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锋藏青云:上岸先斩白月光 > 第62章 匿名信点燃的文旅风云

第62章 匿名信点燃的文旅风云


  晨光刚爬上青云镇政府的灰瓦屋檐,肖锋已站在会议室门口。

他西装熨得笔挺,袖扣是母亲去年生日送的银质小天平——法学院毕业生总爱留些仪式感。

指节在门框上轻叩两下,木门发出沉闷的“咚”声,门内飘出刚沏好的龙井香,清冽中带一丝焙火后的焦甜。

“肖主任来得早。”苏绾抬眼,金丝眼镜滑下鼻梁半寸,露出眼尾那抹若有若无的笑。

她的声音像初春溪水,凉而不冷。

她面前摊着份打印整齐的《青云镇文旅振兴实施方案》,边角被折出细密的痕,显然昨夜翻了又翻——纸页边缘还残留着指甲反复摩挲的温热触感。

助理小吴抱着笔记本站在她身后,黑色公文包搭在椅背上,拉链还未完全拉严,露出半截红色封皮的《县域经济发展案例汇编》。

那红得像一道未愈的旧伤,在会议室略显陈旧的米色墙壁前格外刺目。

肖锋关上门,椅子与地面摩擦出轻响,像是某种隐秘的暗号。

他拉开椅子坐下,从文件袋里抽出一沓表格推过去,“这是重点村的闲置农房统计表,王家村老戏台的修缮报价单在第二页,还有……”

“停。”苏绾指尖按住他手背,温度透过衬衫布料传来,微凉却有力,“我看过你写的方案,不是来听汇报的。”她抽回手端起茶杯,青瓷杯沿沾着浅粉唇印,唇膏的香气混着茶香轻轻散开,“创意很好,但执行难度不小。民宿审批要过县住建,非遗展需要文旅局备案,你协调到哪一步了?”

肖锋喉结动了动。

三天前他蹲在老茶树下听王阿婆讲“采茶戏”的传承故事,阿婆缺牙的嘴一张一合,声音沙哑如风吹枯叶:“我们这戏班子,二十多年没上过正经戏台子了。”他摸着老戏台斑驳的柱础,木头粗糙的纹理刮过掌心,突然就想起母亲转院那晚,救护车灯在雨幕里红得刺眼——有些事,等不得。

“王家村、李庄、茶岭三个村的支书昨晚签了承诺书。”他翻开表格最后一页,纸角因反复翻看卷了边,指腹能感受到纸张边缘微微翘起的毛刺,“农房流转协议村民按了红手印,镇里出三成启动资金,剩下的用集体林地经营权抵押。”他抬头时目光灼灼,“苏主任要的是落地,不是画饼。”

苏绾的钢笔在“资金来源”栏上顿住,笔尖悬停半秒,滴下一小滴墨蓝,像一颗冷静的眼泪。

她见过太多基层方案,漂亮得像橱窗里的蛋糕,可刀叉一落全是泡沫。

但肖锋的表格里,每个数字都沾着泥点子——茶岭村闲置的17间土坯房,每间的面积、朝向、甚至房梁的木料都标得清清楚楚,字迹工整得近乎执拗,仿佛他曾在那些屋檐下一一丈量过阳光的温度。

“由你来牵头。”她突然合上文件,钢笔尖在桌面敲出清脆的响,“我协调省发改委的产业扶持基金,下周前到账。”

肖锋的指节在桌下微微发颤。

他想起昨夜蹲在村头和老支书抽旱烟,老头把烟杆往地上一杵:“小肖啊,我们等个能把事当事办的人,等了十年。”此刻阳光透过窗棂落在苏绾发梢,暖意渗进发丝间的缝隙,她镜片后的眼睛亮得像淬过冰的星子——原来被人信任,是这种心脏发胀的感觉,像春天第一场雨落在干涸的土地上。

“叮——”

周梅的手机在抽屉里震动时,她正对着镜子补口红。

那支圣罗兰小金条口红在唇峰上顿住,镜子里的人眼角细纹被粉底盖得不严实,像两条细小的蜈蚣,在灯光下泛着微妙的油光。

她扯过抽纸用力擦嘴,纸巾上的玫红色比她当年在北大食堂里,把热汤泼在肖锋身上时的汤汁颜色还深,指尖甚至能闻到一点辛辣的余味。

“李科,什么事?”她按下接听键,指甲在实木办公桌上抠出月牙印,指腹传来木质微糙的触感。

“周姐,您要的东西。”小李的声音带着讨好的喘息,“匿名信我放在您桌上了,用牛皮纸袋装的。”

周梅转身时椅子撞翻了垃圾桶,瓜子壳撒了一地,脆响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

牛皮纸袋封口没粘牢,信纸滑出来半页,“肖锋与省发改委苏绾存在不当利益交换”的字样刺得她太阳穴突突跳。

她抓起信纸的手在抖,指节泛白——八年前在北大操场,肖锋攥着她送的分手信,也是这样发白的指节。

那时她笑他“没出息的穷酸样”,可现在呢?

他成了镇长跟前的红人,连省上的苏小姐都要亲自来见。

看着肖锋如今的风光,周梅心中的嫉妒如同野草般疯长,八年前那个雨天的操场仿佛又回来了——他站在梧桐树下,雨水顺着发梢滴进衣领,眼神却比路灯还亮。

“好。”她突然笑了,涂着酒红甲油的指甲划过信纸上的字,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你去联系县文旅局张局长,就说文旅节项目存在重大隐患,必须重新评估。”她弯腰捡瓜子壳,发梢扫过地面,带着淡淡的香水味,“对了,把信拍张照片,发我微信。”

镇会议室的吊扇转得嗡嗡响,吹动桌上散落的规划图一角,发出轻微的“哗啦”声。

小张举着手机在人群里挤来挤去,直播界面的在线人数已经跳到两万八。

“家人们看过来!”他举高手机对准墙上的文旅节规划图,“这就是咱们青云镇要搞的非遗文化节,有采茶戏、竹编、还有王阿婆的手工茶饼——”

“小张。”肖锋敲了敲桌子,声音不大,却让满屋子抽烟的汉子都闭了嘴,连烟头燃烧的“噼啪”声都安静了几分,“咱们要的是真实,不是炒作。”他指着规划图上“游客接待量”那一栏,“预计每天三百人,不能多。民宿要留两间给孤寡老人,非遗展的摊位费全免。”

小张的手机差点掉地上。

他做本地网红三年,见过太多干部拍着胸脯说“要流量”,转头就往规划里塞“网红打卡墙”“热气球表演”。

可肖锋递给他的方案里,连“直播话术”都写着:“重点介绍手艺人故事,避免夸大宣传”——字迹清晰,语气克制,像一场无声的承诺。

“哥,你这人……”小张挠了挠染成栗色的头发,突然竖起大拇指,“靠谱!”

会议室后排,老支书把烟杆往鞋底磕了磕,火星四溅,“小肖这娃,和别的干部不一样。”

暮色漫进窗户时,苏绾的车停在镇政府后巷。

她解开西装第一颗纽扣,晚风掀起裙角,露出小腿上一道淡白的疤——那是十年前父亲被带走那晚,她翻墙时划的。

风里带着槐花香,也夹着远处村民搬运木料的脚步声。

“周梅联系了县文旅局。”她把手机递给肖锋,屏幕上是张聊天记录截图,“张局长说明天要来镇里调研。”

肖锋盯着屏幕,拇指摩挲着手机边缘,皮肤传来微凉的触感。

下午他去王家村收村民请愿书,王阿婆颤巍巍按手印时,指甲缝里还沾着茶渍:“小肖,我们信你。”此刻那些按满红手印的纸页正躺在他公文包里,像团烧得正旺的火,烫着他的背脊。

“她越急,我们越稳。”他把手机递回去,眼底浮起笑意,“我让各村支书带着村民代表明天去镇政府门口,就说‘听说领导来考察文旅节,我们想讲讲心里话’。”

苏绾望着他的眼睛。

那双眼比她在哈佛课堂上见过的所有案例分析都更亮,里面有她父亲当年在常委会上拍桌子时的光——不是野心,是不甘。

“你总是有办法。”她轻声说,风掀起她的发,露出耳后那颗小痣,像一颗藏了很久的秘密,“需要我做什么?”

肖锋正要开口,口袋里的手机震动起来。

是小吴发来的消息:“周姐那边联系了市晚报记者,说明天要来拍‘违规筹备’。”

他抬头看向正在布置灯笼的村民,王阿婆踩着梯子挂“非遗文化节”的横幅,梯子晃了晃,老李头赶紧扶住:“您老下来,我来!”

“小张。”他喊了一嗓子,那小子正举着手机拍老李头扶梯子,“明天直播筹备现场,真实记录,不加修饰。”

“得嘞!”小张比了个OK手势,镜头立刻对准了王阿婆往灯笼里塞的小纸条——那是她手写的采茶戏剧目单,字迹歪斜却认真,纸张粗糙却干净。

夜幕完全降临时,肖锋站在村头老槐树下。

老槐树的影子像把巨大的伞,罩着正在搭戏台的村民。

远处手电筒的光束晃动,有人在搬老戏台的雕花柱子,木头与地面摩擦发出低沉的“咯吱”声;有人在扫地上的碎木屑,扫帚划过水泥地的声音像一首不成调的夜曲。

小吴抱着笔记本走过来,屏幕幽蓝的光照着他紧绷的脸:“周梅的人……可能在论坛发帖。”

肖锋望着远处晃动的手电筒光,想起母亲总说“抽烟的人沉不住气”。

他摸出烟盒又放下,指腹还残留着纸张和泥土的味道。

“这场文旅节,不是为了谁。”他轻声说,风掀起他的西装下摆,带着青草与烟火的气息,“是为了这片土地。”

老槐树的枝叶沙沙作响,镇政府传达室的灯还亮着。

小李缩在电脑前,透过窗户看着外面忙碌的筹备场景,心中有些不安——灯笼映在村民脸上,笑容比屏幕里的滤镜真实太多。

但想起周梅的红包和交代,手指还是悬在了键盘上。

他刚把“青云镇文旅节涉嫌违规占用农田”的帖子写完,配图是张模糊的照片——那是他下午趁人不注意,用手机拍的村民搬木料的场景。

“发送”键在屏幕上闪着幽光。

鼠标点击的瞬间,老槐树的影子里,肖锋的手机屏幕突然亮起。

他低头看了眼,眉头微不可察地皱起——本地论坛的推送提示在屏幕上跳动,标题是《突发:青云镇文旅节被指违规》。


  (https://www.shudi8.com/shu/739324/35630053.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