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潮汐的节拍与渔火的温暖
推荐阅读:穿到五十年代,我靠空间卷成国士 他绝嗣,她好孕,婚后杀疯豪门圈 溯缘 七零奶宝有靠山,五个大佬争当爹 剑仙捡了个小傻妻 天命神术 血日孤锋 阴郁资本家少爷?被大力娇娇撩疯了 美利坚猎熊奶爸UP 主 713 双生劫
新沪的霓虹、柏林的回响、格莱美的聚光灯……那些曾如巨大漩涡般吞噬楚星河的喧嚣,在海角村咸涩的海风里,被涤荡得只剩下遥远而模糊的背景音。这里的时间,仿佛被调慢了发条,只随着潮汐的涨落而轻轻摇晃。
楚星河彻底卸下了“楚星河”这个曾承载着全球瞩目与沉重枷锁的名字。在这里,他是“阿星”,是住在老陈头家小院的城里人,是阿海伯船上的半个学徒,是小虎子他们那群光屁股小孩眼里会吹好听调子的“星哥”。
天光未亮,墨蓝的海面缀着几颗未眠的星。楚星河已习惯了比村里大多数老人醒得更早。不需要闹钟,是身体在长久疲惫后对宁静的渴望,也是海边特有的、带着湿气的凉意将他唤醒。
他换上阿海伯儿子穿过、洗得发白却异常舒适的旧工装裤,趿拉着同样来自阿海伯家的塑料拖鞋,拎起一个磨损得厉害的塑料桶和一把短柄铁钩,悄无声息地出了小院。
海滩在黎明前呈现出一种神秘的灰蓝色。退潮后的滩涂辽阔得像一片无垠的战场,留下深深浅浅的水洼和无数微小的生命痕迹。空气里弥漫着浓重的海腥味和湿沙的气息。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冰凉、绵软的沙泥里,每一步都发出轻微的“噗嗤”声,成了这片寂静里唯一的节奏。
赶海,是海角村人刻在骨子里的生存技能,如今成了楚星河最享受的晨间冥想。他不再需要系统提示,眼睛自动搜寻着沙滩上微小的异动:一个快速移动的小沙球,那可能是遁入沙中的螃蟹;一片微微隆起的湿沙,下面或许藏着肥美的蛏子;几颗不起眼的小孔,是蛤蜊在呼吸。
他动作并不算熟练,但足够专注和耐心。用铁钩轻轻拨开泥沙,看着惊慌失措的小沙蟹挥舞着钳子逃窜,他嘴角会不自觉地上扬。偶尔钩到一只肥硕的蛏子,看着它从沙孔中喷出细小的水柱,那份小小的收获感,竟比站在格莱美领奖台上更让他心头熨帖。
塑料桶里渐渐有了活物:几只张牙舞爪的花盖蟹、一把吐着水的蛤蜊、几条在浅水洼里来不及逃走的傻鱼。不是为了吃多少,而是享受这“寻宝”的过程,感受与大自然的直接对话。当第一缕金色的阳光刺破海平面,将他的身影拉长在金色的沙滩上,桶里的收获也差不多满了。他直起身,望向波光粼粼的海面,深深吸一口带着阳光温度的咸腥空气,五脏六腑都被洗涤得清爽通透。
回到小院,老陈头通常已经坐在屋檐下,慢悠悠地抽着旱烟,看着楚星河桶里的收获,咧开没剩几颗牙的嘴笑:“阿星今天手气不错嘛!花盖蟹够肥!”
楚星河笑着将桶递过去:“陈伯,中午加菜。”
“好嘞!”老陈头也不客气,接过桶就去收拾。楚星河则搬出小马扎,坐在院子一角,开始处理另一项他主动揽下的活计——修补渔网。
这是阿海伯船上换下来的旧网,破损的地方不少。楚星河跟阿海伯学了几次,手法虽远不如老渔民们灵巧迅捷,却异常沉稳细致。粗粝的尼龙线在他修长的手指间穿梭,用特制的梭子和网刀将破洞一点点织补起来。阳光暖暖地晒在背上,耳边是海浪的哗哗声、偶尔飞过的海鸟鸣叫、隔壁阿婆喂鸡的咯咯声、还有老陈头在厨房里叮叮当当准备早饭的声响。
这份单调重复的工作,意外地具有强大的治愈力。它不需要复杂的思考,只需要专注当下,感受线与线、梭与网的摩擦。思绪在这样的节奏里变得异常平静,那些曾纠缠不休的旋律、合约、争议,都像退潮的海水般悄然隐去,只剩下指尖真实的触感和阳光的温度。
小虎子常常会在这个时候跑过来,蹲在楚星河旁边,黑亮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他补网,偶尔问些天真的问题:“星哥,这网破了洞,鱼是不是就跑了?”“星哥,你手指不疼吗?这线好硬哦!”
楚星河会放慢动作,耐心地解释,有时用编好的小段网眼编个小玩意儿逗他。孩子的纯真笑容,是这渔村烟火气里最鲜亮的点缀。
早饭通常是简单的海鲜粥或面条,配点老陈头自己腌的咸菜。楚星河吃得格外香甜。饭后,他会去阿海伯家看看。阿海伯的儿子儿媳在外打工,家里就老两口。楚星河有时帮忙劈点柴火,有时只是坐在院子里,听阿海伯絮叨着海上的见闻、村里的家长里短。
“阿星啊,你来了之后,我家老婆子都说院子干净不少哩!”阿海伯拍着楚星河的肩膀,笑声爽朗。阿海婶则总是端出自家晒的鱼干或煮好的花生:“阿星,尝尝这个,自己晒的,鲜着呢!”
这种朴素的接纳与关怀,不带任何目的性,让楚星河心里暖融融的。他不再是需要被仰望的巨星,只是一个被邻里接纳的、能搭把手的年轻人“阿星”。
午后,海角村通常陷入一种慵懒的宁静。阳光炙热,连海风都带着暖意。楚星河喜欢搬一把竹椅,坐在小院的树荫下,或者干脆走到屋后那块面向大海的礁石上。
那个装着旧吉他的琴盒,被他从行李箱深处拿了出来,拂去了灰尘。他不再是为了创作、为了演出、为了证明什么而弹琴。他只是单纯地想让指尖触碰琴弦,让心绪随着海浪起伏。
没有复杂的和弦,没有炫技的旋律。有时是几个简单的音符在指间流淌,像模仿海鸥的鸣叫;有时是一段舒缓的、不成调的即兴,如同海风拂过沙滩的低语;偶尔,脑海中会闪过《消愁》或《平凡之路》的碎片,他也会轻轻哼唱几句,但那歌声里没有了舞台上的沉重与穿透力,只剩下一种近乎自言自语的、融入海天背景的悠远。
吉他声很轻,在海浪的背景音里几不可闻。但路过的村民,如老陈头、阿海伯,或者去海边玩耍归来的小虎子,听到这断断续续、不成调的琴声,都会露出会心的笑容。他们不懂音乐,却觉得这声音跟阿星这个人一样,安安静静的,听着舒服,跟这海角村很配。
楚星河弹累了,就放下琴,静静地望着大海。看阳光下碎钻般跳跃的海面,看远处点点归航或出航的渔船剪影,看天边云卷云舒。他的系统界面,如同沉入深海的显示屏,暗淡无光。人气值?任务?商城?那些曾如同生命线般重要的数据,此刻显得如此遥远而无关紧要。他感受不到它们的召唤,只有一种彻底的、令人心安的“离线”状态。他的“音乐电脑”,此刻只接收着海风、阳光、潮汐和渔村心跳的原始信号。
黄昏是海角村最美的时刻。夕阳将海面染成一片熔金,归航的渔船拖着长长的、金色的水纹,带着一天的辛劳和收获驶向小小的港湾。
楚星河常常会走到码头。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鱼腥味、柴油味和海水味。渔民们互相吆喝着,将一筐筐银光闪闪的渔获搬上岸,脸上带着疲惫却满足的笑容。阿海伯看到楚星河,总会大声招呼:“阿星!过来搭把手!今天收成好!”
楚星河会毫不犹豫地卷起袖子,帮忙抬筐、整理渔网。他不再在意昂贵的衣服会不会沾上鱼腥,粗粝的绳索会不会磨红手掌。融入这热火朝天的劳作场景,听着渔民们用浓重方言开着粗犷的玩笑,感受着汗水与收获交织的真实,让他感到一种脚踏实地的充实。
晚饭后,海边会聚起三三两两纳凉的村民。老陈头搬出他的老式收音机,咿咿呀呀地放着地方戏曲。阿海伯抽着烟,和几个老伙计聊着明天的天气和潮水。孩子们在沙滩上追逐嬉戏,笑声清脆。
楚星河坐在人群外围的石阶上,手里可能拿着一把阿海婶炒的南瓜子,慢慢地嗑着。他很少说话,只是安静地听着,看着。看黝黑脸庞上深刻的皱纹里藏着的故事,看孩子们不知疲倦的奔跑,看渔船上昏黄的灯火在墨蓝的海面上投下摇曳的光影,看深邃夜空中渐次亮起的、在城市里早已被遗忘的繁星。
夜凉如水,海风带着更深沉的寒意。村民们渐渐散去,各回各家。楚星河也起身,拍拍裤子上的沙粒。他最后看一眼那片缀满星辰、深邃无垠的夜空,感受着脚下大地的坚实和耳边海浪永恒的絮语。没有激动人心的旋律在脑海中奔涌,没有对未来的宏大规划,只有一种沉甸甸的、如同脚下礁石般的平静。
回到小院,老陈头屋里的灯已经熄了,只有他房间的窗户透出一点昏黄的光。他没有开灯,借着月光走到水缸边,舀起一瓢清凉的井水,洗去脸上的汗渍和咸腥。冰冷的触感让他精神一振。
躺在铺着干净粗布床单的木板床上,听着窗外规律的海浪声,楚星河闭上眼。身体是疲惫的,心却是前所未有的充盈和平静。他不再需要思考如何成为“楚星河”,他只需要“在”这里,作为“阿星”,呼吸着带着咸味的空气,感受着海角村缓慢而真实的脉搏。
融入,并非轰轰烈烈。它是在赶海时指尖触碰泥沙的冰凉,是在补网时梭子穿梭的节奏,是在阿海伯爽朗笑声里的会心,是在渔火映照下汗水的咸涩,是在星空下无言仰望的安宁。它像海水浸润礁石,无声无息,却已改变了彼此的轮廓。海角村的潮汐,终于成为了楚星河生命里,最深沉、最安稳的节拍。他不再寻找港湾,他已然成为了港湾本身的一部分,在平凡的光阴里,找到了比任何舞台都更辽阔的归处。
(https://www.shudi8.com/shu/739048/35621123.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