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 > 第 66 章:余韵悠长

第 66 章:余韵悠长


  百年光阴弹指过,江南的茶馆换了新主,却依旧保留着当年的格局。檐下的燕子巢穴代代相传,新巢里的雏鸟叽叽喳喳,叫声与百年前一般清脆。掌柜的是个年轻书生,据说祖上曾是天机阁的学子,他总爱在柜台后摆着一套旧茶具,说是当年赵老先生用过的。

这日午后,一个背着行囊的游学少年走进茶馆,点了一壶碧螺春,随手从行囊里掏出一本泛黄的《英烈传》。书页边缘已被翻得卷起,其中一页用朱砂画着重点  ——“所谓守护,是让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幼有所教,老有所养。”

“客官也喜欢读这个?”  书生掌柜笑着添水,“我小时候听爷爷说,这书里的萧将军,独臂却能撑起一片天呢。”

少年抬头,眼中闪着好奇:“掌柜的,书上说他们最后都化作了星辰,是真的吗?”

书生掌柜望向窗外,远处的稻田正泛着金黄,几个孩童在田埂上追逐,手里的风车转得飞快,车身上画着简化的赤色长剑与折扇图案。“是不是星辰不重要,”  他指着那些孩童,“重要的是他们守护的东西还在。你看这稻子,这笑脸,这平安日子,都是他们留下的余韵。”

少年若有所思,低头继续看书,指尖划过  “血影阁”  三个字时,眉头微微蹙起。邻桌的老者见状,捋着胡须笑道:“后生不必忧心,邪不压正,自古皆然。当年那些作乱的,早已化作尘埃,倒是这些英雄的故事,还在田埂上、学堂里、灯火中活着呢。”

老者是附近的老秀才,据说祖上曾是南宫羽的弟子。他从袖中掏出一方砚台,砚台背面刻着  “天机”  二字,边角处还有一道细微的裂痕  ——  正是当年南宫羽用折扇挡蛊虫时留下的。“这物件传了七代,不是为了记恨,是为了提醒:好日子来得不易,得用心守着。”

少年接过砚台,指尖抚过裂痕,突然觉得那裂痕像极了萧将军的断剑,虽有残缺,却透着一股不屈的劲。他想起家乡的安宁祠,里面的木雕被香火熏得发黑,却依旧能看清七个孩子的笑脸,像极了田埂上追逐的孩童。

暮色渐浓,少年起身告辞,将《英烈传》小心地放进行囊。书生掌柜送他到门口,指着天边的晚霞:“顺着这条路往前走,能到宁王当年建的书馆,那里有最全的《农桑要术》,还有萧将军手绘的水渠图,你不妨去看看。”

少年点头致谢,转身踏上归途。晚霞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与田埂上的稻穗、学堂的飞檐、茶馆的灯笼重叠在一起,像一幅流动的《盛世图》。风中传来孩童的歌谣,歌词是新编的,调子却像极了当年南宫羽教七亲王唱的童谣:

“一把剑,护田庄;一把扇,送安康;一顶冠,为民忙;七颗心,照四方……”

京城的太庙中,守心剑依旧静静陈列。新继位的小皇帝在剑前驻足,奶声奶气地问太傅:“这剑为什么只有一个剑穗呀?”  太傅弯腰答道:“因为当年的萧将军只有一只手臂,他用这把剑,护住了千万人的双臂,让他们能种田、读书、抱孩子。”

小皇帝似懂非懂,伸手想摸剑鞘,却被太傅拦住:“不必摸,记在心里就好。”

西域的安宁塔下,考古队正在清理一处遗址,发现了一块残破的石碑,上面刻着  “龙不在天”  四个字,另一半已不知所踪。带队的女博士是当年白衣女子的后人,她捧着石碑,突然想起奶奶说的话:“我们药庐的人,一辈子都在学一件事  ——  如何让‘龙在民心’。”

夕阳西下,余晖洒满大地。江南的茶馆亮起灯笼,京城的太庙闭了门,西域的考古队收了工,而田埂上的孩童还在追逐,学堂里的读书声还在回荡,药庐的药香还在飘散……

这些平凡的景象,构成了英雄们用生命换来的人间。所谓余韵,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传奇,而是融入柴米油盐的寻常,是代代相传的善意,是刻在骨子里的守护。

就像那本被翻旧的《英烈传》,书页会泛黄,字迹会模糊,但只要还有人在田埂上欢笑,在学堂里求知,在灯火下安睡,那些英雄的故事,就会永远流传,余韵悠长,直至永恒。


  (https://www.shudi8.com/shu/739304/35635355.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