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徐吉标传 > 第四十四章:惊逢,战火中的意外团聚

第四十四章:惊逢,战火中的意外团聚


在槐林嘴的六渡庵,时光悄然流逝,张家三姐已在此度过了半年有余。庵堂的宁静,并未冲淡她内心对徐吉标的深切思念,对丈夫下落的探寻,始终是她心底最执着的渴望。

每天,她依旧带着孩子穿梭在槐林嘴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每遇到一个人,都会上前打听徐吉标的消息。尽管一次次得到的都是摇头与叹息,但她从未放弃。孩子在她的影响下,也懂事地跟着母亲,用那稚嫩的声音询问着每一个路人:“叔叔阿姨,你们见过我爸爸吗?”

在六渡庵的日子里,张家三姐与庵里的众人相处融洽。她依然帮着打点庵堂的卫生、准备斋饭,以微薄之力回报着这份收留之恩。而庵里的师父和香客们,也都被她的执着所打动,时常主动帮她留意关于徐吉标的线索。

有一天,庵里来了一位云游四方的老香客。张家三姐听闻后,赶忙带着孩子上前,将徐吉标的模样和特征细细描述给老香客听。老香客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我曾在槐林嘴的小魏湾村,见过与你描述颇为相似之人,只是不知是否便是你要找的丈夫。”张家三姐听闻,眼中瞬间燃起希望之光,赶忙追问小镇的位置。尽管线索渺茫,但她已经下定决心,只要有一丝可能,就要去寻找。

然而,这一路必定充满艰辛。带着年幼的孩子,长途跋涉谈何容易。但张家三姐没有丝毫犹豫,她开始收拾行囊,准备踏上新的寻亲征程。在离开六渡庵前,她向庵里的众人一一告别,眼中满是感激与不舍。众人纷纷叮嘱她要注意安全,并祝愿她早日找到丈夫,一家团圆。

在这未知的寻亲路上,等待张家三姐的将会是什么?这一路的艰辛与坎坷,又将如何考验她的意志?一切都在前方等待着她去经历,而她那坚定的信念,如同黑暗中的火炬,引领着她在漫漫寻亲路上不断前行

话分两头,各表一枝。且说在槐林嘴的缺曲口,徐吉标如今有了另一段生活。胡常英为他生下一个女孩,孩子如今已有四岁,天真可爱。

徐吉标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心中既有为人父的喜悦,又夹杂着对远方张家三姐和孩子的深深愧疚与思念。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生活充满了无奈与变数。他不知张家三姐带着孩子过得怎样,是否还在艰难地寻找自己。

胡常英深知徐吉标心中的纠结,她虽心疼丈夫,却也无法改变这复杂的局面。她默默操持着家中事务,照顾孩子,尽力为徐吉标营造一个温暖的小家。然而,徐吉标时常会在夜深人静时,独自望着窗外的夜空,陷入沉思。

小女孩天真无邪,她不明白父亲眼中偶尔闪过的忧虑。她在母亲和父亲的呵护下快乐成长,每日在院子里嬉笑玩耍。但她不知道,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还有与她有着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他们的母亲正带着他们,在漫长的寻亲路上艰难前行。

与此同时,在槐林嘴的另一处,张家三姐正满心期待地准备前往那个可能有徐吉标消息的小镇。她怎会知晓,徐吉标就在距离她不远的缺曲口,已组建了新的家庭。命运的轨迹如此交错,当张家三姐踏上新的寻亲征程,若与徐吉标相遇,又将是怎样一番场景?他们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又将如何解开?在这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各自的人生又将迎来怎样的转折?一切都充满了未知与悬念。

徐吉标来到槐林嘴投身革命事业,他的内心从未有过抛弃妻子儿女的念头。当时,革命形势错综复杂,为了更顺利地开展工作,组织安排他与胡常英装扮成夫妻。

在那段假扮夫妻的日子里,他们一同面对诸多艰难险阻。徐吉标凭借自身的智慧与勇气,在工作中应对各种复杂情况,胡常英也全力协助,两人配合默契。然而,命运的轨迹总是出人意料。一次,徐其彪在执行任务时陷入极度危险的境地,生死攸关之际,胡常英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与他共渡难关。

经历那次生死考验后,两人之间的情感悄然发生了变化。胡常英被徐其彪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勇敢无畏的精神深深打动,在情感的驱使下,她以身相许。徐吉标面对胡长英的深情,内心陷入了挣扎与痛苦。他对远在家乡的张家三姐和孩子满怀愧疚与思念,那份夫妻情、父子情从未因时间和距离而消散。但在与胡常英共同经历的风风雨雨中,他也对胡常英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而此时,毫不知情的张家三姐仍带着孩子,在寻找徐吉标的路上艰难前行。她心中怀着对丈夫的信任与期待,坚信终有一天能一家团聚。当她满心希望地朝着那个可能找到丈夫的小镇迈进时,却不知等待她的将是如此复杂而残酷的现实。

徐吉标在革命事业与两段感情之间该如何抉择?张家三姐一旦知晓真相,又会受到怎样的打击?胡常英又将如何面对这即将到来的局面?在这动荡的战争年代,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犹如一团复杂的乱麻,等待着被解开。而他们的故事,也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继续书写着充满无奈与挣扎的篇章。

上一章讲到徐吉标带着  60  把斧头在小魏湾村造船的情景,那场面热火朝天,至今仍历历在目。

小魏湾村本是巢湖边上宁静的村落,因着造船一事,瞬间热闹非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徐吉标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这三条船对于新四军在巢湖地区的战略布局意义重大。所以,从一开始,他就全身心投入其中。

60  把斧头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随着船木工们有力的挥动,有节奏地起落。“咚咚咚”的斧凿声,仿佛是奏响在小魏湾村的激昂战歌。徐吉标穿梭在忙碌的人群中,时而帮忙搬运木料,时而给船木工们递上一口水,还不时与他们交流造船的细节。

魏木匠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站在一旁指挥着众人。他的眼神中透着专注与坚定,对每一块木料的选择、每一个榫卯的衔接都严格把关。在他的指导下,造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大丝网”“马远湖”“大黄烧”三条船的雏形逐渐显现。船木工们的汗水,挥洒在每一寸木料上。他们知道,自己打造的不仅仅是船,更是新四军在巢湖作战的有力武器。

为了让船能尽快下水,徐吉标和战士们不仅参与到体力劳动中,还时刻警惕着周边的情况。毕竟,在这复杂的局势下,日伪顽随时可能来破坏。他们轮流放哨,确保造船工作不受干扰。

在休息间隙,徐吉标望着逐渐成型的船只,心中充满了期待。他想象着,当这三条船下水后,在巢湖上乘风破浪,运送着枪支弹药、传递着重要情报,为抗战事业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也清楚,前方还有许多困难等待着他们。如何保证船只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如何应对敌人可能的袭击,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但徐吉标没有丝毫退缩之意,他与船木工们、战士们相互鼓励,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完成这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在小魏湾村的这片土地上,他们正用双手铸就着抗战的希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这一天,日落黄昏。余晖如血,洒在小魏湾村的造船工地上。忙碌了一天的众人正准备稍作休息,沉浸在对未来憧憬与疲惫中的徐吉标,不经意间抬眼,却惊见张家三姐带着一儿一女,出现在工地边缘。

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徐吉标手中的工具“哐当”一声掉落,他瞪大双眼,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张家三姐看上去清瘦了许多,脸上写满了疲惫与沧桑,但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坚毅。孩子们紧紧拉着母亲的手,眼中满是好奇与怯意。

周围的船木工和战士们也察觉到了异样,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投来诧异的目光。短暂的寂静后,工地陷入了一阵低声的议论。

徐吉标定了定神,急忙朝张家三姐走去。每一步,都仿佛有千钧重。他张了张嘴,却不知该从何说起。

张家三姐看着眼前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丈夫,泪水夺眶而出。“这些年,你到底去了哪?我们娘儿仨找得你好苦……”她的声音带着哭腔,满是委屈与思念。

徐吉标满心愧疚,嗫嚅着:“三姐,我……我一直在这为革命做事,实在对不住你们……”

面对如此场景,在场众人心中五味杂陈。大家都明白,在这动荡的战争年代,许多家庭都被迫离散,承受着难以言说的痛苦。

而此时,胡常英恰好从附近赶来给徐其彪送些生活用品。当她看到这一幕时,脚步猛地顿住,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她手中的篮子险些掉落,心中如遭雷击。

徐吉标看到胡长英,更是手足无措。一边是阔别多年、苦寻自己的结发妻子和孩子,一边是在革命工作中与自己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胡长英,他陷入了极度的两难境地。

这突如其来的相遇,打破了小魏湾村原有的平静,也让徐吉标、张家三姐和胡常英三人陷入了复杂而痛苦的情感漩涡。在这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们该如何面对彼此?又将如何抉择自己的未来?而这一意外插曲,又会给造船工作以及徐吉标的革命事业带来怎样的影响?一切都悬而未决,等待着他们去面对和解决。

魏木匠将这尴尬又揪心的一幕看在眼里,心中暗忖,这局面若是处理不好,非得乱套不可。他赶忙放下手中活计,快步走到张家三姐和徐其彪跟前,脸上堆满了和善的笑容。

魏木匠看向张家三姐和两个孩子,关切地说道:“这位大嫂,带着孩子一路奔波,一定是饿坏了。”说罢,他转头对身旁的一个年轻战士使了个眼色,而后继续道,“我先带你们到老街的茶馆里弄点吃的,垫垫肚子。有什么事,咱吃饱了慢慢说。”

张家三姐愣了愣神,下意识地看了眼徐吉标,又看看饿得小脸有些苍白的孩子,轻轻点了点头。她实在不忍心让孩子再挨饿,便随着魏木匠往老街走去。

徐吉标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他刚要抬腿跟上,却又被胡长英哀怨的眼神定在了原地。

胡常英眼眶泛红,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吉标,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徐吉标满心无奈与痛苦,他长叹一口气,将自己与张家三姐的过往,以及这些年的身不由己,缓缓道来。胡常英听着,泪水忍不住滑落,她这才明白,徐吉标心中原来一直藏着这么深的牵挂。

而另一边,魏木匠带着张家三姐和孩子来到老街茶馆。茶馆老板是个热心肠,听闻缘由后,赶忙端来几碗热气腾腾的米线,还有一些茶点。孩子们看着食物,眼中满是渴望。张家三姐轻声哄着孩子:“慢点吃,别噎着。”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的模样,她的眼泪又止不住地流下来。

魏木匠坐在一旁,轻声安慰道:“大嫂,先别太难过。吉标这些年在这边也是一心为了革命,吃了不少苦。他心里肯定也一直记挂着你们。等大家都冷静下来,好好把话说开,总会有办法的。”

张家三姐微微点头,哽咽着说:“我只是没想到,会在这儿找到他……这么多年,我带着孩子四处漂泊,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就是盼着能一家团聚……”

在茶馆里,张家三姐和魏木匠的交谈声中,夹杂着孩子们吃面的声音。而此时,小魏湾村造船工地上,徐吉标和胡常英还在纠结与痛苦中。这复杂的局面该如何化解?徐吉标又将如何在两段感情、家庭责任与革命事业间找到平衡?所有人都被卷入了命运的漩涡,未来的路,充满了未知与挑战。(未完待续)


  (https://www.shudi8.com/shu/739312/35618314.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