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章 试点与造访
推荐阅读:同时穿越:我在国产区横行霸道 机娘不是这么开的啊! 刚满十八岁,你让我老神逆袭? 我缔造了超凡时代 斗罗:刷新词条,开局鸿运齐天! 盘龙:从被四神兽家族追杀开始 治疗术复制一切,我刷爆了深渊 我有点不对劲 斗罗:我烂命华,收徒就变强 吞噬星空:内卷修炼,卷哭罗峰
“这道上谕是去年九、十月份下的。那时候,我还在来京的路上。”王纪缓缓坐回原位,“到京之后。我才知道,已经有不少指责辽东方面空耗军饷、不思进取的官员被降调乃至革职了。”
“皇上对熊飞白的支持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吗?”汪应蛟合上卷轴。
“是啊。要什么给什么,说什么信什么。即使如今沈阳报捷,也丝毫不提进兵捣巢的事情。”王纪叹气道,“这仗还要打几年,恐怕也就只有他熊大经略才知道了。”
“圣心如此。我们也只能勉为其难了。”汪应蛟沉吟片刻说:“昨天觐见的时候,我听皇上说,早在去年年末朝廷就已经议定了清丈天下田土的事情了?”
“没错。”王纪点头,“确实是议定了。”
“户部这边原本准备怎么做?”汪应蛟追问。
王纪苦笑着摇了摇头。“李部堂二月份就离京了,离任之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给各省藩台、臬台行文。在那之后,户部堂上只剩下官一人任事。下官既要顾部务,又要管仓场,还要与工部、兵部、饷部,乃至宫里的银行协调,实在没那么多时间、精力仔细琢磨清丈的事情。所以到目前也就只是”王纪再次起身,走到自己的案台边,从一个木质的托盘上拿起一本不厚不薄的册子。“叫人编了一本册子。您先看看吧。”
汪应蛟拿起置于两腿间的卷轴,准备将之放到茶几上,却发现整个茶几已经被塞得满满当当了。
“这些东西您还看吗?”王纪一手拿起最先取过来的转饷册,一手放下刚拿过来那本的册子。“不看的话,我就先收拾一下。”
“暂时也没什么好看的了,你收吧。”汪应蛟看向那本新来的册子,发现这本册子连个封题都没有。拿起来打开一看,当头的第一篇是一道题为《申末议以裨国计拯民命疏》奏疏。
“今天下税粮,军国经费,大半出于东南。苏、松、常、镇、嘉、湖、杭诸府,每年均输、起运、存留不下数百万,而粮长、书手、奸胥、豪右、通同作弊,影射侵分,每年亦不下十余万”汪应蛟喃喃着念了一段,抬起头,发现王纪已经把刚才拿过的册子和卷轴都放了回去,正要坐下。“这是什么?”
“您正看的这篇,是嘉靖六年,顾文康公鼎臣,给世庙皇帝上的一道奏疏。说的是胥吏蠹国,各地督抚不发一言、置之不理的事情。”王纪坐下说。“后面还有欧阳恭简公铎,王襄毅公邦瑞,海忠介公瑞,张文忠公居正等许多人关于丈田均赋的奏疏及文章。”
“循前人之迹,得今人之法。”汪应蛟赞许地点了点头,合上册子,在空白的封面上拍了拍。“皇上看过了这个了吗?”
“没有。这只是个稿本,还有许多文章没有收录进去。”王纪摇头道,“而且李部堂辞任之后,皇上就再也没有问过丈田均赋的事情了,”王纪笑了笑,笑容里似乎带着些许落寞,“应该是在等您来吧。您准备怎么开始?”
“先把各省的分司衙门建起来吧!等分司落地,再让他们对当地情况做一个抽查,等各地有了回报再做详细部署!”汪应蛟有些激动,眼里像是闪着光。
汪应蛟曾不止一次思考过,丈田清赋为何如此困难,就算间有成功也不断反复。他读过很多文章,也像王纪这样整理过许多实例。
知道正德末年的唐龙,嘉靖年间的顾鼎臣,隆庆年间的海瑞,万历年间的张居正,都不失为关心国计民瘼的有心人。三代皇帝,无数官员,都曾为丈田清赋做过努力。但历经半个世纪的几起几伏,却未能取得过真正的成效,试行于一隅,尚且再衰三竭,更遑言推广于全国!每次都经受不起豪强加里胥地痞等联合势力的反攻倒算,终于败下阵来,一度夺取回来的民田,又被重新收回到权势富户的手里。虚田虚粮如旧,民生倒悬如旧,小民数十年不平之愤如旧。连以刚强坚毅著声于时的海瑞,亦难免愤慨至极地说:“奈之何!奈之何!”
汪应蛟一开始得出的结论是——人性之私,如水之就下。惩贪治恶不可能一劳永逸。唯有不断地派遣干臣能吏到地方厘清、纠察、裁汰、处罚,才濯清国体,稍遏贪风。
但是前天觐见,皇帝开设户部分司的想法,给他提供了另外一条思路。那就是,户部对天下财赋的管理方式过于分散混乱,而且一直以来,户部都没有办法对深度嵌入当地的省、府、州、县衙门实行有效的监督。很多时候,户部甚至都没法子直接且主动地调查各地的情况。就算想要了解地方实情也只能靠都察院体系下的巡田御史或是巡按御史。
如今有了这样一个直属于户部,且独立于当地的分司体系,户部就能轻松地深入到每一个州、县,了解地方情况,并且做出调整。
妙,实在是太妙了!
有圣君如此,天下何愁不治!
不过,王纪却疑惑了:“什什么分司衙门?”
汪应蛟愣了一下,很快反应过来王纪这会儿还不知道皇帝的想法。他略有些尴尬地笑了一下说:“皇上昨日宣谕,意在各省普遍设置户部分司,专掌税赋之审计、核查与拨转。”
“督粮道和督饷侍郎?”王纪一瞬间就想到这两个差遣。
“形似而神非。”汪应蛟摇头,“督粮道和督饷侍郎都是因事而派的临时差遣。而这个分司则是常驻地方、直隶户部的正式衙门。”
“正式衙门?”王纪追问,眉头微蹙。
汪应蛟颔首,详细说道:“按照皇上规划,将在各省设置财税厅,主官称厅正,约五品;在各府设置财税局,主官称局正,约六品;在各州、县设财税司,主官称司正,约七至八品。副职皆低主官两级。而且最关键的是,自厅正至司副,所有官员皆由吏部铨选、朝廷指派,而非地方委任。纵是最末一等的县司司正,亦乃朝廷命官,而非布政使司可辖制。”
王纪一边思索,一边喃喃道:“就是常设的督粮道?”
“此譬喻亦不算错,然其职分远不止于‘督’。”汪应蛟进一步阐释,“分司之要务,在于掌控钱粮之流转。税赋仍由地方衙门征收,但征缴数额、完成情况,须经分司稽核;入库之后,该拨付地方几何、该起运京师几何,亦由分司依据户部核定之预算执行。此外,账册审计、钱粮解运、仓储盘查,皆为其分内之责。简言之,地方管收,分司管核、管支、管运。”
“唔”王纪眼神逐渐清明,沉吟片刻后,举一反三道:“就譬如明年大造黄册,编审之事仍交由州县衙门施行,但各地田亩、人丁数据之最终汇总、核算与确验,便可依托这层层分司来完成?”
“一点不错!”汪应蛟拊掌笑道,“各地册贴经各级分司交叉核验,户部便能掌握实情,不受欺瞒。”
王纪终于彻底了然,脸上露出叹服之色:“此计所虑周详,若能施行,实为清源固本之良策。不过下官以为,此事牵涉甚广,绝非一蹴而就,或可先择一两省试点,观其成效,待厘清细则,再推广全国,方为稳妥。”
————————
夏日午后,烈日渐沉,但余威犹在,正阳门前大街上蒸腾着滚滚热浪。道旁槐树上蝉鸣聒噪,与市井喧嚣混作一片。
三层高的日月银行正阳门支行矗立在街口,青砖朱栏,飞檐斗拱,新挂的黑底金字招牌在阳光下闪着光。这里原是一家气派的酒楼,如今虽然改了行当,气派却更胜往昔。只是门前那对石狮子身上尚未磨平的酒楼纹样,还留着几分过往的痕迹。
支行门前街面上,早已支起十来家茶摊食铺。担担面的热气混着凉茶的清香,在空气中交织;冰糖葫芦的叫卖声与算盘珠子噼啪作响,竟也莫名和谐。穿长衫的读书人坐在条凳上品茗闲谈,粗布短打的脚夫蹲在阴凉处呼噜噜吃着阳春面,各自相安。几个孩童举着风车从人缝中钻过,带起一串叮当笑声。
一顶青布小轿从人群中缓缓穿出,四个轿夫步履稳健,踩着烈日灵巧地躲开乱跑的孩童。轿子里的老人安静地闭着眼睛,丝毫未被惊动。
轿子最终在银行门前稳稳落下。帘幕低垂,不见有人立即出来。一个卖梨的小贩吆喝着从旁经过,瞥了一眼那毫无装饰的轿顶,又自顾自地往前去了。
“老爷。到地方了。”为首的轿夫轻轻地敲了敲轿身。
汪应蛟睁开眼睛,眉宇间还残留着思虑过深的疲倦。他撩开帘子,躬身出轿,立刻就吸引了附近所有人的目光。就连那个卖梨的小贩也诧异地回过头来。
绯色袍子锦鸡补,二品文官!
汪应蛟对四周投来的目光视若无睹。他正了正官帽,迈步跨过门槛。
在角落里候着的小厮,早在轿子落定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招呼的准备,见一袭绯袍出轿,立刻躬身迎上来。他的目光在汪应蛟胸前的锦鸡补子上一顿,腰杆立刻弯得更低了。小厮一指窗台边上的客座说:“大老爷万福!您在这儿稍坐片刻,小的这就上去通报高行长。”
这小厮机灵得很,他虽然不知道来人是谁,但很清楚这种级别的文官穿着官服大摇大摆地进来,肯定不是为了办寻常业务,所以他连寻常的招呼话也不说,直接就准备上楼通报了。
“有劳你了。”汪应蛟客气地回了一句,却没有去坐小厮指给他的椅子。而是望着那个加装了木栅栏的西侧柜台。
西侧柜台前坐着一个身着鸂鶒青袍的七品文官,那人原本正将几张银票递进窗口,闻声回头看来,正巧与汪应蛟看了个对眼。
那七品文官先是一怔,随后迅速地将银票塞进柜台,低声对柜员嘱咐了几句。便起身离席,朝着汪应蛟快步走去。“下官工科给事中惠世扬,拜见老先生。”惠世扬躬身作揖,仪态恭敬却不显卑微,“不知老先生尊姓台甫?”
汪应蛟听到“惠世扬”三字,觉得耳熟,却一时想不起在何处听过。他拱手还礼:“户部尚书,汪应蛟。”
“果然是汪部堂!”惠世扬眼中顿时闪过恍然之色,再次作揖时语气明显热络了几分。“久仰久仰!”
汪应蛟笑着捋了捋胡须:“果然?”
惠世扬目光落在汪应蛟胸前的锦鸡补子上,唇角微扬:“京里的二品大员就那么几位,下官虽不敢说都熟稔,但总还是见过的。况且部堂这般气度,想不认出也难。”
汪应蛟闻言会心一笑,仔细端详对方片刻:“听惠给谏的口音,倒像是关中那边的?”给谏,是唐宋时给事中与谏议大夫的合称,及至明代便成了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御史别称。
“部堂好耳力,”惠世扬颔首道,“在下正是陕西清涧县人。”
汪应蛟若有所思地捻着胡须:“不知惠给谏可是师从少墟先生?”
冯从吾,字仲好,号少墟,称“少墟先生”,万历十七年己丑科进士,后改翰林院庶吉士,十九年八月授河南道监察御史。万历二十三年,忤帝意削籍。居家期间,著述讲学,从者甚众。万历三十七年,在陕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的支持下,创办关中书院。
这话一出,惠世扬脸上顿时泛起红光,连声道:“正是!正是!不才少时愚钝,曾在少墟先生门下求学数载!”
汪应蛟缓缓点头,喃喃道:“难怪.”
“部堂听说过在下?”惠世扬忍不住向前倾身,眼中闪着期待。
“何止听说过,”汪应蛟笑道,“前些年,冯少墟来信中还特意提起,说他有个学生叫惠世扬,为官清正、磊落刚直,是难得的卓然少年。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2178/28375114.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