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大秦攻略 > 第122章 公子观海

第122章 公子观海


破旧的琅琊台还在修缮,嬴政走回了琅琊台,一边走着,又道:“与朕好好说说迁民。”

    “臣领命。”

    王贲与李斯齐齐应了一声。

    始皇帝开始了迁民计划,一队队的官兵离开了琅琊台。

    海浪不断拍打着海岸,此刻载着公子与田安,还有徐福的船距离海岸已有了一段距离,放眼望去,大概半里地。

    徐福在船上燃起一个泥炉,他又从水桶中拿出几条活鱼,他一边熟练地杀鱼,一边道:“齐地的人将这种鱼,称为刀鱼。”

    扶苏道:“这是刀鲚?”

    徐福的脸上再一次挂起了被看穿的尴尬,但心底越发敬佩这位博学多识的公子,面对公子这样的人不能说谎,只能敬重之,只要保持敬重说不定得到公子帮助,反之则会死得很惨。

    徐福深知该如何与这样博学多识的人相处,至于以前交游所结识的韩终,或者是其他的齐鲁博士,根本不值一提。

    更加庆幸在泰山脚下,面对公子扶苏时的选择很正确。

    他道:“公子见多识广。”

    扶苏道:“看书多了而已。”

    徐福杀着形如刀的鱼,处理干净之后,给这种鱼的两面都抹了盐,而后用细长的木签将鱼串起来,而后将鱼悬于炉上烤着。

    待鱼的表面有了焦黄之色,徐福又拿出一壶酒水,洒在了正在炙烤的鱼上。

    当酒水洒下,炉中的火焰都旺盛了些许。

    徐福倒上一碗酒水,递上。

    扶苏接过酒水没有着急喝。

    徐福解释道:“这种刀鲚多数都在入海口,不过这个时节已很少了,春夏时节比较多,臣与周边的渔民都相识,让他们盯着看看有没有这种鱼上网,还真让臣找到了二十余条。”

    话语正说着,徐福见公子依旧看着远方的大海。

    扶苏道:“这海,真好看呀。”

    海风很冷,吹得海水起伏,让小船也有些摇晃,但这不妨碍公子观海。

    徐福觉得公子是久居关中,从未见过这么广袤的大海美景,其实每天都是如此,四季没有变化。

    扶苏陶醉在这种景色下,因眼前的海水与蓝天实在是太干净了,干净的如同一块蓝宝石,水天之间还有白云点缀,水天共一色,方圆数里只有这一艘渔船。

    “如果将来说起我,也可以说大秦的公子扶苏也坐过渔民的船,出过海,吃过这里的海鲜。”

    徐福笑着举起酒碗,道:“臣敬公子。”

    扶苏看着他一口气将酒水喝完,也跟着抿了一小口。

    徐福拿起一条烤好的刀鲚,递上道:“公子还请品尝,此鱼炙烤之后其骨都是酥脆的,臣此生最好这一口鲜香之味。”

    扶苏接过他递来的鱼,没有着急吃。

    徐福又拿起一串,当着公子的面从鱼头咬下一口,一脸享受的咀嚼着,似乎在享受其中酥脆,而后他又饮下一口酒水,道:“此生足矣。”

    田安也吃了一口,再示意公子可以吃。

    三人饮着酒水吃着鱼,徐福带的酒水不算多,足够三人每人喝一碗的。

    吃罢鱼肉,酒壶也空了,扶苏道:“你对越地的越民了解吗?”

    徐福颔首。

    “父皇要迁民。”

    徐福行礼道:“公子是有担忧?”

    “你说便是。”

    徐福喝了一碗酒水,齐地的酒水说不上烈,他回道:“离琅琊最近的便是琅琊越民,他们多数都是当年越王勾践治下的人,两百多年前还在越王勾践的玄孙越王翳的治下,再后来越王勾践的后人相互残杀……”

    徐福开始诉说起了越地的历史,原来越王勾践的后人还有着一段十分残酷的经历。

    但徐福所言的都是一百年前的事情。

    这个时代的历史还是很漫长的,每个地方的人们的历史都可以追溯到两三百年,或是屈原,或是越王勾践。

    春秋八百年的列国纷争,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扶苏道:“我记得越王勾践的后人中,还有一批游水与船术十分了得的人,那批人现在可还在?”

    徐福低下头,那是越人赖以生存的本领,他自然知道,琅琊越地就在琅琊县的边上,这里的渔民都与那些越人有来往。

    就算是越国亡了,勾践死了,当年的船术早就成了代代相传的生存本领。

    徐福道:“原来,公子想要的是这些人。”

    扶苏道:“还会有东越的越民,虎夷山的越人,你又了解多少?”

    徐福坐在小凳上,面对公子又一次感觉到如坐针毡,公子的问话十分刁钻,总是一句话能够问到要害,关于越人的很多事他也都是听说,知道的并不多。

    且不说东越与虎夷山的越人。

    光是琅琊越人这一支,以前徐福就想要依仗他们过人的船术,出海去东方远海,但对方一直以出海太过危险拒绝了。

    徐福深吸一口气,他将自己所知道的事一股脑向公子扶苏道了出来,包括他知道以及他所不知道的。

    言罢,公子已让田安划船回去了。

    “臣说得有些多,公子若记不住,臣回去写下来再交给公子。”

    “不必了,我记性好。”扶苏随意说了一句话。

    “还请公子万万不要为难琅琊的越人,先前臣与他们就有矛盾,臣年轻的时候几次想要让他们带臣去海外,被他们驱赶过,那时都是臣不懂事……”

    “好了。”扶苏打断他的话,低声道:“该利用的我会利用,该安抚的我也会与父皇,丞相一起安抚。”

    船只到了海滩边,徐福再一次行礼。

    琅琊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北进的要地,那应该是三百七十年前,吴国伐齐。

    当年,吴王夫差联手鲁国一起攻打齐国,那一战吴国胜了,但却在次年琅琊台海战,吴国败给了齐国,那是一场大规模的海战。

    徐福说,在他小时候,他就是这里的渔民,他儿时贪玩爱游水,还能在海底见到当年海战沉下海的兵器,甚至捞上来一些。

    不过那时的越人都有规矩,小时候的徐福每每将兵器捞上来,都会被人打一顿,而后人们又会将兵器扔回海里。

    说起吴国夫差的事,还涉及了伍子胥与越王勾践。

    吴国到了最后,都城却被忍辱的越王拿下,夫差自尽,吴国灭亡,也就有了那个流传后世的故事。

    后来的越王勾践继承了吴国的一切遗产,以及夫差留下来的那一支水师,而这支水师成了越王勾践的越民,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扶苏听徐福说起了越民十分了得船术,说不定在原本的历史上,帮助徐福东渡的船夫,就是那些船术了得的越民。

    临到夜里,扶苏带着家人回到了琅琊台,待妻小都休息下来之后,才去面见父皇。

    琅琊台的宫殿老旧的不成样子。

    “皇帝不喜这里的齐地装饰,快快都拆了。”

    “怎么还有齐人的文字,都拿去烧了。”

    “都换上我们咸阳的夔纹瓦当!”

    扶苏正走向琅琊台的大殿,就听到了几个内侍正在说着话。

    他们注意到公子走过,纷纷住口躬身行礼。

    扶苏依旧不动声色地从这里走过,从这些人的话语中可以得知,父皇多半是不喜这座带着齐地风格的琅琊台。

    大殿内,王贲与李斯依旧在这里。

    见到坐在上首的父皇,扶苏躬身行礼。

    嬴政示意这个儿子可以坐在边上,与李斯,还有王贲继续商议着。

    在这里扶苏听到了更完整的迁民计划,这些迁来的越民会成为新的琅琊新民,其中包括运盐的脚夫,垦殖的刑徒,越民女子也可以与秦军成婚,但都需要成为秦人的一份子。

    扶苏听到了李斯与始皇帝对琅琊这片地方,更重要的规划。

    第一,要将年产十万钟的盐厂扩张到年产三十万钟,这些事主要交给迁来的刑徒去做。

    再者,迁民的另一类,重要的越人是工匠,拆除以及捣毁所有能私铸兵器的作坊,并且都收归琅琊县。

    发《语书》教授越人学习秦语,李斯十分郑重地向始皇帝进谏,让越人写小篆,书同文字要从文字到语言,贯彻到底。

    并且李斯与王贲还以琅琊台为核心,说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沿海控制计划,在他们的规划中,以琅琊台为支点,控制黄海,东海与南海航运网。

    而这些事,甚至包括重建琅琊台,这些事情……到了最后,多数都会落在自己这个少府令身上。

    扶苏觉得就算自己能够成为下一个秦帝,在此之前……不论关中改造也好,还是这里的事也好,在始皇帝的宏大理想以及超级壮阔的叙事下。

    让扶苏感觉,他这一辈子,都做不完这些事……

    最后,在父皇与李斯的言语中,先确定了琅琊台的重建计划,这一点不出扶苏的所料,根本没有任何的意外,交由少府令主持。

    李由带着兵马守在琅琊台下,那堆从齐地搜来的书都堆放着,这些书自从拿过来之后,公子扶苏就一直没有理会。

    齐郡的郡守还在问着,“李士尉,我们齐郡的书,公子是要还是不要。”

    李由的一口水刚咽下,被呛得咳嗽了两声。

    见状,齐郡郡守,神色颇有领会之意,他对一旁的小吏吩咐道:“去,把我们齐郡的书卷都给带来!公子喜看书。”

    李由本想开口数落这个郡守,就有人快步跑来,道:“公子要代皇帝巡视越地渔民,命李士尉护卫。”

    “末将领命!”李由应了一声,带着他的兵马离开了这里,至于留在原地的那些齐地书卷,依旧没有人理会。

    琅琊县的越人就住在琅琊台边上的三里地,翻过两处高坡,就到了另一片海滩,有着徐福的领路,这一切顺利许多。

    越语沟通很困难,丞相的迁民计划开始之前,扶苏需要先找到工匠。

    徐福道:“公子,这里的越民有些排外,公子万不要见怪。”

    他这话实则是说给李由听的,如果李由因对方无礼就动手,激起了越民的抵抗情绪,就不要太好看了,而他徐福以后也别想在这里混迹了。

    徐福道:“此地越民的老族长,传闻是越王勾践的后人。”

    扶苏迟疑道:“当真?”

    “当不得真。”徐福又笑着补充了一句话。

    扶苏蹙眉看着这里的人们,他们的眼神满是警惕,妇人们保护着的孩子,甚至当看见甲士,那些妇人捂住了孩子的眼睛,壮年的男子拿着木鱼叉,护在孩子与夫人们的身前。

    越是往这些越民的住所深处走去,四周的越民也越来越多。

    在众多越民年轻男子的防备下,扶苏一行人来到一处老旧的木屋前。

    扶苏没见到这位越民的老族长,也就是徐福所言的越王勾践的后人。

    扶苏看着紧闭的屋门,递上了一块青玉作为礼物。

    一个男子拿过青玉,将木门打开一道缝,送入屋中。

    青玉送入之后,久久没有回应,也没有还回来。

    看来对方很是坦然地收下了,看来对方也知道,秦公子扶苏来此地是有求于人的。

    不过扶苏与徐福站在屋外并没有得到回应。

    李由本想上前喝问,却见一人正跑来,这人穿着越民的衣裳,脚上也是穿着草鞋,他的身后还跟着一群玩闹的孩子。

    “公子!”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被越民孩子围绕的稂。

    稂离开关中已是第三年,他笑道:“稂见过公子。”

    扶苏认识这个年轻人,能从叔孙通手下毕业的每个学子扶苏都记得。

    徐福诧异地看了看眼前这个说着关中话的越人男子,又看了看公子扶苏,傻眼了。

    有了稂在这里,他还能与越民打成一片,扶苏觉得自己的工作展开有突破口了,要当皇帝就需要有更多的支持者,这话是没错的。

    稂惭愧道:“老师让我们在外教书三年,再带弟子回关中,稂有负师命,至今没有弟子能够带回关中,一个都没有。”

    他觉得这三年很失败,特别的失败。

    扶苏笑着拍着他的肩膀,道:“意料之中,凡事脚踏实地慢慢来,隹在洛阳很顺利,他今年可以带五百个学子入关中。”

    稂激动地差点咬到自己的舌头,吃惊道:“他一人能带五百个学子?”

    扶苏道:“你回了关中就知道了,我也是近来才收到消息,先与我说说这里的事。”

    稂叹息一声,开始讲述他在此地的见闻……

    其实这里的人们过得并不好,他们有着最好的船术,他们每每出海都能满载而归,可他们依旧过得很贫苦。

    甚至比琅琊县的县民都要苦,当年这里的越民为了能够在齐王的统治下,得到一片安栖之地。

    他们每年都需要为齐王室献珍珠,齐王室才会允许他们继续在此地生活。

    当扶苏问及要多少珍珠,稂道:“年供百斛。”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3942/28375756.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