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祖龙赤蛇 > 第22章 伐赵

第22章 伐赵


  由于此前主持赵国作战的桓齮去世,秦王将参与过赵国作战的各郡指挥官都召回咸阳,共同商议对策。十四个郡的指挥官都在征召之列,包括上党的王翦、陇西的李信、太原的蒙武和河内的杨端和。在这些人中,只有蒙武和李信有与李牧交手的经验,而李信还与李牧有亲,被秦王重点征询。蒙武认为,李牧的部队很难对付,特别是他的骑兵,行动迅速,经常出其不意地搞一下,很难受;特别是在平原上,骑兵的威胁更大。为了对付李牧的骑兵,他不得不将兵力控制在山地;而且由于对方有骑兵参与,声东击西的战术不是很有效,且不说很难欺骗李牧,就算偶尔骗了他一下,他也能凭借骑兵的优势挽回局面。

李信则回忆道,在少年时,他就听李牧介绍过赵国各地区的地理特征,以及在这种地理环境下的作战策略;只可惜他当时年龄小,对此半懂不懂,现在完全回忆不起来李牧对井陉-呼沱水一线的防御策略是什么。骑兵的应用在赵国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只不过出于养马的考虑,骑兵只用于北方区域。秦王听了李信的话,突然问了一句道:”卿能骑射乎?“

李信道:”少时曾习骑射,今犹勉为之!“

秦王道:”善!吾有马,卿其为骑将乎?“

李信道:”但有善骑者,自能练成行伍!“

秦王道:”善!李牧若归秦,卿则领其部,为骑将。“

李信应道:”谨喏!“

随口说了一句后,众人又转入作战的讨论。讨论来讨论去,大家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李牧几乎无法依靠战略、战术来取胜,只有依靠更强大的兵力,更强大的持久力来取胜。如此一来,就轮到昌平君和韩腾挠头了。组织后勤供应,无疑是相府的工作,而内史作为财政的首要负责人,也脱不了干系。秦王道:”井陉之战,首在太原;太原之兵,首在粮草。今则以王翦统太原之兵,蒙武领太原之粮。关中之粮,但输诸太原而已,余则尽付于蒙卿矣!“

王翦道:”蒙卿盖与李牧为敌手,臣愿再三请之,未可留诸太原。“

秦王道:”蒙卿其留井陉,而总太原之粮运可也!“

大致决定下进一步的作战计划后,剩下的时间就是编制详细的各项执行方案。这些工作已经不用秦王去操心了,那是相府、尉府、内史府的工作。

但秦王也有烦心事,华阳太后和赵太后都已经病了很长时间了。

华阳太后是秦孝文王的王后,子楚的义母,秦王名分上的祖母(生物学意义上的祖母夏太后已经在秦王八年去世)。她是楚人,总是劝秦王与楚国搞好关系,毕竟两家是亲戚。秦王为了让祖母放心,专门安排姑奶奶的两个儿子作为自己的左右丞相,表示如果不是楚国太霸道,自己绝不先招惹楚国。后来得到消息,晋楚准备联合伐秦,秦王才强迫魏国与自己一起伐楚。一旦得到楚国绝不合纵的保证后,秦王也就退了兵,把占领的土地都还给了楚国。自秦王亲政以来,主要的打击方向是赵国。灭韩国只是顺手而为。

办完政事,秦王和昌平君一起去甘泉宫,先探望华阳太后,后探望赵太后。

华阳太后拉着秦王的手道:”诸侯无道,天子但伐之,未可绝之,仁也。绝其祀,断其嗣,非仁君之所为也。吾愿王为天下所敬,不愿为天下所怨!“

秦王见华阳太后又唠叨起来,不敢回嘴,只得喏喏连声。

华阳太后翻来覆去说了好些仁德天子的懿行,教育秦王要以他们为榜样,万不可效桀纣之行,为天下所谤。

好不容易从华阳太后那里出来,再去拜访赵太后。

赵太后自从嫪毐被杀,她与嫪毐的两个儿子也未幸免后,就一直病病殃殃,最近似乎病得更重了。她对秦王道:”吾闻先王相召矣!吾将往矣!“

秦王不愿意和她说这些鬼话,道:”儿将伐赵,赵之所怨者,母可报之!“

赵太后点点头道:”如此,死不恨也!“

秦王道:”韩已灭,韩王孙无所归者,儿将尽纳于宫中,勿令有遗。“

赵太后道:”古礼,一妃九媵,当正其位,以齐其家。“

秦王道:”彼国已亡,何复贵贱之有哉?不立其位,皆妾视之!“

赵太后脸一红,道:”吾儿能逞之乎?“

秦王也有些腼腆道:”未知也!“

赵太后道:”其女几何?“

秦王道:”归于咸阳者,不下数十百人。“

赵太后道:”得勿多乎?恐无后!“

秦王道:”但得其良者幸之,可效周王之子孙绵长也。“

赵太后道:”其粗者,未可弃也,可配庶人,必令通人事,否则多怨!“

秦王道:”谨喏!“

从甘泉宫出来后,秦王让昌平君在秦王陵附近建立一个邑里,让营建王陵的刑徒在那里安家。秦王道:”久不能人事,怨气必结,非福也。可营邑以安之,而家焉!“

于是秦王陵附近开始营建一个三万人规模的乡邑,名叫”丽邑“。住在丽邑的,都是修建秦王陵的工匠和刑徒。有了乡邑后,他们的家眷也可以与他们住在一起,不致于长期分离。

另外,少府也有得忙:灭韩之后,韩王女将被送入咸阳,秦王要给建好宫殿供她们居住。韩王女可不只限于韩王安的女儿,历代韩王尚未出嫁的女儿甚至孙女都在内。这是韩腾提出的建议。韩国灭国后,遗留下大量未嫁的王女,她们娇生惯养,如果嫁给庶人,恐难活命,只能让秦王把她们都养起来。秦王本来就血气方刚,闻言大得其意,欣然同意。他让少府营建宫室,准备接待亡国的韩王女,并且体贴地关照说,要按韩国宫殿的风格加以营建,以免她们思乡。比起营建丽邑,在咸阳营建韩宫是更大的事,但却不值得写上任何一笔,因为这只是秦王的私事——秦王交给他的私人助理,用秦王自己的钱办的一件“小事”。

华阳太后不久也去世了,大概秦王灭掉诸侯国的事给她的刺激太大了,她无法消化,无法理解,她在惊惶不安中去世,好像看到了楚国的未来。

和夏太后不同,华阳太后没有自己的墓葬,她享有了单独与丈夫秦庄襄王合葬的权利,这是她作为一个妻子所能拥有的最高礼敬,也是华阳太后心心念念的事。秦王满足了她的要求。

秦国只向楚国通报了华阳太后去世的消息,楚国也派了使臣参与太后的葬礼。庄襄王的陵寢被打开,送葬的队伍鱼贯而入,又鱼贯而出。陵寢被再次封闭。秦王在墓前默默祷告,自己已经灭掉了一个诸侯,他还要在有生之年,灭掉所有诸侯!

征发士卒名额再次下发到各郡县,除了年满三十岁的男子外,所有吃国家俸禄的官吏十征其二,分别到河内、太原集中。各县征召官吏的方案也简单粗暴:论资排辈,谁的资历浅征召谁,直到下派的名额被征满。

新年之前,攻打韩国的秦军士卒服役期满,被遣返回乡,他们可称为衣锦还乡,带着征服诸侯的大功,一夜之间,光宗耀祖,许多人连续提升了两三级爵位,有资格晋升大夫的人都不在少数。

这些人回到家乡,无疑给了被征召的人一种良性刺激:战争的确是可以改换门庭的。至于那些失去了亲人的家眷悲切的哭泣,早已被大家遗忘,甚至,那些阵亡的士卒也有立了功的,他的子弟继承了他的爵位,同样引起同乡的惊羡。

新的士卒怀揣着梦想,踏上征战的战场,企图和同乡们一样,用自己的勇敢为自己和家人争取到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秦军虽然分别到河内、太原集结,但实际上分成三军:太原一军由王翦率领,鉴于代郡已经残破,太原军出代郡已经不可能,他们还是按照成法出井陉;河内一军分成两部,一部由杨端和率领,切入邯郸和呼沱水之间;一部由羌瘣率领,围攻赵国长城一线,他的任务最为复杂,要牵制住邯郸的军队,保障杨端和所部的后方安全和物资供应。

赵军终于没有能够坚持下来,在河内秦军一波又一波的练兵式攻击下,中牟失守。秦军再无后顾之忧,得以全力应付邯郸之敌。

后勤基地分为两个:关西各郡的粮草出渭水入汾水,直抵晋阳;关东各郡则经黄河运到东武城。两处基地都准备了上千艘商船,水运各种物资到前线,几乎不停,前线的供应十分充足。

羌瘣长期在洛阳作官,对管理商业运行十分熟悉,这次他以三川尉的身份独当一面,也十分称职。在他的管理下,无论是物资的接收、储存还是前运,都有条不紊。百忙之中,他还有精力组织了多支民夫,往前线修筑驿道,建立驿站。

杨端和大军在前,羌瘣的民工在后,一条条驿道犹如一条条毒蛇,伸向赵国的心腹。


  (https://www.shudi8.com/shu/697716/35674358.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