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啊 > 第178章 河北义军

第178章 河北义军


新春过去不久,太原府依旧是冰天雪地。

    寒风中,陈绍在道路一侧,送别王禀。

    这些日子相处下来,两人的关系说不上多好,但也不至于太坏。

    虽然王禀总疑心陈绍心怀不轨,谋取河东,但是他毕竟是保住了云中。

    若是陈绍没有出现,王禀不敢想象,女真西路军南下,对太原府的打击有多大。

    此番定难军在云州击败了完颜宗翰,则更是让王禀对他们刮目相看。

    看着即将离开的王禀,陈绍伸了伸手,董大虎给他满上一杯酒递了过来。

    “正臣兄,此去路途遥远,一路多多保重。”

    王禀虽然心情很复杂,但还是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明远,这完颜宗翰就交给你了。”

    陈绍呵呵一笑,“希望我们能一起击败女真鞑子的两路人马,保我中原子民,不受鞑虏荼毒。”

    陈绍觉得他们的局势其实也还不错,朝廷任用李纲,你别管李纲知不知兵,会不会打仗

    (历史上李孝忠、岳飞都说过李纲不知兵)

    至少他的威望在那里摆着,可以提拔一大群主战派的官员将领。

    如今最怕的就是朝廷突然去议和。

    完颜宗望可是个玩弄人心的高手,张觉的事就是例子,宋廷若是战和不定,大敌当前还在内斗,那就危险了。

    王禀见他没有一点喜色,眼神中透着一股子真诚,不禁有些自我怀疑起来。

    难道自己真的误会他了。

    陈绍从来没想着经略河东,只是一心抗击女真?

    其实他确实误会了,但是并不是他想的那种误会。

    在陈绍眼里,他的环庆军走不走,自己都已经吃定了河东.

    别的不说,此时他们两个真的打起来,河东的豪绅们帮谁,还真不好说。

    大宋的无能,从童贯伐辽时候,就暴露在天下人眼中了。

    历史上,伐辽失败之后,女真人南侵,除了那几个忠臣义士之外,很多势力其实是选择了观望。

    尤其是赵构称帝之后,更是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一大批不怎么理会他的军头。

    而河东这些人,处在宋辽边境,亲眼瞧见女真掀翻大辽。

    而自己又挡住了不可一世的女真鞑子。

    王禀摇了摇头,与陈绍叉手拜别,马背上又回头看了一眼,这才扬鞭而去。

    冷冽的风,让他稍有清醒,心中不禁为自己刚才的想法而摇头。

    此人惯会假装,自己怎么还是差点信了他.

    当初童宣帅和谭府帅的例子还不够明显么。

    他们两个,都曾经那么信任陈绍,可是陈绍呢

    如今满天下,还追着童宣帅不放,必须要朝廷致他于死地的,就只有陈绍了。

    而且还说出了‘再晚了怕他寿终正寝’一类的话,可谓是凉薄至极。

    童宣帅再怎么不对,他总是你的知遇恩人,是他一手提拔的你吧!

    王禀不再想陈绍的事,自己离开河东,将来恐怕也难再回来了。

    他觉得陈绍最可怕的一点,是应州和云州激战正酣的时候,他都没有派灵武军参战。

    他笃定了自己的人能赢,这是何等的自信。

    此人不论人品如何,他的实力已经不容置疑了。

    王禀想着自己这群人奔赴前线,还不知道能不能挡住完颜宗望,可是河东却又要落入狼子野心之人手里。

    这天下的局势,看起来越来越难了。

    他的心情,也跟着沉重起来。

——

    送走了王禀之后,太原城,越发地显得楚楚可怜。

    就像是一个千娇百媚的柔嫩小娘,而她身边,则是雄壮魁伟的灵武大汉。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张孝纯站在太原的城楼上,俯瞰远处的灵武军大营,一副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的大军景象。

    集结在此间的大军,战兵人数只有三万多,辅军却越来越多。从太原府往外,二百里距离之内,但有宽平可以扎营之处,都是屯驻了军马。

    一辆辆驮马车、骆驼队,将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进云内诸州。

    张孝纯心中一片绝望,看得越清楚,就越觉得前途暗淡。

    此刻正是黄昏之际,灵武军大营中炊烟四起,还有大群大群战马被辅兵们牵着,带到岚水边上去饮马消汗洗刷。

    西北军的战马确实多,不管是这里的灵武军团,还是云内诸州的银夏兵马,几乎都有马。

    他们拥有不弱于草原游牧异族的机动能力,可以转进如风,迅速地奔袭。

    听说打下大同城池的那群骑兵,平日里还有专门的人骑着驮马,给他们看管盔甲。

    奔袭时候快马轻裘,临敌之前,再披上重甲,就这么一路杀到了大同府。

    王禀走了,带走了几乎所有的兵马,只剩下太原本身的厢军。

    张孝纯知道,自己今后要仰仗陈绍的鼻息了。

    好在他的心思,好像一直也没有落在太原上。

    他看了一眼身边的河东转运使——李邺,说道:“他们这粮食转运、军需供应,可比你称职多了。”

    李邺叹了口气,没有说话,人家的驮马比整个太原都多了百倍千倍,这如何能比。

    “这些兵马一看,也像是精锐。”

    陈绍此时身份特殊,他一人之身,就代表着定难军。所以能在他身边护驾的自然都是精锐之师。

    事实上,这些人,也是李邺见过待遇最好的将士,待遇都是一流的。

    精米白面日常供应不必说了,还时常有菜蔬,每日一肉更是少不得。

    他经常瞧见,灵武营的将士,手里拿着一根肉干条在那啃。

    这些大部分都是从河西那边晒制的,拿着轻便,易于携带。

    除此日常吃喝供应之外,灵武营中总有锅灶十二个时辰都生着火,里面熬着的都是上好热汤。

    巡骑哨探自前返回,什么时候都能有热热的汤水下肚,来为他们补充些热量。

    如此优越的供应,背后自然是有庞大的后勤体系支撑。

    从太原府往西,途径陕西路,随处可见那护商队在走动行军。

    李邺听人说起过,这护商队在西域霸道的很,被称为灭国商队。

    本来李邺和张孝纯都嗤之以鼻,可亲眼见过之后,才知道传闻多半不虚。

    突然,几个太原高官在观瞧灵武军营的时候,一小队人马朝着太原城奔来。

    吓得城头官员纷纷色变,好在这些人,也不是来扑城的。

    他们开始在墙壁上张贴一些公文。

    张孝纯马上指使手下,下去偷偷撕一张上来。

    不一会,衙役拿着一张纸上来,张孝纯赶紧接过来,一看之下竟然是鼓励河东百姓,前去云中府定居的。

    待遇十分丰厚,无论是谁,去了就有地种。只要是种上两年,那地就是你的了。

    而最让张孝纯害怕的,是城中百姓聚在一起,讨论着这公文的内容,竟然有很多人跃跃欲试。

    这还是相对来说,过得不错的太原百姓。

    在周围的郡县,岂不是更多生活不如意之人,愿意去冒险换个活法。

    张孝纯脸色灰白,这是要釜底抽薪了,要是河东民力丢失严重,自己这个河东经略安抚使、太原府知府绝对的难辞其咎。

——

    河北磁州,道路上烟尘漫天。

    宋军旗号飞扬,金鼓喧天,正以壮盛军势,向北而进。

    马背上,一个老头身材很高,但却干瘦,面庞有些发黑,长须白发。

    他正是奉命前来抗金的宗泽。

    此时完颜宗望大军肆虐,河北局势紧张,很多朝廷派来的地方官大多借故不到任。

    惟有他在受命当日就独自骑马上路,随从的只有十几名老弱士卒。

    而磁州经过金军蹂躏之后,百姓逃亡,仓库空虚。

    宗泽到达之后,修缮城墙,疏浚隍池,整治器械,招募义勇,开始作固守不动的打算。又上奏说:“邢、洛、磁、越、相五州各屯精兵二万人,敌进攻一郡,则其余四郡都应援,这样一郡的兵力经常保有十万人。

    朝廷难得听到捷报,当即表示称赞,任命宗泽为河北义兵都总管。

    宗泽趁机提出要甲胄军械,但是朝廷这次却没有很快答复,而是如石沉大海般没有了消息。

    大宋有丰厚的资源,海量的甲胄军械,造价昂贵的各色床弩强弩,各种各样名目的军中器物,全都藏在汴梁周围,那些武库当中。

    但是他们不敢分派出去,原本的历史上,当女真鞑子最终打开汴梁的时候,才发现武库当中堆积如山的,是足可供百万大军所用的军械器物!

    而大宋河北义军,却是装备粗陋,多是只用一腔热血,手持木棍等物,在与鞑子死战!

    要不来军械,宗泽也不气馁,在磁州和相州一带游击。

    许多河北义士,纷纷前来投奔,人一多宗泽不得不再次跟朝廷讨要军械和粮食。

    依旧是没有任何回应.

    汴梁本来就是一个人口众多,粮食供应偏紧张的所在。

    所以粮船纲运,向来是大宋国事中最为重要之事。汴梁只是一个普通军镇,被强行提拔为一国都城,其实它的条件真不怎么样。

    此刻河北、河东都战事方殷,到处都在和宋廷要粮,河东不是产粮丰厚的所在,而河北还在几年前的伐燕战事中没有尽复元气,都需要后方源源不断的支应粮草。

    这个时候就必须从江南荆湖甚而剑南等处征集粮草,然后组织运送到汴梁来。这又是一桩极其麻烦的事情。

    以前有蔡京负责调度,此时他也垂垂老矣,彻底无法胜任。

    而朝廷如今的班底,面对西北定难军、西军、河北义军、河东环庆军和王禀新军、燕山府抵抗军.这些人一起伸手要粮。

    最后经过商议,宋廷天才般地选择了优先供应西军.

    没错,就是目下无仗可打的西军。

    因为朝中的士大夫老爷们,觉得西军虎踞陕西,态势举足轻重。

    他们是唯一能制衡陈绍的军队,必须笼络住。

    西军虽然没有参战,不过借着备战由头,向朝廷中枢要粮要饷却是毫不客气,而且叫得震天响,似乎朝廷再不接济,西军就要上下瓦解,再也不能为朝廷出力了。

    到时候不要说女真鞑子,就是定难军,他们也无法阻拦。

    大宋官僚体系,叠床架屋,互相牵制,本来就不以高效率著称。

    此前大宋也没有打过这种绵延千里,规模如此巨大的战事!从东到西,全都再打。

    官僚体系的繁冗,在此刻吃到了最严重的教训。

    什么事也需要他们干,偏偏他们什么事也干不成。

    顶在最前面的河北义军和陈绍的定难军,从他们这里拿不到一点军粮和军械。

    就算是人家想效忠,都摸不到效忠你的门槛,反倒是前几年被伤透了心的西军,一下子成了大宋的香饽饽。

    这份打压定难军的心,未免表现的过分明显。

    马背上,宗泽听到手下抱怨,朝廷的粮食和军械还不运到。

    他心中也是又急又气,如今自己这些人,在河北阻击金兵,转战游击,无异于死中求生。

    打这种仗,需要手下有极高的士气和决心,朝廷如此不济事,冷了大家的心,这仗还怎么打?

    正在他心中忧愤时候,见到远处的道路上,有一路人马正在逆向而行。

    宗泽心中好奇,靠近之后,发现是亲王銮舆。

    他想靠近,被侍卫们拦住,宗泽大声问道:“是何人车驾?”

    车帘掀开,康王赵构和刑部尚书王云,隔着很远与他打招呼。

    宗泽认得两人,不禁问道:“殿下这是要去哪?”

    “孤奉官家旨意,出使金军营议和。”

    此言一出,在宗泽身边,那些河北义军顿时炸了锅。

    金兵在他们家乡烧杀抢掠,人人都和金兵有血海深仇,大家豁出命去在这里和金兵周旋。

    如今朝廷却要和金人议和!

    愤怒的声浪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纷纷朝这里涌来。

    宗泽见状,大声道:“金人狡诈无信,前者肃王一去不反,今敌又诡辞以致大王,愿三思而勿行!”

    赵构其实也不想去,生怕被留在金营,他见群情激奋,眼珠微微一动,便道:“既如此,孤愿听宗少卿之言。”(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38962/28375700.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