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扈辄被杀
赵军的后续部队并没有冲杀出来,秦军在歼灭了第一线的部队后也没有继续前进,而是忙着将受伤赵军首级斩下。甚至第一线的万人将也没有和秦军拼命的意思,率领亲卫和残余的兵力撤出了战斗。
第一个万人将就这么轻易地被击溃,后面的万人将都惊了。按理,第一线崩溃后,第二线应该立即顶上来,连续消耗秦军的力量,但第二线的万人将却磨磨蹭蹭,迟迟不发动。
扈辄急了,派军使前来催促。不料这位万人将是个赵贵公子,不是平原君的家臣,一句“好奴才”就把军使给骂回去了,扈辄也无可奈何。
秦军从容不迫地将遗留在战场上的赵军伤兵全都砍了头。眼前血淋淋的场面、耳边凄厉的叫声,全都折磨着赵军士兵的心。第二线的赵军虽然在扈辄的一再催促下,终于向前推进了几十步,但始终不前进入到秦军弩箭的射程之内,只由弓箭兵向秦军进行了远距离射击就作罢,箭矢当然只是落在了秦军阵地的前沿很远的地方,引起秦军一阵哄笑,只有几名前去斩首的秦兵没来得及退出足够的距离,被射中了,但也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同伴将他扶进阵中治疗,他自己也在嘲笑对面的赵军。
见赵军躲得老远往这边射箭,桓齮也有些好笑。他对弩手们道:“彼奴竟射,汝盍往应之!”
那些弩手听了,纷纷离开阵地,冲到箭矢排成的战线前,踏弓搭箭,就往对面射去。听到桓齮激励的弩手并不多,大约只有一二百人。一排箭射过去,也只射倒了十来个赵军。但就是这排箭,打破了赵军的心理平衡,一个营的弓箭兵扔下弓箭,转身就跑。而士兵们见什伍长都跑了,也发声喊,四散而逃。一个营的崩溃传染到其他营,其他营的士兵也陆续崩溃。桓齮抓紧时机,指挥弩兵上前,向溃散的士兵发起连续射击。这引起了更多军营士兵溃散。
这一次,赵军的弱点完全被暴露:秦军有强劲的弩,射程比赵军的弓要远上不了,秦军能打得中赵军,赵军却够不上秦军。这种仗怎么打?
有了这种畏惧心理,当秦军驱散了第二线的赵军,推进到第三线前时,第三线的赵军已经开始面面相觑,而第一排箭射出后,第三线也崩溃了。
这时,秦军已经完全控制了河弯区的出口。他们只凭弩兵就击溃了赵军,步卒几乎保持完整战斗力,让秦军士气大增。
击溃了三线赵军后,桓齮下令在河口处设垒安营。没捞上仗打的步卒十分积极地挖土筑垒,连绵的壕垒几乎将赵军完全封锁在河弯内。扈辄想让赵军进行反击,破坏秦军的行动,可他指挥不动那些万人将,万人将也指挥不动自己的士兵。他们都劝扈辄不能主动出击,否则士兵必反!
受伤的士兵被送到后方的伤营中,如此多的伤员也将前线的惨状传递到各军营。一阵阵不安开始在军营中传播,各种流言也在流传。
半夜,据守在两侧河边的军营中,有巡哨的士兵报告:水上有舟。一层层报告上去,一道更令人不安的消息传来,万人将跑了!于是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开始喧哗起来,军官们根本不敢控制部队,而更多的万人将抢船逃跑。
听到河弯内赵军营中的喧哗声,桓齮带着几名尉府的人前去察看,他们很快就知道:这一仗他们打赢了!
回到营中,桓齮下令擂鼓点军。他对士兵们道:“赵军溃矣!且往收之,归乃食!”
他分出一半兵力进攻,另一半守护营垒。进攻的秦军打起火把,冲出沟垒,列队向赵军营中进发。
桓齮担心夜暗中被偷袭吃亏,进军比较谨慎:他将步兵和弩兵错开,步兵突前约十步,如果发现大批敌军,立即呼叫跪下,后面的弩兵即向那一方向射击。
秦军如此谨慎地前进了三五里后,天开始放亮,赵军的混乱状况尽收眼底。桓齮见状,立即分派了进攻的方向,全军分两路穿插至河边,再从河边往回打,他自己率领亲营立于中间督战。秦军如虎入羊群,收割着一个又一个生命,等到天大亮时,河弯处已经没有赵军的身影了。
漳水的对岸就是赵长城,赵长城上的守军同样也是一夜未眠。他们亲眼目睹了十万赵军崩溃的整个过程:只用了不到一天,十万人就被清理干净了!虽然夜间的情况看不太清楚,但那嘈杂的人声依然清晰。随着一条条火龙进入战场,一声声惨叫声响起,他们知道,这场战斗结束了。
天亮后,折磨人的一天开始了。斩首,斩首,还是斩首……无数人在凄厉的叫喊声中被砍下人头,成为另一个人加官晋爵的依据。在吕不韦时代,秦军中一度提倡抓俘虏,因为今天的俘虏,明天可能就是新秦人。但这一次不同,桓齮知道,秦军还有太多的仗要打,这些人如果不杀,他们还会再次被武装起来与自己作战。他决定按老规矩,按首级论功!
从天亮一直杀到天黑,令人心悸的斩首声终于停息下来。由于赵军身处两大河的交汇处,河流隔绝了敌军的来路,也隔绝了自己的退路。渡过河来,进入河弯处的赵军几乎无人可以逃生。岸边的船只开始时被赵军亲卫严加看管,无令不得动用。随后,秦军杀到岸边,抢夺了船只,秦军就如瓮中捉鳖一样,将人数远超过自己的赵军歼灭。事实上,只到最后时刻,赵军的兵力也是占优的,如果有人将他们组织起来,反杀秦军的机会都不是没有。只可惜,没有赵军将领能够做到这一点,能够将崩溃了的赵军重新组织起来。甚至他们自己也无处可逃,被秦军砍下头颅。
可怜的扈辄,也没能逃过这一劫。他稀里糊涂地带兵作战,又稀里糊涂地死在军中,至死也不知道为何而死。
轻松击败了前来增援的赵军,桓齮派出军使,一路通过驿道传回捷报到咸阳。沿途的驿卒边跑边叫:“捷报,捷报,秦人斩赵人十万于平阳!”驿传昼夜不停,只用了五天,就从邺城传到咸阳。
去年的大旱再次令关中缺粮,为了减轻关中的粮食负担,秦王也和吕不韦一样,打算率领主要的政府官员,离开咸阳,到洛阳就食。
大臣们有人不同意,称咸阳为秦国根本,王不宜轻离。秦王答道:“守一方者巡一方,守天下者巡天下,义也。昔天子巡狩,礼也。寡人羡而效之。今欲巡于河南,后将及他郡。其所公务,皆本郡巡县,县巡乡之例,各随其处而理之,勿得怠也。”新年前后,有大军经过,行动不便。待全体大军北上之后,立春一过,秦王就带着主要大臣以及宫中郎卫、谒者、女官等约万人离开咸阳,颠簸数百里,来到洛阳。到了洛阳后,秦王也不老实,时不时带着几名侍卫,微服深入民间,吓得郎中令和卫尉不轻。
秦王出来时只带出来一万人,真正的护卫不过数千,安保力量远远不足。于是郎中令和卫尉得到秦王允许,从咸阳往洛阳调动了大量警卫力量;其他官府的官吏也大部调了出来,极大地减轻了关中的粮食供应压力。这时洛阳的实力显示出来:它承受了数万额外兵员的食宿负担一个多月,竟然还有余力继续承担整个中央官府的粮食供应。
桓齮的捷报传到洛阳时,秦王就知道了,但他仍然让驿站一程程往下传,一直传到咸阳。桓齮告捷,让秦王十分振奋。他一面让相府按桓齮上报的功劳簿给士卒们晋爵,一面让桓齮继续按原定计划,占领东武城。
桓齮将河内的士卒留在邺城,其余部队渡过河去,分成两支,沿黄河两岸向北攻略。
河东的部队是精锐主力,面临着东武城的强大压力。平原君虽然派出了五万人救援邺地,但封地上邑民还是不少,集中起来守卫几处大型城池,兵力还是充足的。河东的进展并不顺利。
相比河东进展缓慢,河西的攻势可谓一日千里。河西就是邯郸周边,这些城邑的邑民大多已经集中到邯郸,黄河西岸数十里范围内十分空虚,秦军派人征发粮草,总能获得满意结果。秦军一路无碍,他们甚至绕过巨鹿泽,长驱数百里,一直打到呼沱水畔。
桓齮虽然已经成为了将军,但其足迹还第一次踏上如此北的地域。但对呼沱水还是有所耳闻,这里传统上是中山国和赵国的分界,渡过呼沱水就进入了中山国的地界。虽说中山国现在已经被赵国吞并,但赵与中山无论是山川地理,还是人文传统都有很大不同,简单地说,一个是夏人,一个是戎人;一个以农耕为主,一个以游牧为主。桓齮完全没有想到,自己能够挺进到这么远的地方,他一时踌躇起来。
(https://www.shudi8.com/shu/697716/35707755.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