花。”
萌萌一听,立刻兴奋起来,拉着苏晚的衣袖:“苏姐姐,这些旧笺好漂亮呀!我能把它们画进我的画集里吗?再画上苏姐姐和周叔叔聊天的样子,就像把老巷的旧时光和新故事都凑在一起!”
苏晚被萌萌的天真烂漫打动,笑着用力点头:“当然可以呀!萌萌的画集一定能把这些旧笺的美都展现出来。”她看着萌萌立刻趴在桌上,拿出画笔认真勾勒旧书笺模样的样子,阳光透过窗户落在萌萌小小的身影上,也落在泛黄的书笺上,那一刻,时光仿佛在此刻交汇,旧光阴的温润与新生命的鲜活完美融合,让她心里忽然生出一种久违的暖意,仿佛找到了寻觅已久的归属感。
街坊们陆续来书店看书、歇脚。张婶提着一个竹篮走进来,里面装着刚蒸好的艾草青团,碧绿的颜色看着就让人有食欲。“周先生,苏姑娘,萌萌,快来尝尝刚出锅的青团,”张婶笑着把竹篮放在桌上,拿起一个青团递给苏晚,“这是春天的味道,用新鲜艾草做的,吃了明目,咱们老巷春天都爱做这个。”
苏晚接过温热的青团,咬了一小口,艾草的清香混合着糯米的软糯,还有里面甜甜的豆沙馅,口感温润,瞬间驱散了心底残留的一丝乡愁。“太好吃了,”她由衷地赞叹,“这是我第一次吃这么正宗的艾草青团。”
李叔也扛着锄头走进书店歇脚,刚从菜园回来,额角还带着细密的汗珠。他看到苏晚,笑着打招呼:“苏姑娘,听周先生说你是来做调研的?我那菜园里的黄瓜藤刚冒藤,西红柿也发了芽,有空可以去看看,咱们老巷的蔬菜都是纯天然的,不打农药。”他热情地邀请着,眼里满是淳朴的善意。
苏晚一一应下,捧着温热的青团,看着书店里和睦相处的街坊们——陈爷爷戴着老花镜在翻看一本诗词集,赵阿姨带着小孙子在读书角看儿童绘本,萌萌趴在桌上认真画画,周先生在一旁轻声指导,张婶和李叔聊着菜园里的收成——心里忽然豁然开朗。她明白,自己要找的民俗,从来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记载,也不是博物馆里陈列的展品,而是这些藏在烟火气里的温暖与坚守,是街坊邻里间不分你我的淳朴情谊,是老巷里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与美好期盼。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透过书店的窗户,给整个屋子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苏晚起身告辞,周先生从那叠旧书笺里选出一枚压着桃花瓣的,递给她:“这枚书笺送给你,算是老巷的一点心意。老巷的故事还在继续,欢迎你常来看看。”
苏晚小心翼翼地接过书笺,放进贴身的口袋里,仿佛珍藏着一份沉甸甸的温暖。“谢谢您,周先生,我一定会常来的。”她转身走出书店,夕阳正给老巷的青瓦白墙镀上金边,老槐树下,几个孩子在追逐嬉戏,张婶和街坊们坐在石凳上闲聊,笑声顺着春风飘得很远。苏晚回头望了一眼书店的招牌,心里默默想:这里,正是她要找的“光阴归宿”,是能安放心灵的温暖港湾。
(https://www.shudi8.com/shu/752712/35354952.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