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美丽的贝壳
推荐阅读:督公 斗罗:武魂烈空炎链,禁封诸神 得罪资本后,我的歌越唱越红 斗罗绝世:开局具现黑渊白花 斗罗:我,唐舞麟,一个假面骑士 封神:我是比干,阳谋大师 无限,我们中洲队都有光明的未来 斗罗:元素天使,传承七大元素神 洪荒人祖:开局带领人族归隐 四合院之阎解成的悠闲生活
坐在屋内还能听到雪花打在窗外的声音,齐地的冷流雪是一种特有的天气,这种大雪来得很快,雪量巨大。
写完一卷,再去看怀中的孩子,他又睡着了。
扶苏便将孩子放回摇篮中,而自己则拿起另一卷,继续书写着。
也不知过了多久,窗外的风雪依旧,眼前那油灯的灯油也快烧完了,灯光越来越微弱。
又看了会儿儿子,见他依旧睡得安稳,扶苏这才睡下。
翌日,扶苏早早睡醒,将昨晚所写的竹简收拢起来,挂好了标签。
王棠儿下了榻,给公子披上外衣。
扶苏穿好外衣,推开了门,殿前是厚厚的一层积雪。
雪很深,一脚踩下去已埋下半个小腿。
田安与诸多内侍正早早的开始清扫积雪了,扶苏记得田安说过燕地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已飘雪。
扶苏道:“今年的关中,是不是也有这么大的雪。”
田安道:“公子,关中的雪都是一阵阵的。”
他老人家呼出一口热气,又道:“关中的冬夏两季最久,等回去了那关中说不定还在下大雪。”
说着话,田安让人端来了早食。
扶苏接过一碗粥与一张饼,一边与妻子说着,又问道:“给父皇送去了吗?”
“一早就送去了。”
扶苏吃着早食点头,又道:“案上有六卷竹简,你先送去给张苍。”
田安将竹简都装入袋中,便捧着离开了。
琅琊台下,这里是一片看守森严的军营。
李由在冷风中缩着脖子脚步匆匆地从营地门口路过,见到了捧着一个布袋子来的田安。
一看到田安,就知道是公子有吩咐。
李由停下脚步转身迎了上来,“田常侍。”
田安平日里很和气,又道:“李士尉辛劳了。”
李由行礼道:“职责所在,在军中当值一天,就要担一天的职责。”
田安听得出言外之意,李由一心想要脱离他的父亲,丞相李斯的掌控。
其实,当初公子扶苏就想着让李由去陇西的,有时预想比不上变化。
谁让丞相先给了安排,后来李由护送始皇帝西巡,公子也只能暂时搁置了这件事。
不过搁置也不是坏事,公子当时又觉得太冒进,才有了先让都水长前往陇西的安排。
公子觉得凡事都应该是变化着来的,有时候变化一下,比按部就班反而更好。
此刻,军营中正热闹,昨夜下了一夜的大雪,正值早晨,军中各处升腾着热气,正在造饭。
李由道:“张苍这人十分了得,他总能找到粮草,大军东巡以来还没人饿过肚子。”
田安颔首,笑道:“他的本领确实了得。”
沿途的粮草都是张苍安排的,他也总能从各县拉出合适的粮草,在不影响各县的同时早早就准备好了粮食。
现在大军还在琅琊县,说不定张苍就在为始皇帝回咸阳的粮食做准备了。
张苍的粮食从来不会只囤积在一地,早在始皇帝封禅之前,张苍就准备好了今年冬天结束前,六万大军所需的粮草。
也就是说在来年开春之前,军中都不用担心粮草的问题。
粮草都是沿途的各郡县提前调度的。
在李由的带路下,田安来到张苍的屋内。
屋内,点着几盏油灯,张苍正坐在这里,正在看着地图,地图上用一条条的线串联郡县,这些串联的线就是张苍运粮的粮道,也正是他运粮的诀窍。
田安将一袋子的竹简放下,道:“这是公子昨夜所写的。”
张苍的目光还看着手中的竹简,缓缓回道:“还请回禀公子,琅琊县的田亩与各亭乡的筹备明日就能写好。”
田安行了一礼,走出了这间屋子。
外面的寒风一吹,冻得李由又是一缩脖子,他道:“总觉得这里的寒冬比关中更冷。”
田安看着屋檐还挂着冰棱子,搓着手又被冻得打了打摆子,道:“这里的风真大。”
闻言,李由也发现了问题所在,此地的寒风确实比关中大。
关中的秦人有窝冬的习俗,在冬天是不会随意出来的,可对琅琊县的人来说,冬季并不一定都要窝在家里窝冬。
土生土长的齐民徐福,他与这里的琅琊县民知道,其实冬季也是渔获丰富的季节,甚至还可以在海滩捡到很肥美的贝类。
徐福自小在海边长大,他十分清楚海洋的习性。
现在,他在海滩边走了一圈,就捡了半桶海鲜,提着木桶就回到了稂的住处。
稂与这些越民住在一起,老族长的旧病又犯了,稂先是给老族长治疗,而后稂还要给这里的其余人看病,这场寒冬冻坏了不少人。
待稂忙完之后,徐福已就将饭食烹煮好了。
花蛤都煮开了口,螃蟹也开了壳,其内是满满当当的蟹肉,海蛎子炖好的汤以及陶罐中煮好的稻米饭。
这里的越民吃稻米较多,这是以前吴国的风俗,与如今的琅琊县民还是有些区别的。
稂低着头走入自己的屋子,见到徐福在这里倒也不觉得意外,而且对方还做好了丰盛的吃食。
徐福见到稂将一个陶壶架在了火上,正在煮着水。
他解释道:“这是我自小在关中养成的习惯,我们只喝煮过的水。”
徐福道:“没煮过的水也能喝。”
“当然能喝,不过我们自小受公子扶苏教导,养成了习惯,我甚至对喝生水产生了抗拒,如果你以后遇到了同样不喝生水的人,那多是与我一样的人,我们是从敬业县出来支教的学子。”
说着话,稂也不客气,吃起了徐福所烹的海鲜。
徐福问道:“你懂医术?”
稂道:“懂一些,以前公子扶苏在县里留了一些书,我小时候经常看公子的书。”
“公子扶苏的书?”
“嗯。”稂有些骄傲地笑道:“对我们来说,看公子的书,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我们虽是叔孙通的弟子,但我们也常看公子的书,那些书都是公子所写的,老师说过应该是公子小时候看诸子百家的书籍,公子看这些书时都会写一些笔记与见解,老师说我们看多了这些书,往后也会成为公子那样的人。”
徐福好奇问道:“公子的书中都写了什么?”
稂挑拣着花蛤壳内的肉,一边道:“都是一些对诸子百家的解释,譬如孟子,荀子,墨家,公子的书则是教我们如何读懂这些话。”
“我呢……比较愚笨,我这人没什么天赋,所以我只能脚踏实地,公子不因我没有带弟子回关中而责备,公子却因我脚踏实地的支教而赞赏。”
人这一生能够遇到一个值得效命,且交付身家的人,这便是足够了。
徐福观察着稂的谈吐,他依旧怀疑这个年轻人身上有一种不一样的精气神,大概是一种勇敢又清醒不惑的感觉。
又有渔民的孩子前来问询。
稂用越语回了一句话,对方就快步离开了。
徐福听懂了他们简短的交谈,是问他之后还会不会教书。
稂回答他没走,就会继续教书。
稂善良且有智慧,懂医术又从不自持,教书不求回报,这样的人如何不让人心喜,难怪这里的老族长希望他留下来。
外面寒风依旧呼啸,这天好像又要下雪了。
徐福嘴里嚼着米饭,刚咽下又问道:“公子比你年长几岁?”
稂摇头,他不知道公子几岁,大概比他大不了几岁,大概三两岁?
公子建设敬业县的时候,是在八年前。
稂也读了七年有余的书。
徐福低声道:“既然如此,相仿的年纪,公子就能够通读百家典籍?”
稂蹙眉,似在回忆道:“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商君,申子,还有孔子,孟子,荀子,太多了,数不清。”
七年时间学得太多太多了,不过公子扶苏有一个很厉害的本领,老师说公子能将百家学说杂糅,并且拆解。
秦一统六国之后,咸阳收六国之书,公子自然有看不尽的书籍。
所想的这些,稂没有与徐福说,他知道什么不能说,什么能说。
徐福问道:“渔民的病你能治好吗?”
稂和善的笑道:“多数是渔民的积年老病,那些治不好的,我都是看之后说一句也无能为力,只能治一些风寒杂症,这些还是可以的。”
“治不好……”
“这里的渔民很好,治不好他们也不怪。”
言罢,稂将最后一只螃蟹也吃干净了,快步出了屋门。
稂是一个善良的人,他也是一个很神奇的人,好似这个世上的任何事都不能骗过他。
公子扶苏手下究竟有多少这样的人,这些年轻人肯定十分了得。
渔民的足底都有很厚的老茧,他们经常赤脚踩着礁,就在脚底形成厚厚的老茧,但这种老茧一但龟裂,又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
徐福见到稂正在给一位渔民处置着后脚跟,将坏死的皮扯下来。
不过徐福见到稂用矾石水浇在了伤口上,再用干净的布裹上。
“这几天不要沾水,不要沾地,过三两天再来给我看看。”稂一边嘱咐着,一边收拾着他的陶罐。
那渔民只是被疼得稍稍皱眉,十分感激的谢过,还让他的孩子递上一些漂亮的贝壳。
稂有很多贝壳,他的家门前有满满一堆的贝壳,他甚至用贝壳铺满了家门口的地面。
站在原地的徐福愣神不语,渔民会将贝壳收集起来,当作是造屋子的材料,漂亮的贝壳可以做首饰与家里的装饰,甚至用来交易渔获。
让徐福吃惊地是……他才发现,稂的家门前竟然有数不清的贝壳,甚至堆成了一人高的贝壳堆,假设每人送他一串,他究竟是帮了这些渔民多少啊……
三天之后,琅琊台又迎来了一场大雪,扶苏手里提着一串漂亮的贝壳,这是渔民所送的赠礼。
琅琊台的大殿内,嬴政问道:“这贝壳有何特殊之处吗?”
扶苏收起这串贝壳道:“父皇,儿臣觉得这贝壳比之珍珠更珍贵。”
李斯忙补充道:“臣以为,越民送贝壳,而不送珍珠是因越民信服公子。”
不等始皇帝反问,这位丞相再补充道:“当年越民须年年向齐王室进供珍珠,越民被齐王室所欺。”
“除却珍珠,这美丽的贝壳亦是越民最喜之物,他们知公子身份珍贵,但不送珍珠不是越民不尊重公子,因越民相信公子不是当年的齐王室,不会像当年的齐王室那样对待他们。”
“臣贺公子得越民人心。”
言罢,李斯又行了一礼。
嬴政饮了一口酒水,面带笑意没有开口。
扶苏道:“臣想将徐福留在此地,让他任职琅琊县的县令。”
李斯道:“臣亦举荐徐福,任此地县令。”
王贲迟疑道:“他本是博士,让他任职县令,恐不合适。”
见李斯看向自己,扶苏回道:“琅琊县会是一个十分特别的县,儿臣觉得他会欣然接受。”
王贲的担忧的还是有道理的,不是让徐福降官职,而是他对齐鲁博士不信任,尤其是徐福以前与淳于越他们为伍。
李斯道:“臣会安排官吏在琅琊县任职,并且看管徐福所作所为,齐郡郡守亦有监察之责。”
他转身面向王贲又劝道:“王太尉,一个博士而已,他徐福做的好与不好,无关大局,其人不足为虑,公子让他任职县令,只是利用他与越民的渊源,仅此而已。”
李斯总有一百个理由,打消始皇帝与王太尉的疑虑,并且支持公子扶苏。
大殿内的四人,就是大秦这个国家的核心。
公子扶苏不知不觉也成了其中之一,参与国家建设的大事。
当擦拭掉那些……有关齐鲁博士留下的反对言语。
才看清这个国家机器的内部,已是极其团结。
大殿外的风雪如同鹅毛,随着大风飘洒而下,在齐地特有的大风雪天,这大雪就像是波浪一般,层层叠叠地落下,五步之外的视野只有一片白茫茫。
琅琊台的大殿内点着几个暖炉,始皇帝,丞相李斯,太尉王贲,以及公子扶苏,正在商谈着建设国家的大计。
没有群臣商议,也没有群臣附和或者反对,只有殿内的四人平静地交谈着。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3942/28375754.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