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乡约和律法
推荐阅读:开箱吧,导演! 斗罗:武魂碧蛇三花瞳,万蛇之主 斗罗:本源双生,镇压绝世 大明:实习也算工龄 盘龙,磁场转动 恶姐当家,开局娘要嫁人 七零大厂美人,改造反派崽暴富 网罗魔头做枭雄,猎魔成神 从斗罗大陆开始共享诸天 七零:辣妻随军,冷面糙汉不经撩
大年三十过去,第二天。
己未年,正月初一。
聂宇没法继续缩在后宫的温柔乡里面休息,先在王后那里逗弄一番儿子,接着又去王妃院子说了会话,嘱咐安心养胎,不用操心闲杂事务。
聂宇连续几月的辛苦耕耘下,他的唯一王妃终于也成功怀孕,而王妃有孕也是让众臣颇为欢喜。
虽然王妃身份不高,但那也是王妃了,生下来王子排次序也享有继承权。
而且,王妃要是也能诞下王子,那汉王才是真的子嗣兴旺起来,大汉后继有人,他们也不用天天担心大王的长子夭折,大汉基业无人继承。
没办法,古代医疗水平有限,就算聂宇带来了抗生素,但也不可能真的面面俱到,婴幼儿夭折率普遍还是高于后世。
出门前,陈蕙兰亲自出迎,借着给聂宇梳理裘衣领子的空档:“大王,今天是大年初一,腊月刚过,还是不要太过操劳,累坏了身子。”
聂宇一把抓住陈蕙兰拨弄领子的手,陈蕙兰顿时娇嗔道:“外面还有人看着呢……”
随侍的秘书官左观澜,非常识趣的往后退了两步,假装什么都没看见。
温存了片刻,陈蕙兰轻声开口:“大王忙于国事,臣妾也要照看后宅与宝儿(孩子乳名),而妹妹身怀有孕,不如……不如今晚就让杏儿服侍大王就寝……”
此话一出,聂宇难免有些惊诧。
虽然陈蕙兰很早就放出了这个意思,还时不时安排杏儿天寒为他添置外衣,天热端去解暑饮品,可关系始终没到那一步。
毕竟,聂宇现在是汉王了,后宫纳妃不能像刚称王那么一言而定,他的后宫现在就是一件政治附属品,后宫纳妃、后妃生孩子都得经过礼部知晓,录入造册。
聂宇看了眼缩在陈蕙兰身后羞涩的杏儿,沉默片刻微笑道:“回头递个名册去礼部,让礼部准备一下,正式造册吧!”
这就算是应下了。
礼部那边很快收到王后派人递过去的名册,在反复核验过后,效率是出奇的高。不到中午就把所有事务安排妥当,又专门递了封奏章,询问汉王定下妃号。
容不得他们不快,实在是汉王的后宫人太少了。
到现在就两人,一个王后,一个王妃,给他们搞得都快以为汉王不喜女色了。
好在,这才刚年初一,汉王的后宫再添一人,可喜可贺!
不对,应该是再添两人,除了王后推荐的一个,另外还有一本鹤峰知州直接发电报传信。
鹤峰土苗选了挺久,终于把人选出来了。
现在正坐船,来荆州府的路上。
这是大汉与土苗的政治联姻,非纳不可,纳一个土苗妃子,可定天下土苗少族。
两个妃子的妃号,聂宇这边定的挺快。实在是他文化水平有限,知道的妃号有限,索性就不去顾及,直接以王后最尊,其余妃号皆为平等,也不搞什么妃号等阶。
要不是为了确保后宫稳定,堵住天下悠悠众口,聂宇连王后都不打算给特权。
开年上班第一天,聂宇就接到一封特别的奏章。
更确切地说不是奏章,而是以奏章形式递上来的案子。
案子里的第一署名,是溆浦县黄溪口镇的镇长。
案子起因非常简单,就是黄溪口镇的一处小村落,两户人家在分田时,刚好分到同一片田地,而后其中一家耕作时,不小心挖坏了隔壁的田埂。
这本来应该只是小事,田埂挖坏了而已,重新挖土填回去,最多再赔礼道歉,问题就能解决。
可刚好,挖坏田埂的农户妻子,之前做过地主家的丫鬟,性格泼辣。
于是,两家就吵起来了。
一不小心双方上头,相互扭打在了一起,好在有农民公会的巡逻人员及时发现制止,这才没闹出太大乱子。
可到了这时,事情已经没法收场,两家都不想善罢甘休,只能闹到镇上,让镇长做主。
镇长不敢怠慢,立刻搞清楚前因后果,发现真就是小事,那就小事化了。
事情闹到这里其实应该已经结束,可最开始挑事的农户妻子又开始作妖,双方再度闹扯起来。这次,他们不找镇长了,决定直接按照乡约解决纠纷。
等到镇长发现,已经彻底没法解决,只能上报给溆浦县令。
溆浦县令也觉得棘手,因为乡约不是一般东西,这玩意在宋时就已经存在,元明清三朝都选择继承。
说白了,就是朝廷官府授予地方法度框架,然后乡镇自行由官员牵头、乡绅主导,制定乡镇自治法律。
而这套自治法律,官府如非必要,不会直接横加干涉,也不会随意改动,出了什么问题,乡镇自己按照乡约判罚解决。
民不举,则官不究。
可刚好这段时间,《大汉新律》又正式出台宣发。
这可是大汉刚出的新法,一个不小心可能就是乡约大于新法,那就太严重了,蔑视大汉法度,这就是滔天巨案了。
溆浦县令没法解决,他想依据《大汉新律》,但又怕激起民愤,只能上递辰州知府。
辰州知府刘弘昌也发现此事不简单,不能当作寻常乡里纠纷来看待,尤其是这其中所谓的遵守乡约,为什么要遵守乡约?
这村子里的百姓,明显对乡约已经非常熟悉,可能利用乡约已经解决过很多“案子纠纷”,而这乡约的背后制定者又是谁?
刘弘昌立马给长沙发去急电,请求联署上奏此案。
如此,这一封叙述乡里纠纷的案子奏章,封面第一页已是有了十多个署名,从黄溪口镇镇长,到溆浦县令、辰州知府、湖南三司官员等等,但凡能碰这道案子的都进行了署名。
奏章下面,还额外夹带十多本奏簿,都是署名的湖南官员给的建言。
聂宇简单翻看几篇,问起了自己的湖南秘书官左观澜:“你知道什么是乡约吗?”
左观澜拱手:“臣幼时曾经在乡里确实有听过,当时甚至每隔一个村子,乡约内容都有不同,但总体都是教人向善。虽然很多乡绅定下乡约后,该胡作非为还是胡作非为,但总归会受到乡约的部分约束,而这种情况一直到臣渐渐长大,才开始迅速变味。”
“这是为何?”聂宇疑惑问道。
左观澜脸上带着讽刺:“因为‘乾隆盛世’啊!盛世是需要钱粮的,一村一乡约,让官府不好盘剥百姓,只能通过乡绅作为中间商。所以本来官府不做干涉的乡约,就此名存实亡,各村乡约逐渐被改成了官府需要的乡约,官府借着这些乡约,大肆盘剥虐害百姓。”
乡约最初确实是个好东西,因为皇权不下乡,朝廷要控制地方乡镇,统治成本太高了。而这种朝廷牵头下,邀约乡绅共同确立的乡约制度,刚好可以完美填补这个缺漏,还不用损耗朝廷财政。
换言之,这个时候的乡约制度,更主要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解决百姓生活遇到的各种问题纠纷,维持地方乡镇的基本稳定,而不只是单纯为了增加朝廷权威。
另外还有社学、保甲等也与乡约制度互相配合,他们往往会选出乡里最德高望重之人,来担任里长、粮长等吏职,作为乡约遵守的基层代理人。
官府为了更好管理,还会进一步下放权力给这些代理人,让他们去更好推行和维护乡约。
然而……
到了满清时期,一切就都变了,尤其康乾盛世下,别管是不是饿死人的盛世,但这时期的中国人口确实激增迅速。
乾隆贪恋权势,为了强化朝廷对乡镇的控制,对乡约先是加入“圣谕六言”,接着又要求地方乡里遵守乡约时,必须对“乡约牌”行礼等。
满清时期的乡约,已经基本沦为清廷控制权力的工具,而不再具备乡约对百姓的教人向善、互恤互助作用。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1448/28375582.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