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1 章:薪火相传
十年后的清明,忠烈祠前的柏树枝繁叶茂。萧临渊拄着一根红木拐杖,独臂抚摸着祠堂前的石碑,碑上新增的名字里,有守山老者,有秦风,还有无数在平定血影阁之乱中牺牲的无名之辈。阳光透过叶隙落在他鬓角的白发上,竟与当年瑞王的须发有几分相似,只是那双眼睛,依旧清亮如少年。
“萧先生。” 一个清朗的声音自身后响起,安王已长成挺拔的青年,身着青色锦袍,腰间悬着一柄与萧临渊当年相似的赤色长剑 —— 那是赵凛用当年的龙形长剑重铸而成,剑鞘上刻着 “守心” 二字。“陛下和南宫先生在勤政殿等您,商议北疆屯田的事。”
萧临渊转过身,看着安王剑穗上的火焰纹路,突然笑了:“当年你画的孔明灯,还记得吗?” 安王脸颊微红:“先生取笑了,那时年幼无知,画得不成样子。” 他扶着萧临渊的胳膊,“不过先生说的话,我一直记着 —— 光明要靠自己守护。”
勤政殿内,赵凛正对着舆图沉思,鬓角已染风霜,却依旧目光炯炯。南宫羽坐在一旁,头发花白,手中的折扇换成了拐杖,拐杖头镶嵌着一颗温润的和田玉,正是当年西域女子所赠。“萧兄来了。” 赵凛抬头,指着舆图上的北疆,“这里的牧民想试种江南的水稻,只是缺水,朕想听听你的主意。”
萧临渊接过舆图,独臂在图上划出一条线:“可引雪山融水,开渠灌溉。当年在西域,我见过类似的法子,只是工程浩大,需得百姓自愿才行。” 安王在一旁补充:“我已派学子去北疆宣讲,百姓们都愿出工,说想让子孙后代不再受缺水之苦。”
南宫羽闻言,从怀中掏出一卷竹简:“这是天机阁新修订的《农桑要术》,收录了江南的水稻种植法和西域的耐旱作物图谱,正好能用上。” 他的手指在 “水利篇” 上重重一点,“当年血影阁用蛊虫害人,如今我们便用农技救人,也算另一种‘以正克邪’。”
议事完毕,四人漫步在御花园。当年的假山早已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农田,田里种着各色作物,都是赵凛亲手栽种。“你看这麦子,” 赵凛摘下一粒麦穗,递给萧临渊,“比去年多结了两颗麦粒,百姓的粮仓就能多一份底气。”
安王突然指着田埂边的蒲公英:“像不像当年的孔明灯?” 众人望去,白色的绒球在风中摇曳,仿佛随时会飞向天空。萧临渊想起十年前那盏画着赤色长剑和七个小人的孔明灯,突然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器物的复刻,而是精神的延续。
此时的江南学堂,宁王正站在讲台上,为学子们讲解《民心策》。他的书桌上,放着一本南宫羽批注的古籍,书页间夹着一张字条,是萧临渊当年所写:“民心如渠,堵则溃,疏则通。” 窗外的桃花树下,几个孩童正用树枝在地上画着河道图,其中一个孩子的独臂姿势,像极了当年的萧临渊。
岭南药庐里,当年的白衣女子已成为白发医者,她带着弟子们栽种的药草,恰好能克制残存的蛊毒。药庐的墙上,挂着一幅萧临渊绘制的西域地图,地图旁贴着一张字条:“医者仁心,亦需剑胆。”
北疆的草原上,牧民们正赶着牛羊,走向新开垦的农田。田边的石碑上,刻着赵凛亲笔写的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远处的雪山下,“安宁塔” 的铜铃随风作响,声音里混着孩童的读书声,与江南的学堂遥相呼应。
夕阳西下,萧临渊、赵凛和南宫羽坐在勤政殿的石阶上,看着安王带着弟弟们练习剑法。少年们的剑影交织,赤色的剑光在暮色中划出温暖的弧线,像极了当年三人并肩作战的模样。
“你说,我们算不算完成了承诺?” 南宫羽轻声问,拐杖在地上划出浅浅的痕。赵凛望着漫天晚霞,笑道:“算不算,得看百年后的百姓怎么说。” 萧临渊则指着那些练剑的少年:“只要他们记得为何而练,承诺就永远不算完。”
夜色渐浓,勤政殿的灯亮了起来,照亮了案头的奏折,也照亮了窗外的万家灯火。萧临渊的赤色长剑挂在墙上,剑鞘上的 “守心” 二字,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 它不再需要燃烧火焰,因为少年们的眼睛里,已有了比火焰更明亮的东西。
远处的更鼓声传来,沉稳而有力,像是在为这片土地的新生,打着永恒的节拍。所谓薪火相传,从来不是某个人的功绩,而是一代又一代人,将守护的信念,融入日常的一粥一饭、一剑一耕之中,让和平的种子,在时光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
(https://www.shudi8.com/shu/739304/35637445.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