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嫪毐封君
王翦问道:“上党丁壮皆迁临洮,上党何守?”
卫尉道:“各郡将移刑徒十万实上党,大夫勿忧。”
王翦又问道:“各县令、尉、丞何任?”
卫尉道:“郡尉,大夫自任之。各县令、尉,愿大夫举以任之;丞,依新令,当择廷尉有为者任之。”
王翦有些惊诧,道:“何以令?”
卫尉道:“樊于期亡,人皆以任之未当也。吕相发之廷议,皆以大夫为丞,非所长也,议以廷尉为丞。教令将发。是故臣告大夫但荐令、尉而已。”
卫尉的话,王翦将信将疑。如果县丞的任命不再依战功,那军功的意义何在呢?
趁着蒙武等五大夫还在,几人当着卫尉的面,议定了各部的功劳,拟定了一份上党十县令、尉的推荐方案,二十人全部从军中依军功爵位任命,兼顾各人的行政能力。本来,这份拟案要上报相府批准,但由于上党官吏缺额甚多,行政工作几乎无法推进,在重复卫尉同意后,决定暂时让所推荐的官员代理职务,先把工作担起来。
现阶段最为繁琐的工作就是移民。移民的基础是划分邑里,划分邑里的基础是丈量土地、统计人口。王翦派了五千人到各县,完成丈量土地的工作,要求在春耕之前完成。
上党在叛乱之前,阡陌令执行得不彻底,郡内还保留着大批土地超标的大户。经过秦军的镇压,这些大户的势力几乎被屠戮一尽,甚至连户口都不足了,丈量土地的工作几乎没有遇到阻力。大约一个月后,各地已经建立起乡邑。随后,那些还有壮丁的户口被要求移民!约有五千户,连妻儿在内,约三万人。移民人口经郡里核实,向泫氏集中,从那里前往端氏。到了端氏,就可以沿比较完备的亭驿系统,前往临洮。
在这期间,邯郸返回的密探打听到一个消息:赵王将饶城封给长安君作为采邑!这个消息震惊了所有人,这意味着长安君已经背叛秦国,投奔了赵国!有人提出,这个长安君会不会不是秦国的长安君,毕竟,赵王有一个叔叔封号也是长安君。不过大家很快就否定了这个结论,因为如果是赵王的叔叔,肯定不会只封这么一个孤零零的小城邑,就算是给他加封,也会封在他原来封地的附近。这样一个边境小城,只会是一个安慰性的封邑,封给投降过去的秦公子更合适。
更进一步的消息有待秦国来核实,毕竟上党目前虽说是一个郡的编制,但实际上除了不过四万军队(攻打汲城的秦军在夺取汲城后,也进入了上党,汲城暂时划归东郡管辖)外,就只剩下老弱妇孺,不要说商人,连农户也不足。
得到长安君一个不确切的消息,卫尉决定返回咸阳,向秦王和吕不韦报告。
蒙武坐镇泫氏,负责移民的迁徙。他带着约一千士卒,押解这些人前往端氏。为了减轻沿途的压力,每集中五百户后,就派一百士卒带着他们上路。
卫尉先其前往端氏,让他们准备过路移民的口粮,自然都是半食,五百户每天供应粟五十石,盐一斗。然后,卫尉将沿上党移民迁徙的路线一路返回,顺带着通知沿途各县准备接待五千户移民,直到咸阳。
从泫氏到端氏,路程一百五十里,拖家带口一般要走上四五天。但由于沿途少人烟,蒙武在长平关隘,依旧时的关城设了个临时补给点;端氏则在城外三十处设有驿站,为了到达这两处地方,必须每天行走五十里以上,否则就只能在野外露宿。
出发的居民,天不亮就要起来,喝了一顿稀粥,男人挑着担,女人和儿童背着行囊,在护卫的押送下,踏上漫漫长路。一般要走到太阳落山,才能到达长平关。这里虽然有关隘,但房屋已经破败,四面漏风,屋顶晴天能看星星,雨天则几乎无从避雨,只能说,勉强比露宿好一点。惟一的好处是,这里有人准备了稀粥,二十户一鼎,共有二十五鼎。当然,押送的士卒另外有分例。
还没有睡踏实,就又要起身。这一段道路最为漫长而艰难,是一条近八十里长的山路。移民们必须在平旦初进餐,平旦末就得上路,否则几乎无法在日落时赶到驿站。
到端氏以后,泫氏的士卒和端氏的士卒进行完交接,第二天就可以返回,他们也同样要再走一百五十里,用两天的时间回到泫氏。
一百士卒押送五百户,一千士卒正好送完五千户,士卒们不需要来回奔命,事实上谁也不愿意将这段路程重走一遍——真的是苦!曾经转战四方的士卒尚且如此,那些吃得半饱的男人和妇女、儿童所经历的痛苦自然更多,有生了病还继续挣扎的,甚至还有倒在路上就此起不来的;至于说脚上打泡、下肢浮肿,几乎已经算不得事了!
到了端氏,以后的路要好走一些,而且能够按时休息、按时启程。但这也只是相对而已。刮风下雨、生病添灾、精疲力竭,这是每天都必须面对的事件。驿站里只管一晚一早两餐食,其他的一律不问,不管身体情况都必须强迫启程,多一天住宿也不允许,多一餐饮食也没有。长驱两千里,费时两个月,能到达临洮的,大约只有六七成,且都面容枯槁,体不胜衣。
秦相府许诺给上党补充的刑徒也迟迟不到。首先,离上党最近的河东、太原两郡,刑徒已经基本被征发,现在都在上党,稍远的关中也是一样。只有陶郡、东郡和三川郡在春耕前送来三万刑徒。眼看春耕来临,王翦只能让这些刑徒和士卒们一起在上党耕种。
三月,咸阳传来教令,由关中、河东、太原三郡进入上党的四万士卒就地解散,入籍上党;还未能免罪的,按律免罪;有功劳的,不更以下按爵加一级给予田产。大夫以上均回原籍,根据功劳加爵,并重新任命。蒙骜推荐的二十名县级令、尉大都得到任命,但也有少量的变更:由于上党户口减少,相府裁减了泫氏县,并入高都;由于黎城在叛乱后坚守,从潞城中独立出来,由于人口不足以单独设县,在黎城设尉。县丞则由咸阳派来的九人担任。咸阳还给王翦派来了全部府吏。
在这期间,最让人意外的消息是经由驿站传来的通报:樊于期反叛,全族连同父母、妻儿在内数十口全部在咸阳被斩;秦王还悬赏千金、万户侯,追杀樊于期;秦王封嫪毐为长信君,以太原为嫪国,为嫪毐的封地。教令没有说明,嫪毐因为什么功劳被封。蒙武仍回晋阳,为嫪国相。秦军转战千里,但没有夺取任何一座城池,上党只是平叛,不算功劳,而且还折损了将军,所有官员皆无功。
原上党尉无伤,有失职守,按律应族。在本人和子弟归还各自的爵位后,被免罪,废为士伍,留在上党效力。无伤本来就已经奄奄一息,之所以吊着一口气,全仗着自己是五大夫,有爵位可以赎罪;如果自己死了,少一个五大夫爵位,自己的家人免不了受牵连。在得到命令后,大叫一声,于当晚去世。
王翦早有耳闻,嫪毐是太后的情人,好像还和太后生下了孩子。他没想到,靠着床笫之功也能封君。而无伤,征战一生,最终落得一无所有。神伤之余,他也只能振作精神,完成郡里的工作。
现在,上党郡完全成了一个新的郡,原有的三晋势力被铲除,但新来的邑民需要重新登记,发放户籍,发给田产、家宅和奴仆。那些在战乱中死去了男人的孤寡家庭成了他们的战利品。这些工作都不轻松,需要一一办理,登记造册。而这一过程还不能影响春耕,王翦还要清点牲畜、铁器,租借给农户。没有尉,也没有丞,所有这些都必须由王翦的郡守府独立完成。
为了扩大人口,王翦宣布逃亡在外的人如果回来,可以重新登记为邑民,并分配土地。到四月春耕结束时,王翦看到所有划分出来的耕地都得到耕种,长出了青苗。
上党叛乱,赵国没有出面干预,除了蒙骜在赵国边境的劫掠加以震慑外,吕不韦也做了大量工作。他连续派出使者和间谍到邯郸活动,说服或威胁赵人不要轻易出兵上党,一面还令东郡征兵,陈兵于黄河岸边,令邯郸不敢有所动作。这么做的副任用是,陶地的富商在春申君的煽动下群起反叛,杀死了陶郡守,夺取了陶郡最富庶的南部菏泽周围区域。吕不韦无力与楚国开战,只得认了,将巨野周围还能控制的区域并入东郡。
上党和陶郡接连反叛,让吕不韦的威信也受到打击。每天的朝会上,都有大臣提出对吕不韦不利的建议。最让吕不韦难堪的,是远在雍城的太后发来教令,要将嫪毐封为长信君。
(https://www.shudi8.com/shu/697716/35780329.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