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祖龙赤蛇 > 第23章 攻赵

第23章 攻赵


  杨端和在整个冬天都在集训和进军,动作不大,但每一步都非常扎实。他借助冬天封冻的机会,率军通过了沼泽湿地,水陆并进,占领了宋子城。以前桓齮在占领宋子城后不再增加兵力,而是以宋子城为基地向宜阳进攻,因为宋子城实在也不是什么大城,无法容纳太大的兵力。但杨端和不是这样,占领宋子城后,后继部队仍然源源而来,并向周围发展势力,出现在元氏、鄗城、房子等城邑的周围。这也是汲取了桓齮以前用兵方向的教训:李牧过于强大,直接向李牧的核心力量进攻难以讨到便宜,不如向南进攻邯郸外围,吸引李牧来援,脱离他的核心区,可能会有些机会。而且,为了保护自己的后方,杨端和在沼泽、湖泊中的一些有人居住的小片陆地上也放了相应的兵力。

向南发展的策略似乎有些效果,杨端和真的在宋子城以南打下了一些城邑,虽然谈不上什么大城,但也改善了自己的处境。

另一方面,沼泽之中也不是完全无路可通,只不过在没有向导的条件下,这些道路不被人认识。而当杨端和稳定地占领宋子后,他身后的信都、扶柳、昌成、辟阳等城也被占领(这些城池既不属于平原君的封地,也不在李牧的防区内,在当时是不设防的区域,几乎不需要作战就能占领)。在当地人的指引下,这些道路被一层层揭开。随后,羌瘣组织邺城、武城的民夫,沿着这些隐没在荒草丛中的道路修筑驿道。

在杨端和向湖沼以西进军时,太原的部队也向井陉进军,东西对进,夹击李牧集团。李牧也调兵遣将,加固营垒,严阵以待。

随着天气转暖,沼泽地渐渐化冻,不再适合行走。而这时,杨端和也已经以宋子城为中心,屯驻了数万大军和大批粮草。军力所及,直达鄗城、元氏、房子诸城郊。此后,杨端和所部的供应将主要依靠自己的攻伐,邺城方面只能提供少量的补充。

在部队集结完毕后,杨端和开始向南进攻鄗城。这是他第一次攻打赵国的大型城邑,此前都只是攻占一些不知名的小城邑,以为屯兵之用。主力则集中于宋子、元氏一线,以阻止李牧或元氏城出来增援。

杨端和意不在鄗城,而在于打击李牧的部队。但一直到鄗城被攻克,李牧也拒不出战。

占领鄗城后,杨端和转移兵力攻打宜阳。宜阳城被桓齮打破过一次,李牧甚至都不去加固,目前基本已经放弃了。杨端和轻易地占领了宜阳。这里人口不多,无法支持大量兵力长期占领,杨端和只放了少量兵力作为警戒,将主力撤回。

两次作战都未能调动李牧,杨端和决定向李牧的核心防御圈发起一次进攻,目标是肥城。

经过一个来月的准备,杨端和进入肥城外围。这一次,他与李牧的守军直接交上手。尽管杨端和占有兵力优势,但李牧步骑结合的战术让杨端和无法靠近肥城。杨端和一月内数次进攻都无功而返,只得另谋他策。

这一次,杨端和选择了赵国的大城元氏。元氏本是中山国城邑,入赵后,公子元分封于此。邯郸之占后,赵王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还划拨人力、物力修建元氏城,作为北边的屏障和进攻的基地,可见对元氏的重视。但另一方面,元氏位于邯郸防线的边境,距离邯郸三百余里。虽然距离李牧的核心城池东垣、肥城更近一些(均不足百里),但它不在李牧的防区内。

重新了调整了兵力后,杨端和对元氏进行了围攻。

这一次,李牧没有袖手旁观,他立即组织兵力救援元氏。秦、赵两军在元氏城外进行了多次交锋,互有胜负。李牧只满足于骚扰杨端和,令其无法全力攻城;而杨端和则根本抓不住李牧的部队。李牧作战飘忽不定,从来没有真正地摆开阵势,痛痛快快地打一仗,杨端和十分憋屈。

井陉之内,王翦、李信、蒙武等人也多次向李牧的阵地发起进攻,但李牧的阵地固若金汤,山区内兵力又难以展开,每次数千上万人,零打碎敲,也打得很憋屈。

这一天,杨端和的大帐中带进来一个山民模样的人。他在山边的营地旁被放哨的暗哨抓住。来人自称秦人,能说秦音,要求见将军。

杨端和见此人形容黑瘦,须发凌乱,并不认识。但那人一口道出:“杨尉识得臣否,臣乃王翦之子王王贲!”

杨端和闻言大惊,急忙近前细看,果然认出他就是王贲,急忙将王贲引入席上,令人备酒饭。

王贲道:“父翦令臣报将军,彼将全力攻牧,将军可不顾牧,择机略东阳,围邯郸。李牧无能为也。”

杨端和问道:“王将军何以知吾在此?”

王贲道:“元氏距井陉,才隔一山。登山望之,见将军大旗,故知之。”

杨端和道:“盍同力共併李牧?”

王贲道:“李牧智勇,据有地利,且有胡人相助,仓促不能併也。将军攻元氏,李氏足以当之。不若转而南攻,李氏击将军,吾父将击其背。李氏不出,将军且及邯郸矣!邯郸钱粮足以为资,可以持久。”

杨端和道:“善!汝其为吾将其兵?”

王贲道:“恐不称也!”

杨端和道:“观汝潜出大山,正相宜也。”

从元氏到邯郸一条大道,中间正是柏人。柏人在数年前刚刚经过修整加固,目前正由李氏家族据守。

杨端和将兵力撤出元氏,退回到宋子、鄗城一线,摆出一副准备撤军的架势。却暗中挑选了一万精锐之士,交给王贲,令其进攻柏人。

柏人距离鄗城不过七十余里,鄗城的一举一动都在柏人的掌握之中。

柏人侯李玑是李昙的第三子,由于他的儿子李牧甚有出息,李昙去世时,遗命李玑继承柏人侯。李玑、李牧父子相距数百里,一南一北,拱卫着赵国最后两块土地。

可惜的是,邯郸面临着巨大的防御压力,邺城的秦军始终维持着强大的兵力,邯郸被迫集结起一支同样强大的兵力与之对抗。而且雪上加霜的是,邯郸郊外还有许多灾民,他们也牵制着赵国相当大的兵力,如果没有兵力压制着,赵王担心他们会跑得精光,甚至闹出什么不测的事来。还有,春天就要来了,邯郸还要准备春耕,这也是不能耽误的事情,不然明年就更没有吃的了。这些加在一起,只意味着一件事,需要大量的人力,而这些人力只能从周围的城邑抽调,而邯郸周围已经不剩什么城邑了:平原君的东武城已经被秦军占领,成为秦军进攻邯郸的后勤基地。邯郸只有向北方抽调人力。北边的邢地已经是邯郸的一部分,著名的沙丘宫就在这里。再往北,就是柏人。虽说柏人是北方防御的核心,但现在连邯郸都遇到麻烦了,哪里还顾得上柏人,所以,柏人的精锐兵力已经被征调到邯郸附近了,柏人兵力水平大幅度下降。

因此,哪怕柏人明知秦军攻占了鄗城,明知秦军在攻打元氏,他也无力采取什么行动。李牧在元氏的积极行动,迫使秦军撤回鄗城,李玑也知道得十分清楚,他一方面为李牧而感到骄傲,一方面对李牧的前景感到悲观。

他非常清楚秦军这一次在前线集中了多么强大的力量,他清楚地知道,井陉那边还有一支兵力强大的军队。秦军的作战目标十分明显,就是要全歼李牧兵团。

李玑很清楚李牧的力量有多大:他从代郡带出来的部队,包括归顺的匈奴、戎狄的骑兵在内,只有五万人。他们已经在呼沱水一线作战了好几年,要防御如此广大的区域,兵力捉襟见肘。他将呼沱水一线城邑的所有邑民都编入队伍,平时屯田,战时作战,竭力维持着。

维持骑兵最耗钱粮,马匹需要饲养,花费不小,而能够作战的战马服役期都不长,一般也就两三年,年幼的和年长的马都无法满足高强度作战需要,只能用于运输。代郡地震后,李牧通往雁门的道路中断,马匹难以更新,骑兵的战斗力也在下降。而且,代郡下来的饥民也侵蚀着军队的士气。李牧要维持自己部队的战斗力十分不易。

秦军并非易与之辈,战斗力强悍。表面上看,李牧将秦军封闭在井陉狭窄的区域中,难越雷池一步,但其中的艰苦只有自己知道。现在,李牧的主力都在井陉前线作战,而他身后的这支大军同样兵力雄厚,而且行动十分积极,万一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很可能就是满盘皆输。尽管到现在为止,李牧都应付得不错,但秦军的实力未损,李牧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胜利,僵持还在继续。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呢!

就在李玑为李牧担心时,突然得到警报:一支秦军正向柏人杀来!


  (https://www.shudi8.com/shu/697716/35672098.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