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徐吉标传 > 第四十三章:烽火巢湖 复杂局势的坚守与抗争

第四十三章:烽火巢湖 复杂局势的坚守与抗争


在抗战的艰难局势下,独立团巢湖支队在程明远的精心规划与积极奔走下,先获七师曾希圣政委首肯,就此全力投入到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中——打造船队。程明远深知,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船队,对于巢湖支队的作战与发展意义非凡。于是,他果断派徐吉标带领一个排的兵力进驻槐林嘴小魏湾村,与当地以魏木匠为首的能工巧匠合作,开启造船大业。

魏木匠在当地颇具威望,他一声召集,很快便聚集了30位手艺精湛的船木工。众人齐心协力,准备打造三条船,分别命名为“大丝网”,载重520担;“马远湖”,载重500担;“大黄烧”,载重300担。然而,开工所需的木料、船工的饮食以及工钱等,都需要大量资金,这成了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

关键时刻,程明远心生一计。他让郑耀博将焦湖一带倾向新四军的湖匪头头请来。在这些湖匪中,有两位与程明远渊源颇深,分别是朱小爷朱启后和赵小爷赵干臣的弟弟赵直夫。在内战时期,他们就曾跟随程明远。只是后来,他们觉得共★★的纪律和艰苦生活难以适应,便离开了。

此次相聚,朱启后和赵直夫见到程明远,感慨万千。他们纷纷表态,虽因各种原因未能继续与共★★并肩作战,但保证不会破坏新四军的事务,若新四军遇到困难,定会出手相助。程明远见时机成熟,便直言自己最近计划造几条船,目前资金紧张,希望二位能够帮忙。

朱启后听闻,豪爽地说:“造什么船?直接说要几条,我给你便是。”赵直夫也明白造船所需,木料和桐油是大头。他主动说道:“三爷造船,这可是大事。我在开真桥有一批上等的江西木,一直没出手,不妨先拿去用,就当我为新四军,为三爷你出份力了。”程明远听后,大喜过望,感激地说:“我代表巢湖支队谢谢你,等我们渡过难关,必定重谢。”

朱启后紧接着表态:“我朱启后闯荡江湖多年,行事向来豪爽。赵小爷如此仗义,我也不能落后。我给1000块大洋,作为造船的费用。”程明远笑着回应:“我正为造船资金发愁,既然朱小爷愿意帮忙,这钱就算我借的,日后一定归还。感谢二位的大力支持,咱们后会有期。”

有了湖匪们的资助,加上徐吉标带领的战士们全力协助,魏木匠和船木工们的干劲更足了。在小魏湾村,一场热火朝天的造船行动就此展开。然而,在这紧张忙碌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风险。日伪军一旦得知新四军在打造船队,必定会想尽办法破坏。而巢湖支队能否在重重困难下,顺利完成造船任务?这支即将诞生的船队,又将在接下来的抗战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一切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程明远在焦湖的造船计划可谓顺风顺水,仿佛命运都在助力,要钱有钱,要木得木,要人有人。为了尽快打造出三条大船,又增添了60把斧头,槐林嘴小魏湾村一时间热闹非凡,斧凿之声不绝于耳。

程明远不仅全力推进造船进度,还早早将三条船的渡手及水手确定下来,并安排他们紧锣密鼓地进行训练,只等大船下水。“大丝网”的渡手是槐林人管玉林,配备12名水手,焦湖只要提及合肥程三爷,各路湖匪小爷都纷纷买账。这不仅彰显了程明远的个人威望,更让新四军在这片区域的影响力大幅提升。

自皖南事变后,新四军进行了战略调整,将四个支队改编为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其中,二师和七师的防区之间存在一个薄弱环节。新四军多次下达指示,强调七师今后主要应向韩南山、和县及朝北发展,与二师部队所在地区建立紧密联系。这一战略布局,无论是对于整个抗战战略,还是应对未来局势,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尽可能打通并保持二师与七师之间的联系。否则,七师极有可能面临被日伪完全截断交通的危险,这无疑会给七师带来极大的不便与损失。七师向含山、和县及朝北地区发展的方向是十分正确的。因为该区域处于二师与七师的结合部,日伪顽三方力量相对薄弱,同时还可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迅速开展工作。通过朝北经淮南路,由含和经板桥江浦,从而打通与合肥地区、滁全地区二师部队之间的联系,打通二七师交通线已迫在眉睫。

在这样的局势下,刚刚组建的船队便肩负起了特殊使命。它既要在焦湖一带保障物资运输与情报传递,又要为打通二七师交通线提供支持。然而,日伪顽三方势必不会坐视新四军的力量壮大,他们定会想尽办法进行破坏。陈明远和他的船队将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突破重重阻碍,成功打通交通线?而七师又能否在这片区域顺利发展,实现与二师的紧密协作,共同抗击敌人?一切都充满了悬念与挑战,等待着他们去书写新的抗战篇章。

新四军第七师所处之地,犹如棋局中的关键落子,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扼守长江水陆交通的咽喉,又占据津浦淮南铁路交通的枢纽,这里人烟稠密,物产丰富,且地形险要,自然而然成为日伪顽与新四军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冲。

在七师与二师根据地之间,有一片广袤的区域,东起江浦,西南至巢湖沿岸,西北延伸到定远一带,这片区域布满了大批游击区。为了实现各方的沟通联络,日伪顽与新四军均盯上了这块地方,纷纷在此建立自己的交通线路,其中主要有四条。

第一条交通要道,是国民党驻皖东地区军政人员与其驻大别山区的省政府往来的东西通道,由桂系顽军李品仙部重兵把守。这条线路对于国民党内部的联络至关重要,是他们调配资源、传达指令的重要纽带。

第二条是日伪沿淮南铁路的南北交通线,掌控在日军第15师团、第116师团以及部分伪军手中。凭借这条交通线,日伪能够快速调动兵力、运输物资,加强对占领区域的控制。

而新四军建立的两条交通线,意义同样非凡。一条是从无为经含山、和县到江浦、全椒一线,旨在从东西方向保持二师与七师的交通联络,由第七师韩河支队负责开辟与维护。这条线路宛如一条血脉,将新四军的两支重要力量紧密相连,确保信息与物资的流通顺畅。另一条则是从巢县经店埠到定远一线,作为二师与七师西面的交通联络线,也是新四军军部西面交通的关键线路,由七师巢湖支队负责。

各方都深知交通线路对于自身战略布局的重要性,不仅全力保护自己的线路,还绞尽脑汁地对敌方线路进行破坏与干扰。在这片看似平静的土地下,实则暗流涌动,各方势力展开了错综复杂的三角斗争。

程明远率领的巢湖支队,便置身于这激烈的斗争漩涡之中。面对日伪顽的重重压力,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灵活的战术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在一次次交锋中不断成长壮大。在保护己方交通线的同时,还时常寻找机会对敌方线路进行突袭,打乱敌人的部署。

在一次战斗中,日伪企图突袭新四军的西面交通联络线,程明远提前得到情报,巧妙设伏。当敌人进入埋伏圈后,巢湖支队战士们如猛虎下山,与敌人展开激烈拼杀。经过一番苦战,成功击退敌人,保护了交通线的安全。

然而,敌人并不会轻易放弃。随着斗争的持续,日伪顽必将采取更加强硬的手段。程明远和他的巢湖支队将如何在这复杂且残酷的三角斗争中继续坚守,进一步发展壮大?他们又将如何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确保新四军交通线的畅通,为抗战胜利贡献更大的力量?一切都在未知中等待着他们去书写新的篇章。

巢湖周边地区,宛如一个各方势力交织的巨大漩涡,日军、伪军、桂系顽军、地方土顽,还有帮会、盗匪等多种政治与封建势力盘根错节。这些势力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共同利益时的相互勾结利用,又因各自野心而心怀鬼胎、相互倾轧。

面对如此复杂的敌情,程明远与桂俊亭、宣济民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与战略智慧。他们在残酷的现实斗争中,仔细研究、精准分析每一股势力的政治立场,洞察他们之间的矛盾纠葛,依据不同情况,灵活且策略性地实施团结利用、限制分化、坚决打击等政策。凭借这些巧妙举措,他们率领的队伍终于在巢湖地区稳稳站住脚跟。

1943  年  3  月  17  日,一场严峻的考验突然降临。日军从南京、江浦、芜湖、铜陵等地紧急调集两个师团,共计  6000  多人,如鬼魅般分八路秘密出动,直扑皖中抗日根据地中心,发起突袭扫荡。在这场危机中,华东局组织部长曾山和七师政委曾希圣等人被困在巢南银屏山仙人洞。程明远得知消息后,率部迅速与日军巧妙周旋至董家山。此时,银屏第四区巢南区区长张克东赶来汇报情况,程明远从《中共巢湖市组织史》51  页、52  页确认了二曾被困于银屏仙人洞这一紧急状况,而此地正是巢湖支队的秘密联络点。

程明远深知情况危急,刻不容缓。他迅速找到刚接任银屏区委书记的李德友,果断命令他立即组织力量实施营救。李德友领命后,在后董家找到了巢南当地人董兆成、董兆松两兄弟。这两兄弟临危受命,凭借对当地地形的熟悉,带着绳索毅然前往仙人洞。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绳索放下悬崖,帮助曾山和曾希圣脱离险境,成功跳出鬼子的包围圈。

日军并不甘心第一次扫荡的失败,于同年  4  月  30  日至  5  月  6  日,再次调集  2000  余兵力,并纠集伪军配合,对巢无中心区发动第二次扫荡。日军多次出动数百人的武装力量,分别向无为县东西王家和散兵、高林桥等地进犯。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程明远及巢湖支队毫不畏惧,他们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在散兵至高林桥一带与日军展开持续的伏击战。每一次战斗,战士们都奋勇向前,以血肉之躯抵挡敌人的进攻。正是他们的英勇奋战,为七师师部争取到了宝贵的转移时间,使其得以安全转移,避免了重大损失。

在这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程明远和巢湖支队在巢湖地区的战斗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抗日的道路。然而,日军必定不会善罢甘休,未来还会有更多更残酷的挑战等待着他们。他们又将如何在这复杂且危机四伏的局势中继续坚守,书写更加壮丽的抗日篇章呢?(未完待续)


  (https://www.shudi8.com/shu/739312/35619078.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