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冷流雪
推荐阅读:督公 斗罗:武魂烈空炎链,禁封诸神 得罪资本后,我的歌越唱越红 斗罗绝世:开局具现黑渊白花 斗罗:我,唐舞麟,一个假面骑士 封神:我是比干,阳谋大师 无限,我们中洲队都有光明的未来 斗罗:元素天使,传承七大元素神 洪荒人祖:开局带领人族归隐 四合院之阎解成的悠闲生活
众人都在琅琊越民的老族长的屋前休息了下来,即便是送了一块青玉,还有稂在交谈,这里的越民依旧很警惕。
但听过这里的越民有过以往的遭遇,但也能理解他们警惕的原因。
人首先要互相认识,才能成为朋友。
秦需要有本事的人,这种有本事的人,可以是擅长种田的农户,也可以是渔夫,更可以是工匠,或者是力气很大的人。
总而言之,扶苏所坚持的人际往来的方式,原则上希望朋友能够变得越来越多,敌人变得越来越少。
按照稂所言,以前的越民需要向齐王室年供百斛珍珠,才能容许这些越民在这里生活,一斛大概是十斗。
要知道,在关中就算是寻常人家,为了将孩子送去敬业县,让叔孙通授课,一年拿出十五斗粮食,这都要各家咬着牙才能拿出来。
到了夜里,扶苏与稂走在海边。
“他们真的每年能拿出百斛珍珠吗?”
稂又道:“以前,这片海确实有很多的珍珠,但即便是在几十年前,一年所采的珍珠也不可能过一斛,年复一年他们从未拿出过百斛珍珠,齐国王室当然知道,这里的人们根本拿不出百斛珍珠。”
扶苏从稂的话语中,感受到一种不太好的情绪,吹着海风回道:“正因如此,为了更好的夺走他们的出海所得,才会提出年供百斛的条件,真是无理又荒谬的要求。”
稂道:“正因如此,越民每每出海所得,齐王室都可以借不足百斛的理由,带走这些越民的劳动所得。”
扶苏道:“这也是他们拥有最好的船术,有着最好的游水本领,却依旧贫苦的原因。”
稂微微颔首,又道:“他们说以前,这片海还是有不少珍珠的,可珍珠这东西越采越少,有些年他们不得不去更远的海里采珠,正因如此几乎每年都有游水本领高超的年轻男子,因冒险采珠再也没有游回来,再后来越民们有了规矩,他们抗拒出远海。”
这一点倒是从徐福的话语中可以得到旁证,徐福也说过越民很抗拒出远海。
至于徐福小时候在海里捞到兵器就会被大人打,其一是寻常人家不能拿兵器,所以又丢回了海里,其二,则是越民不出远海已成了他们的习俗,宁可贫苦的活着,也不愿意族人身死。
这里的越民不足千户,丞相所言的迁越民三万户应该不只是此地的越民。
扶苏在此地过了一夜,还听稂说起了他最近的遭遇。
稂确实见过张良,不过只见过一次,后来他就去了楚地,在楚地并没有久留,他就来琅琊县,从到此地开始,稂在这里有半年。
现在,稂能够说一口熟练的越语。
说起他为何会在此地,还从稂的热心肠与善良说起。
稂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即便是面对张良,他也能表现出善意,愿意与张良同行。
当初稂离开楚地,在来琅琊县的路上,救了一个生病的孩子。
而这个孩子正是越人,稂也就被越人接受了。
也正是因这份善良,稂都是走到哪里教书教到哪里,这就像是无心插柳,在各地留下一颗颗种子,但不要求这些种子为他做什么。
因此,他也不会要求学子跟着他前往关中。
翌日午时,稂与几个越民的男子用越语商谈着,
扶苏听不懂越语,但可以通过徐福,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徐福低声道:“老族长答应见公子了。”
在稂的引见下,扶苏走入那间小木屋,在木屋内见到了一位枯瘦的老人家。
李由旁观着这一切,他觉得公子太过礼贤下士了。
扶苏觉得笼络人心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当年齐王室这般对待越民,难道就是对的吗?
准确地来说,这里就是越民的家,几百年前乃至吴国越国之前,越民就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了,这里就是他们的家,能够生活在这里,这本就是他们应得。
扶苏觉得是齐王室不该这么对待这里越民。
但面对一个强大的国家,对方有武器有大军,越民如何与他们抗争?
为了生存,越民只能与齐王室在讨价还价中,一步步退让再退让,没了话语权,也没了讨价还价的权力。
周王朝时期的诸侯王,那些诸侯王所用的统治方式其实都差不多,往往就会忽略共同利益,或者是一味索取,不给回馈,扶苏觉得这是一种错误的方式。
扶苏觉得,他身为秦公子应该主动与这些越民交谈,主动与他们建立联系,或者是共同利益,又或者与他们建立友谊与信任。
齐国已亡了,最后一个齐王也被活活饿死了。
如今一统天下的是秦。
小木屋内有一股药材的怪味,这种怪味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应该是日复一日的熬药,将这间小屋熏成了这种味道,这味道在房屋的结构中,不论通风多久,只要关上门,药材的味道就会若隐若现。
扶苏向木屋内的老族长行礼。
老族长穿着破布衣袍,他低声道:“你是秦公子?”
这位老族长说的竟不是越语,而是齐国齐地的语言。
扶苏听得懂,回道:“见过老族长。”
老族长叹息道:“稂是公子的弟子?”
“不是我的弟子,是叔孙通的弟子,叔孙通是秦博士。”
老族长显然是没有明白秦博士是什么概念,但还是道:“稂说过,过了今年他就要离开这里,去北方的长城,戍守边疆抵御匈奴人了。”
扶苏颔首。
“他一定要离开这里吗?”
听语气老族长是希望稂留下来。
扶苏道:“稂还年轻,他今年才十九岁,他是敬业县的县民,他离家时军中已傅籍,今年该轮到他入军,这是他的义务。”
见老族长低着头没有言语,扶苏又道:“老族长觉得稂应该留在此地,一辈子都留在这里吗?可他正值最鼎盛的年纪,如此广阔的天地还未去看过。”
“戍守长城,会打仗吗?”
“会。”扶苏给出了一个肯定的回答,又补充道:“匈奴人依旧在北方的边疆徘徊,他们一直在积蓄力量,有朝一日匈奴人会南下越过长城,不戍守长城匈奴人就会直入中原,劫掠中原的一切,需要有人戍边。”
“修建长城不只是为了戍边,我们还要北伐。”
“北伐?”
“我们要攻打匈奴人,我的老师是大秦的丞相,老师说过大秦与匈奴人早晚会有一场大战,距离这场大战不会太久的。”
老族长没去过北方,他一辈子都在这里,也不知道长城与匈奴人,他现在知道了,稂一定会被眼前这个秦公子带走,而且稂也是有家,那孩子说过,他想念家里的父母了。
老族长很喜欢这个孩子,他教会了越民很多,也会告诉越民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皇帝来这里做什么?”
“治琅琊,希望越民能够迁入琅琊县生活,往后你们与县民一样,只需要付出一样的赋税。”
扶苏用刚向稂学会的越语,道:“不用再年供珍珠了。”
大秦的公子说了一句话较为口生的越语。
木屋内外,明显安静了下来,看来大家都听懂了这句越语。
老族长摆了摆手,示意这位秦公子先离开。
扶苏退出了这间木屋,随后不少越民走入这间木屋,他们开始商议了起来。
仅仅只是三两句话,扶苏觉得光靠这些,不可能说服老族长。
余下几天,扶苏都住在了这里,几乎每天都会有越民来问,问皇帝究竟问他们要什么,以及越民将来会怎么样。
而扶苏都会耐心的作出回答。
扶苏从徐福的手中接过一颗珍珠,珍珠大概只有豆子这么大,它确实很漂亮。
“你说齐王得了这么多的珍珠,都用在哪里了?”
徐福回道:“齐王室好奢,他们是列国最富有的王室。”
海浪声依旧,扶苏将这颗珍珠放在一旁,反正齐王室也不在了。
“公子,有人来见。”
稂站在门外禀报道。
让人进来。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丞相最“器重”的吴公。
他站在屋外问道:“丞相已派出兵马与船只,要去虎夷山迁越民,让臣来问公子此地越民如何?”
扶苏道:“还请告知丞相,这里的越民一切都好,迁民之事正在商谈。”
吴公得到话语就离开了。
丞相派人来催了,徐福深知公子行事颇有耐心,并且善于规劝,但丞相不同。
丞相没有这么多耐心,丞相只想知道这些让这些越民迁去琅琊县,越民是从还是不从。
此地越民受了几百年的欺压,现在扶苏想要送他们一样东西,那就是真正的家。
首先,要给他们一个家。
其次,给他们足够的优待,当然他们也要有付出。
扶苏将丞相的询问放在了脑后,余下的几天继续与这些越民生活在一起,并且与越民一起出海捕鱼。
当丞相真的派出了兵马去了虎夷山,迁越民入琅琊时,扶苏依旧不紧不慢地帮着越民改良船只。
扶苏与越民造出一种更轻便的船只。
天气越来越冷,始皇帝在琅琊台居住了一月有余。
扶苏将渔民的生活困难分为三个条件,海难频发与渔获易腐,工具低效。
无法解决前两个,不过在第三个条件上,可以给予帮助。
当丞相第二次让吴公来询问时,扶苏才给出了回答,让这里的渔民继续生活在这里,将这片地界编入琅琊县的户籍中。
又过了半月,扶苏再一次来到了琅琊台,带着众多越民的请命来到了父皇的面前。
为民请命对别人来说很难,对扶苏来说很容易。
扶苏站在琅琊台内,向父皇与丞相说出了他的想法。
李斯看完了公子递交的文书,准确地来说这是少府令递交的文书。
嬴政道:“修缮琅琊台还有不少事,要你这个少府令去主持。”
“儿臣告退。”
待公子离开,安静的琅琊台内,嬴政道:“你觉得如何?”
李斯搁下竹简,道:“因地制宜,公子重设琅琊县的规划……也许更有裨益。”
公子扶苏初任少府令这才一年,公子如今二十二岁还很年轻,加之大秦向来国事繁重。
李斯还担心公子无力筹谋,甚至做好了一边教导公子公子如何完成国家大事,一边当好他这个丞相的准备。
不过累一些而已,也无大碍,眼前……让李斯没想到,公子明明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不仅仅眼光长远,而且懂得笼络一部分人心,用这一部分已笼络的人心去影响更多人,从而获得更多的人心。
并且公子还设置了琅琊县官吏,由少府令直派。
琅琊县文书可以直接送入的咸阳丞相府,让琅琊县绕过郡,直接与丞相府对接。
这明明是修建长城的举措,公子用在了琅琊县。
嬴政道:“扶苏此举既要人心,又要利益,他要将这里变成第二个渭南郡。”
始皇帝一眼就看穿了公子没写在文书上的真实目的。
这位公子想要人心,要这里的人们的拥戴。
闻言,李斯觉得始皇帝从这卷文书上,看到了公子扶苏的野心。
李斯则是从这卷文书上,看到了公子扶苏对未来数十年长远规划。
见始皇帝忽然有了笑容,
公子既有能力,又有野心,还会使用权力,又不瞒着始皇帝,李斯打心里为始皇帝高兴,这是一位进取且善用手段的公子。
始皇帝不在乎公子扶苏建设出第二个“渭南郡”,对始皇帝来说如何让这个国家强大,才是他真正追求的。
“此事,你要多帮助扶苏。”
“臣明白。”
海风迎面吹入琅琊台的大殿内,外面又下起了大雪。
齐郡的冬季很寒冷,今天下起了齐郡特有的冷流雪,夜里大风呼啸着,吵醒了正睡在摇篮中的孩子。
正坐在案边,借着油灯的灯光写着齐郡规划的扶苏,连忙搁下笔抱起孩子。
哄一哄之后,这孩子就不哭了。
为了不吵醒妻子,扶苏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提笔继续书写着。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3942/28375755.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