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祖龙赤蛇 > 第12章 定武城

第12章 定武城


  蒙武在这几年中倒稳如泰山。他本来以为自己会受嫪毐之事牵连,但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吕不韦自杀后,他本来以为朝廷会再起一次地震,结果也什么也没有发生,吕不韦的门客们被发配到蜀郡,而原来发配到蜀郡的嫪毐的舍人则回来了。蒙武不由得对秦王的控制力和节奏的把握深感钦佩。

十月士卒集结后,依然由尉府指导进行训练。太原集结的士卒多数来自秦地,太原、河东也是久经阵战的大郡,士卒一般都阵法娴熟,尉府训练的重点在于山地战术,在太原周围,山地是不缺少,所以训练场地很多,营地十分分散。蒙武看了尉府的训练内容,也深刻感觉到“术业有专攻”的涵义,专门研究战术训练的人出手应与一般人不同。蒙骜也算是久经阵战了,但在蒙武看来,蒙骜的训练并不如尉府的训练高效。

在太原集结的士卒远近距离也有不同,虽然不像从陇西往河内那么夸张,但也要走上近一个月。太原、河东的士卒首先到达,率先进行训练;上郡的士卒也到得比较早,几乎可以与太原、河东的士卒同时训练。然后,太原、河东的士卒先行出发,抢占重要的道路要点,为全军警戒;同时也为随后到达的陇西、北地士卒腾出营地。

一路走一路训练,也是尉府提出的训练策略,这样才能更清晰地体会战地的地形特点。尉府跟随着前军前进,根据当地的地形设计战术和训练方案。本来约定太原与河内于正月同时出发,以便在战略上形成配合,但尉府提出边行军边训练的方案,让蒙武提前到十一月就出发了。尉府亲自指导沿途的搜索、侦察,依地势列阵、冲锋,每处都要停留十来天,到达井陉时,也差不多就是与桓齮约定的正月。只是寒天腊月在山沟中行军、演习,士卒们经历了难以想像的艰苦。

到达井陉口附近,赵军已经在关隘处设置了防御兵力。蒙武必须夺取这一处处关隘,才能前进到井陉口。这些关隘成为秦军进行实战训练的场所。他们组织了一次又一次进攻,演练了不同的战术;由于这些关隘当时还没有坚固的关城,只有简单的工事,基本都能顺利地突破赵军的防御,秦军士气大振。不过赵军的作战目的也只是迟滞秦军的前进速度,秦军摆下阵势认真进攻,赵军也算完成了任务,谈不上失败,当秦军即将攻上关隘时,赵军也就主动放弃了阵地,向下一个关隘退却。

一个进攻,一个防御,一进一退,赵军也毫发无损地完全退出了山地的关隘,退出山外,与主力部队汇合。秦军彻底进入井陉口。真正的对抗开始了……

赵军和秦军都有大约都有五万人,相互在兵力上并无优劣。赵军据有地形优势,将秦军压制在一个狭窄的山谷中;但秦军的行动也十分积极,四面出击,寻找赵军的弱点。同时,自己也控制着入山口,赵军也很难对秦军造成巨大损失。只有一点,赵军的粮秣基地就在附近,而秦军必须从晋阳往这边运粮,路途长达四百里。双方围绕着粮道,进行了激烈的攻防,迫使秦军将相当的兵力用于防御自己的运输线,从而减轻了对赵军一线的压力。

另一方面,李牧对这支秦军也不敢有丝毫懈怠,他紧紧盯着秦军的动向,紧张地调动兵力,生怕秦军突然集中力量于一点,突然突破某一点防御,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在李牧与蒙武在井陉对峙时,桓齮率领的一万秦军乘船隐蔽地出现在宋子城附近。但有过一次教训的赵军,这一次在宋子城安排了防守兵力,不过人数不多,大约只有千人。面对上万秦军的登陆作战,这千人的士卒只能据城死守,无法阻止他们登陆。遭到攻击的赵军立即报告了周围的元氏、鄗城、肥城等地的赵军,请他们增援,他们也立即报告了李牧。但李牧正在井陉与蒙武对抗,形势十分紧张。听说宋子城只到了一万秦军,认为对自己造成不了多大威胁,只令各城坚守,派出象征性的军队对秦军加以骚扰,并不与秦军认真作战。他自己必须全力保证太原的秦军不能突破井陉防线。

由于赵军作战消极,秦军顺利地攻下了宋子城,并前出攻下了宜安。但令桓齮失望的是,李牧在经过了去年的战事后,意识到宜安并不是安全的粮仓,今年的收获并没有收到这里,而是转入新的粮仓中,这里只有以前尚未用完的少数军需。——建设新的粮仓已经需要动员太多力量,李牧没有余力将宜安的剩余物资运走,只能将它们留给秦军。

占领了宜安后,桓齮主动向附近的其他城邑进军,试图吸引赵军回援,从而给太原出击创造条件。但李牧坚定地执行自己的防御计划,不为桓齮的佯动所迷惑,坚决把重心放在井陉方向上。他派出一万骑兵回援肥城,解除了秦军对肥城的包围,迫使秦军退回宜安,但又不去攻打宜安。骑兵主力以肥城为中心,与秦军对峙。只要秦军敢出城,就用骑兵加以骚扰、打击;秦军如果退回宜安、宋子一线防御,就按兵不动。呼沱水一线也打成了僵持。

无论是宜安还是井陉,赵军都是依托基地作战,而秦军则远离作战基地。这令秦军无力与赵军持久。赵军的骑兵机动性强,无论桓齮如何佯动,赵军都以不变应万变:城池固守,骑兵袭扰。对方对峙了两三个月,秦军终于坚持不住,主动放弃了宜安和宋子,撤回东武城。而太原那边,补给更加困难,也不得不撤军。李牧趁秦军撤退,发起反攻,取得了不少战果。将军桓齮在掩护大军上船时,被赵军骑兵射中一箭。所幸射中的地方并不是要害,经过包扎止血后,并无异样。

东武城的平原君在秦军围困下已经坚守了数月。他数度向邯郸求援,邯郸派出的援兵都无法突破漳水、黄河一线的秦军防线。东武城再坚固,也经不起几个月的围困。秦王开出条件,只要平原君开城,他仍然可以在秦国为君。如此优厚的条件,令平原君手下都心动不已,纷纷劝平原君投降。平原君见军无斗志,大势已去,自缢而亡,东武城失陷。

秦军自此完全占领了邯郸外围从平阳到武城的全部区域,将自己的势力推进到邯郸的长城外。

桓齮带伤返回咸阳,但他的伤口已经化脓。这是一个很不好的兆头。不过桓齮还是强打精神,参与议事。

对赵国的战事,下一阶段的重点就是歼灭位于呼沱水一线的李牧集团。桓齮想到了长期经营陇西郡的李氏。

李崇护送秦王归国,立即就被任命为陇西守,并实际前往陇西就任。考虑到赵国的习俗,十几年来,秦国一直没有更换陇西守,相当于将陇西“封”给了李崇。陇西的地域理论上说包括陇山以西的全部区域,但秦国实际控制的,只有狄道、上邽、首阳、西县等少数几个县。和其他郡的郡治都位于所属各县后方最繁华的县不同,陇西郡的郡治狄道事实上位于最前线,直接防御着陇山以西的山口,守护着其他各县。李崇在陇西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功绩,但也中规中矩,从戎狄手中夺取了不少地盘,还新设了临洮县。李崇的儿子李信已经成年,成为一个勇武的青年,在逼反嫪毐的斗争中,也发挥过自己的作用。

自尉缭改革了秦国的征兵制度后,陇西郡每年都能提供一万兵源,而且一般都以李信统帅。由于陇西郡每年集结的地点都不同,李信几乎无眠返回陇西,先后在荥阳、河内、晋阳接收士卒。李信的表现也不俗,每次都能很好地约束部卒,完成交付的任务。

桓齮认为,李崇、李信的表现可以信任,由他们出面与李牧联络,有可能争取李牧归秦。

不过秦王总对向赵国用兵有所不解,他希望能够贯彻远交近攻的策略,先拿下韩国。但群臣都有不同意见:韩国目前对秦国十分顺服,完全没有必要再树一个敌人;集中力量削弱赵国才是当务之急。

于是秦王采纳了桓齮的建议,让李崇、李信出面,与李牧联络,至少争取李牧在作战时中立。秦王认为,目前夺取了赵国大片国土,特别是平原君的封地。平原君在他的封地很有威望,应该迅速在新征服的土地上推行秦法,建立秦国的统治,而不是急于向邯郸进军。向邯郸进军的时机,依李崇、李信与李氏家族联络的情况而定。

秦王的意见十分持重,并没有好大喜功,得到了大臣们的一致肯定。大家决议,以两年时间在平阳、武城地区推行秦法,修建驿道,建立驿亭,组建乡邑。在这一过程中,尽力争取李牧中立,不要妨碍秦律的推行。


  (https://www.shudi8.com/shu/697716/35699534.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