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 第304章 黄榜

第304章 黄榜


“大王,这是殿试前十名的考卷,还请鉴阅。”

    内阁首辅刘骏今天穿的十分正式,身上是正二品的朱红锦鸡官袍,头顶正二品梁冠戴帽,小心翼翼端着一捧卷子呈递交给了汉王的秘书官。

    虽然殿试是汉王亲自出题,但改卷排名还是内阁作为主导,除了礼部官员,其余各部都可以参与评阅答卷。

    左观澜已经在上个月月末,正式前往南昌赴任,现在聂宇的秘书官是个生面孔,名叫林怀义,荆州本地小地主出身,中过举人。

    林怀义接过卷子,又将卷子转呈给汉王过目。

    殿试与乡试、会试不同,已经不再另用朱笔誊录,而是统一糊名后以墨卷批阅。

    因为都是考生答写的原卷,字迹存在被亲属认出来的风险,所以历朝都定下严格的回避制度,殿试阅卷官若与新科进士有亲属关系,都需主动避嫌。

    没有回避的,一旦发现,考生终生不得应试,考官则处以杖刑流放。

    聂宇拿起第一名的卷子,略微扫看了几眼,顿觉颇为惊诧。

    这次的大汉恩科,政治意义大于实际选材,所以来参加考试的文人基本都属于那种传统文人,思想观念和文笔风格都带着难掩的保守。

    而聂宇手中这来自第一名的策论文章,扑面而来就是锋芒毕露,文风直白毫不委婉。没有用到多少引经据典,通篇都是在说大汉统一天下以后,不应该延续明清的海禁锁国,而是应该大开国门,广开教化。同时又认为大明之所以被伪清亡国,而伪清如今又复而衰亡,除开伪清自身得位不正,还有豪强兼并土地,让百姓无地可耕,无田可种。

    大汉若要避免,先要抑制土地兼并,再对外开海扩张,以海贸之利,扩张之功,大汉就可长治久安,万年盛世!

    嗯,很有见地,也很有胆量,甚至公开点明土地兼并就是导致王朝衰败的真相,而后又借大汉分田的基本国策,认为大汉应该坚持均田,鼓励开海,主动迎向世界变局。

    属于是文风锐气,政治正确都拉满了,还非常直白的拍了一波大汉田政的马屁,难怪阁部众臣愿意评为第一。

    聂宇想了想,提起朱笔在卷子上画了个圈,而后放到一旁。

    下面的内阁众臣见此,面上不动声色,心底却是微微松口气。

    大王还是给他们面子的,这第一名的卷子被圈了,应该是不会出太大变动,状元卷十拿九稳了。

    还好还好!

    只能说,作为大汉的内阁众臣,不比伪清那边的内阁众臣轻松多少,又要全年无休干活,还要谨小慎微,办什么事都得尽可能跟汉王同频。

    这次的内阁阅卷,与其说是内阁自己排的名次,倒不如说是内阁众臣们经过集思广益,反复推敲,可谓慎之又慎,这才勉强选出了贴合汉王意思的前十名。

    接着看第二名的卷子,写的更让聂宇惊叹,甚至是惊喜了。

    开篇先是引经据典,阐述古代中国与今之中国分别,强调中国的疆域一直在壮大变化。并以此作为依据,认为今之大汉也应该效仿先代王朝,不应该固步自封,而是积极进取,开疆拓土。

    而如何才能开疆拓土,那就涉及到了考题里的亘古未有之大变局。

    既然外面的世界都在变化,那大汉更加不应该拘泥止住于中国四方。中国以西有欧罗巴大陆,对方能以工业革命打造强大海师,掠夺世界财富而肥壮自身。那中国应当也可以效仿之,师夷长技以制夷,天朝上国的礼仪之邦,那是对待文明人的,对待外夷洋番就应该施加王道,以武力使其屈服,再广为教化。

    文章里的后半段,干脆赤裸裸的以教化外夷之名,行吞并之实。还明晃晃的指出,古之中国也是以此教化,才让周边四夷慢慢变为中国之民。

    古之中国四夷都能教化为民,那今之外夷洋番也可以施行教化。若不服王化,那就武力讨之,令其教化。

    好家伙,这第二名的答卷文章,就差明晃晃的告诉聂宇这个汉王,赶快统一全国,而后去征服殖民全世界吧!

    “师夷长技,广为教化,好!”

    仅仅八个字,看的聂宇眼冒精光同时,又有一丝困惑。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但凡上过学的,应该都有听过。聂宇的历史不是很好,但同样也清楚这句话给后来的满清以及近代中国带来了多么剧烈的影响。

    只是,这种能上后世历史教材的名人,居然也会来自己的殿试考试?

    他这是什么运气?

    摇头失笑,聂宇按捺住去看糊名的冲动,照例勾画了个红圈,将其放在一旁。

    再看第三名卷子,写的相当不错,文采可称第一,比第一、第二都写的还好,但可惜审题方向弄错了。

    聂宇问大汉如何应对将来世界,这货回答大汉应该先管好自己,通篇都在以“代理之责”来劝说汉王应该体恤爱民,大汉就能强大盛世。

    写的很对,但全是政治正确,还没正到汉王的频道上,聂宇没有画圈,直接扔到一边。

    看完了前三名,后面卷子明显看的快了不少,比如五六七名的卷子,都是简单扫了几眼,就被扔在了第三名一边。

    前十看完,聂宇招了招手,让秘书官继续端来剩下五十一张卷子。

    众臣心中无奈,他们还是高兴太早了,汉王果然还是一如既往的乾纲独断,也是丝毫不给他们面子。

    选出来的前十名卷子,就取了三张,分别是第一、第二、第八名,剩下七个全撸掉了。

    现在又要看剩下五十一张卷子,这是对他们阅卷水平的不信任。

    不信任是对的,凭什么信任?

    五十一张卷子,并不算多。

    聂宇几乎是一目十行,通篇引经据典说废话的直接撸掉,遇到言之有物的才停下仔细看看。

    约莫过了一个半时辰,六十一张卷子全部阅完,聂宇从后五十一张卷子里,再选出了七人填补前十名。

    程驷举的卷子,本来是四十名靠后,但聂宇看过后,给他提到了第十一名。因为这家伙居然知道英吉利国,对英吉利国还颇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聂宇反复对比了卷子,最终朱批定下前三名:“好了,就在此拆封填榜吧!”

    这些事情目前是礼部在负责。

    礼部尚书顾景上前将糊名从第一名开始依次拆开,同时张口宣布:

    状元:袁名曜,湖南宁乡人。

    榜眼:魏辅邦,湖南邵阳人。

    探花:邓显鹤,湖南新化人。

    一甲前三名,除了一个邓显鹤,另外两人聂宇听都没听过。

    尤其是自己钦点的状元郎袁名曜,还写出了“师夷长技”,如此人物他完全没有一点印象。

    不过无妨,之前没印象,但现在聂宇记住了。

    殿试就是这样,学问不是很重要,重点在于考生的思维能不能跟出题的君王同步,同步程度越高,越有机会做状元。

    袁名曜的来头,聂宇不记得这家伙是对的,因为历史上名气大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学生魏源,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大佬。

    内阁众臣们相顾无言,又对此早有心理准备。

    拆名题榜没花多少时间,顾景写完黄榜(黄纸书写榜文),接着又开始写传胪帖。

    秘书官端来汉王的玉玺大印,请聂宇在黄榜盖章,之后便是一切从简。因为大汉太小了,基业草创没那么多机构程序,黄榜直接送到负责此事的礼部衙门,传胪帖则送到了邮传部。

    大汉没有鸿胪寺啊!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1448/28375568.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