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明末:我崇祯摆烂怎么了?! > 第123章 不完美的改革,不完美的招安,只有

第123章 不完美的改革,不完美的招安,只有


七月,夏税征收完毕,包括正税、杂税、辽饷等在内,合计征得税银一千八百万两,粮食一千二百万石。

    六百万两留存地方,一千二百万两转运至京师。漕运额定为五百万石,北方漕运之外输送京师粮食额定四百万石。

    八月,税银、税粮陆陆续续转运到北京。太仓得银八百万两,途中因为各种原因,诸如山贼、漂没、蒸发等,损失了三百多万两。其中,两广云贵的一百多万两还在路上,也不知道能到达多少。

    反正朱由检是受够了陆运的龟速,迫切希望建设大明的无敌舰队,毕竟就算是广西,也是有海岸线的!税粮归仓五百万两,主要是北直隶以及山西、山东、河南等部分临近州府的税收;南方只运来了几十万石,大部分都还在运河上飘着。

    派遣出去的,张维贤在北直隶被山东的白莲教给截杀了,半个步火营,八百人战死了十八个,毙敌三百。找不到幕后指使,朱由检将临近东明县、长垣县的县令给撸了,替换成新科进士。

    马祥麟遭遇了贵州土司反叛,双方厮杀了半个月。五千白杆兵杀敌三千,俘虏叛贼军民两万余,白杆兵折损千人。贵州的税收不抵抚恤!马祥麟被弹劾,贵州总督杨述中被弹劾,朝臣建议将秦良玉、朱燮元调回西南。

    袁崇焕在福建杀疯了,中央地方弹劾他的奏疏超过了五百封。袁崇焕不谈五年平辽了,现在吹嘘的是:让他放手施为,十年内可以使得福建一省财税养全国之兵!他抢了福建当地豪族的鸟船,封锁近海,大收过路费。

    原本月港注册的合法商船只有五十多艘,一年收税三万多两白银,朝廷还美得不行。实际上,仅福建一带就有大小商船三千多艘。每船次平均收取五两银子的过路费,每年光是过路费都能榨取几十万两白银。

    来往船只的贸易额高达五千万两白银以上,海贸利润恐怖。如果朝廷真能把海贸利润全部吃下去,还真的可以养活全国军队!

    袁崇焕家里也是做生意的,不过做的是木材生意,在两广边境上来回倒腾,也算小有身家。可是他感觉自己家族跟这些大海商相比,简直就是土鳖。

    朱由检派出的这些人,原本是来巡视各地灾情的,但现在大家都管他们叫“巡税使”。其中以袁崇焕干得最出色,将福建省的税额干到了二百万两。

    不过这都是有代价的: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收夏税期间,山沟沟里莫名冒出了非常多的山贼,截杀税吏、抢劫税银,剿之不尽。

    新建的福建水师搞来了二百条大鸟船,如今已经报废了三十条,被以郑芝龙为首的各路英杰堵在港湾里不去。但是郑芝龙也很抓狂:上岸他打不过明军,明军舟师躲在港口里,借助步卒的保护,他又拿不下。

    袁崇焕就像个缩头的王八,无论他怎么挑衅,或是示弱诱敌,袁崇焕都不为所动。他的生态位被袁崇焕部分挤占,抢不到人口,拿不到货物,手下船主们怨声载道,已经快要弹压不住了。再这样下去,他的船队就要分崩离析了。

    虽然就算窝在东番,跑一下日本南洋航线也能活,但是海上兼并比陆地要残酷得多。他走到现在,击败的敌人不少,得罪的人太多,一旦失势,怕是会不得好死。黑的、白的、阴的,什么招数他都用了。

    他想像以前一样使钱贿赂大明官员,让他们出卖消息,最好就是在朝堂上发力,把讨厌鬼调走。可惜现在福建的豪绅还反向给他送钱,希望他搞定袁崇焕呢。手段无用,双方长久对峙,陷入了僵局。

    无奈之下,郑芝龙只能旧事重提,去年是朝廷求着他诏安,他觉得条件不符合心中的预想,所以拒绝了;这一次,轮到他主动请求朝廷将他诏安了。

    郑芝龙的底线是保持手下舰队的独立,官大官小无所谓,最好再拿份军饷。他希望被朝廷收编之后,可以继续他的海上贸易,与朝廷合作打压异己;不再劫掠大明的船队,改为收保护费;迁大明灾民去填充东番。

    袁崇焕跃跃欲试,打算干脆把郑芝龙诓到陆上弄死算了,什么玩意也敢来跟他抢保护费?!

    不过被熊文灿给阻止了,熊文灿感觉袁崇焕这厮最近有些太得意猖狂了。皇帝是保住他没错,但前提是他得完成皇帝的吩咐才行啊!皇帝是让他们来诏安郑芝龙的。

    嘉靖年间,大海盗汪直被浙江巡按使王本固诓杀。汪直死后,其部众失去约束,倭寇之乱反而加剧了。可见,杀死一两个贼首,于大局根本就是于事无补,还会透支朝廷的信誉。

    朱由检困守京师,对于外界的了解只能通过各地的奏折,了解到的消息是非常失真的。不过从字里行间,他还是感觉到了大明南北的巨大割裂。这种割裂体现在方方面面:南北朝廷的割裂,士大夫之间也有割裂。

    北方文人嘲讽南方士大夫“柔弱浮华,空谈误国”,南方则鄙夷北方“粗鄙野蛮,不通教化”。这种地域偏见渗透到社会各阶层。

    南北武力差距目前还没有完全体现,但是经济差距已经到了非常离谱的地步。郑芝龙那厮手里不过几百条船,纠集了三万多乌合之众而已,每年创造的利润却超过了一千万两。

    朱由检费劲巴拉,豁出去才刮了不到一千万两的税,整个国家收入比不上一个破海盗,真的是太荒谬了,朱由检承认自己眼红得可怕!

    在招抚郑芝龙的问题上,朱由检犹豫了。现在郑芝龙集团已经非常可怕了,袁崇焕怂恿他集中力量将东南倭寇一举剿灭,福建总兵陈继盛打小报告投诉袁崇焕就是瞎搞。

    他现在如履薄冰,手下战死了不少,一不小心就要重蹈俞咨皋的覆辙,再次把福建水师葬送。他强烈建议皇帝见好就收吧。

    其实朱由检犹豫的倒不是剿抚问题,是他犹豫着要不要将郑氏集团这个怪物并入大明的卫所系统。要知道,原本历史上这样干,结果郑芝龙成了福建的土皇帝了。

    郑芝龙这个人,年少成名,人生过得太顺利了,中年却成了废柴。他其实算是无国籍人士,对于大明、对于自己的民族,根本就没有什么认可度可言。受大明诏安他没有任何心里压力,往后滑跪满清、出卖南明皇帝他也没有任何羞耻感。

    最终,朱由检还是决定不要引狼入室了,下令诏安郑芝龙,封其为海防游击、东番总兵官。

    让他留在东番,继续经营自己的老巢;他手下的船队不许再劫掠大明的官船、商船,至少明面上不能这样干;允许他的商队靠岸贸易,但要交税;命他和福建水师合作,绞杀除他自己以外的倭寇。

    说是招抚,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停战协议,在郑芝龙和大明谁也奈何不了谁的前提下,先罢战,对付其他的海盗团伙和红毛番。

    但这只是暂时的:要是大明水师发展起来,他就是一辈子的大明忠臣;要是大明被流民和建奴打垮了,郑芝龙肯定不会甘心只做一个岛主。

    敲定招抚事宜之后,福建海贸恢复正常,福建的动乱也逐渐平息。各家要求袁崇焕归还租借的大鸟船,甚至宁愿不要那一百两的租金,但袁崇焕却以“未满一年”为理由继续拖延。如此自然是免不了一番弹劾的。

    大明上上下下闹腾了三个月,终于消停了下来。结果自然不是非常圆满,改革也必然不彻底,但至少朱由检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税,大明也没有因此而玩完,又活了半年。朱由检有些开心。

    崇祯元年八月十四日夜,月亮又大又圆,随着紫禁城里的一声啼哭,朱由检的大女儿出生了,母女平安,朱由检眼泪都攥出来了。

    孙世绾有一丝丝失落,除她以外,内廷外朝,上上下下都松了一口气,她要是生男孩,才是真的麻烦!

    不过朱由检倒是很喜欢自己的女儿。他潜意识觉得,大明是没有下一代皇帝了的,所以男女对他来说其实意义不大。

    他巴不得全生女儿,省得那帮大臣挖空心思,提前投注,甚至让他落水,喜迎幼帝。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4314/28375755.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