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韩非入秦
桓齮回到咸阳的同时,韩非也到达咸阳。作为韩国的贵公子,韩非这次入秦,身份十分微妙。秦王遣使到韩国,声称得知韩国有才子叫韩非,秦王十分欣赏,希望能朝夕请教。韩非在韩国并不受重视,他一来口吃,二来极有个性,三来有学问没本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个书呆子,韩王本来就只是养着他,并不打算给他安排任何职司;而偏偏韩非又喜欢针砭时弊,一再给韩王上书,说这个不行,那个不义,一切主张似乎都向秦国看齐,而完全不顾韩国的民情。现在秦王想让韩非入秦,韩王正乐得甩掉这个包袱。
韩王向韩非转达的秦王的仰慕之意,而韩非也已经通过李斯的私人关系,得到了这个消息。韩非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推崇秦国的政治;另一方面,他希望自己的父母之邦能够通过引入秦国的治理体系强大起来,而不是想出卖韩国,给秦国出力。
他对韩王道:“臣……心……向韩国,奈何弃……之?”
韩王道:“非敢弃父也。然秦王,虎狼也,欲噬韩久矣。索而不得,必伐韩,伐则无韩也。父之往秦,实存韩也!”
韩非道:“臣……虽往……秦,终……不为秦……献……一……策!”
韩王道:“以父大才,必得秦王之心,处之机枢,利韩多矣!愿父熟筹之!”
韩非道:“臣……谨……领。”
开春后,韩非就开始准备入秦。贵公子出门自然排场不小,大小车乘数百乘,仆从上千。车队一趟都过不完,分成前、中、后三队,如同行军一样,依次而过。前队负责打前站,为公子联系好一应要办的手续,并安排好住处。韩非到达后,依礼接受当地官员的拜访。后队则是韩非需要使用的用品,光他的著作手稿就装了几大车,其他的书籍也不在少。
由于车队庞大,对道路要求高,肯定不能走最近的轘辕道,而是从大道入洛阳,再从洛水河谷进入函谷关。
车队出了郑国后,一过管城就到了秦国的地界,这令韩非十分尴尬。本来,从郑国到荥阳这条大道是属于韩国的领地,韩国也是因为扼守这条大道,而得以富国强兵。这条大道现在无可挽回地失落于秦国之手,韩国还有希望夺回失去的一切吗?
韩非认为,只要韩国锐意变法,革除旧弊,终有复兴的一天。然而今天,他却要离开韩国,远赴秦国,成为秦臣!
“非生为韩人,死为韩鬼,终不为秦人!”韩非暗暗地下决心。
秦国有着发达的驿亭系统,这个系统甚至已经建设到郑国城下。事实上,如果韩非愿意,他一出郑国,就可以顺着秦国的驿道,直往咸阳。但韩非坚持绕开驿道,一定要出了华阳,才派人向秦国驿站报告。
驿站本来只接待往来官员,一般没有预约的。现在韩公子非突然遣使前来,预告公子的行程,驿吏首先吓了一跳,不敢怠慢,立即上报乡里,乡里则上报荥阳县。荥阳县一面安排人手护送,一面飞报咸阳。从荥阳到咸阳上千里路,在荥阳县加急的文书催促下,只用了三天就传来咸阳,这时韩非还没有走出荥阳县境。
韩非似乎有什么预感,他走得很慢。而秦王得知韩非入荥阳后,立即让李斯前往洛阳迎接韩非。当李斯到达洛阳时,韩非也刚好入驻洛阳。
吕不韦去世后,洛阳也失去了封国的地位,恢复洛阳县的建制。李斯到达后,在县令、县尉、县丞的陪同下,来见韩非。县令先遣使去通报,秦廷尉李斯欲拜访韩公子非,请问公子安否?
韩非对李斯的心情也十分复杂。一为贵族,一为庶人,他们两人的众生轨迹本来毫无交集。但一场同窗关系将这两位人生际遇完全不同的两个人联系在一起,并且相互欣赏。毕业后,李斯神采飞扬,韩非也踌躇满志,两人都想着从此一展抱负,得偿大愿。但人生就是这样多变,本来富贵荣华的韩非一筹莫展,而庶民出身、毫无资源可言的李斯竟然飞黄腾达!想着当初自己还想在韩国为李斯觅一条出路,韩非不禁苦笑:现在自己都没有出路,还要到秦国低三下四地拜见李斯,真是造化弄人!
李斯在官员的陪同下,前来拜见韩非,韩非则早早地守在门口迎候。韩非带来的奴仆甚多,韩非都令到门口列队,把大门前的广场都排满了。
李斯高冠缁服,左剑右玉,乘着车昂然前来。韩非不知究里,急令左右肃静。
车乘在门前十步停下,李斯下了车,执手当胸,道:“臣廷尉李斯,谨奉王命,迎韩公子非!”
韩非也向前拜道:“罪臣……韩……非,奉……王……命,谨……谢……罪……于秦秦秦……王!”韩非自知口吃,如果话说急了,口吃得更厉害,他找了个窍门,一是说话力求简短,二是用有韵律的长腔说话。但最关键的“秦”字,还是出现了口吃。
李斯道:“王命,王思见公子,旦夕难安,故命廷尉斯往迎。愿公子体王意,弃随从,但随廷尉车驾速归咸阳,以慰渴望!”
韩非伏拜道:“臣……谨……奉。”
又见李斯摘下自己的冠,捧在手上,再次行礼道:“楚生李斯,谨见韩兄!”
这一声是李斯与韩非第一次见面时说的客套话,当时韩非并无一毫公子的傲气,身着普通的士子服,在荀况门下求学,李斯也不知道他的来历,只是依礼而拜。但这一拜,奠定了两人之间数年的情谊,那怕李斯已经知道韩非是贵人,韩非知道李斯是庶民,两人的情谊也丝毫没有改变过。
记得毕业时,荀况要将优秀毕业生李斯推荐给春申君,所有的门生都认为李斯人生从此一片坦途。但李斯竟然拒绝了荀况的引荐,坚持要到秦国寻求发展。秦国在儒者的心目中简直是禽兽之国,毫无礼义廉耻,只知道杀人、杀人、杀人!荀况亲自去秦国考察过,他不像那些腐儒一般一味谴责秦国,肯定了秦国赏罚分明,公务员克尽职守,士卒训练程度高、纪律严明,但也并不认为秦国的那一套合乎仁义和王道,认为秦国非经过一番儒家的改造,不能长治久安。
为此,秦昭襄王还专门咨询了荀况,了解儒家可以对秦国的改造方略。但荀况只能提出一套加强个人修养的做法,这显然不具有可操作性。秦王只能遗憾地放弃了荀况。
荀况以儒治国的方略显然不能为秦国所接受,那李斯入秦能做什么呢?李斯认为:“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对于荀况的门人中广泛存在的无为而存乱世的想法,李斯则批评道:“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这一度令荀况十分不快。
韩非和李斯都遵循了一套共同的思维法则: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不论这一观念是如何高尚、完美,都不能成为思想的基础。因此,他们不约而同地放弃了王道、仁义等儒家的概念,而从当时的实际出发,具体研究秦国为何能脱颖而出,并得出了与儒家完全不同的结论。这让他们成为思想上的知音。
韩非听到李斯的这一声报,顿时百感交集,他的声音都哽咽起来,越发结巴了,道:“韩韩韩韩非……”话没说完,李斯就走上前,一把携起韩非的手,嘲笑道:“韩韩韩韩韩,汝有几韩?”几名家臣见李斯如此无礼,想上前阻拦,被韩非喝止,道:“咄!此……吾……畏……也!”
李斯笑道:“韩公子家法森严,好威仪!”
韩非对家臣们引荐道:“秦……廷尉……旧……同……窗!”
韩非由于口吃,他对家臣的话也不多,只有少数最亲近的家臣听他说过李斯,那几人急忙上前以主仆之礼相见,道:“臣等素闻廷尉名,今日相见,幸何如之!”
李斯道:“臣奉天子命,以车迎韩公子,旦日同车入咸阳,卿等但随后而行,勿虑也!”
那帮家臣正不知如何回答,韩非大声应道:“喏!”
那帮家臣也跟着应道:“喏!”
韩非与李斯携手进入院中,李斯让陪同前来的县官们先回去,安排每天的行程,准备节符。自己就和韩非同居一室,韩非吩咐摆酒果,李斯摆手道:“此秦地也,酒果非易得也。但得清酒数盏可也。”韩非这才记起,在秦国,一则由官方设市,明码标价;二则不得酿酒,所以哪怕是洛阳,也没有酒肆,只得作罢。
两名同窗好友,在这种境况下相遇,各有无限感慨。两人如旧时在学舍一般,抵足而眠,直谈到天明。
(https://www.shudi8.com/shu/697716/35696438.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