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祖龙赤蛇 > 第21章 韩降

第21章 韩降


  郑国周围是韩国的核心区域,经济发达,人口众多。韩腾并不急于攻城,而是不断派出部队,攻略周围的小城邑,要他们出钱出粮,以供军资。在后方,则有昌文君组织商贾往前线输送粮草。舞阳、合伯、棠溪所产的兵器也安排人力运到前线。秦军每天的弩箭数量充足,给守城的韩军造成很大的威胁。

韩腾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战法对韩军的压力很大。他把作战的重点放在占领和巩固已经占领区域上,而不是直接强攻郑城。加上现在正是隆冬季节,天寒地冻,士卒都不愿意出战,秦军派出的小股部队能够发挥巨大的威慑力。韩腾随队派出的官吏,则在已经归顺的城邑中,推行秦法,并建立乡邑组织。将部队派往韩国各城邑,分散就粮,也减轻了郑国城下的供应压力。

到了春天,形势已经很清楚,韩国的灭亡已经不可挽回。秦国在韩地已经广泛地建立起自己的组织,而韩王对此毫无对策;郑国的内外交通已经隔断了两三个月,韩王无力恢复。诸侯似乎已经对韩王死了心,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个诸侯有出兵救援的迹象:赵国在与饥民斗争,楚国在内斗,齐国和燕国完全拒绝参与中原各国的争斗,秦、韩两国都在争取的魏国,现在已经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魏王与在洛阳的昌文君取得联系,表示愿意献城与秦国结盟,昌文君让魏国出粮、出力支援郑城前线,魏国也一一照办。很明显,距离最近的魏国很清楚在韩国发生了什么,现在已经开始站队。

郑城内住的都宗亲大臣,他们一般在城外有封地,城内有俸禄。几个月封锁下来,地位由低到高,开始感觉吃不住劲了。有关系的赶紧找关系,没关系的就得自寻生路。另一方面,郑城是一座商业十分发达的大城,主要供应来自于商贾。一旦内外交通断绝,整个城邑的生态循环就恶化了,工商业者首先吃不住劲。

城中还有三万士卒,他们是郑城能够坚持下去的根本力量。这两个多月来,他们只在前一个月得到足食,后面一个多月只能得到半食的供应,而他们的家属则几乎没有得到粮食供应。这些庶民出身的士卒不得不将本就不多的粮食定量分给全家食用。

在当时,一座城池的粮食储备是按三个月来计划的。一般来说,城外的攻城军如果三个月攻打不下,一般都会撤军,因为他们的粮食供应会更加困难,多数攻城作战都在一个月左右结束。但现在,秦军已经围困了两个多月,城内的粮食几乎告罄。韩国郑城过了有史以来最为凄惨的新年,虽然还没有达到“易子而食”的程度,但城下已经堆满了尸体,这些都是倒毙在道路上的流浪汉的尸体。每天都有大车运出来,扔在两军之间的荒地中。至于那些死在家里的,至今还在棺椁里停灵在家。

韩腾已经感觉到郑城内的怨气。他派人进城,劝说韩王开城投降。他还借助自己在韩国的老关系,散布说大批商贾已经齐聚郑城之外,只等秦军一进城,商贾就会跟着进城,郑城的一切都能恢复正常。

内外交困之下,韩王终于遣使出城,与韩腾商议媾和之事。韩腾自己并不参与,而是请来昌文君与使臣谈判。昌文君同意,韩王出城后,其家族、宗庙,就近迁于自己兄弟的封地陈城!

艰苦的谈判历时近一个月,郑城再也坚持不住了,韩王下决心开城。春分前几天,郑城城门大开,秦军入城部队分别从八个城门冲入城内,占领了城门和城墙,并派五百士卒入城维持治安。韩军士卒将武器架在各城门内的广场上,全部离开回家。待四城安宁,韩腾率领各郡将领入城,到韩王宫请韩王出城。韩腾从辈分上说算是韩王的父执,两家亲缘关系也不远。韩王出宫后,对韩腾道:“寡人无道,父但执而问之,寡人敢不应命!奈何兴干戈,起士卒,祸及百姓?皆寡人之罪也!”

韩腾答道:“臣奉先王命,臣于秦。秦王有命,臣不敢辞,恐负先王所托!”韩王率领诸大臣出城,昌文君在城外与韩王相见。在韩王的邀请下,昌文君进入郑城韩王宫中。洧水河上,一艘艘商船载着各种货物源源进入郑城。

韩王宫的卫士全都换成了秦人,只有内侍还由旧有的韩人担任。韩王家大业大,搬一趟家十分不易,必须在郑城内留驻相当长的时间。而韩腾则将各部士卒所立功劳记成文册,发往相府。

春分时,昌文君和韩王一起行了籍田礼,宣告春耕的来临。昌文君组织郑城的百姓埋葬了那些无主的尸体,清理了城内的垃圾。种地的商贾纷纷赶来,郑城又重新繁荣起来。

上巳节后,春服既成,郑城的百姓如往常一样,到洧水岸边相戏,洗去一年的污秽,与相爱的人相会。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半个月前那种惨痛的经历,好像就在此时得到发泄,大家重新怀着希望,走向未来。

变化是有的,大家能够感受到的,首先就是市场上的明码标价。另外,韩公子们的封邑已经被没收,他们都按秦律分得了一百亩地,成为秦国的编户。他们面临痛苦的选择:是放弃土地到邻国求发展,还是留在这片土地上自食其力?

相府的教令也在十来天后到达:故韩地设颍川郡,由丞相昌文君任颍川守,治阳翟。南阳守腾迁内史,即刻回京就任。韩王先迁往陈,所遗搬迁事宜,交由韩相会同昌文君处理。韩国诸公子不得和赵王一起入陈,仍留郑城居住。

陈城是楚国国都,那里本来就留有陈国、楚国的宗庙建筑,也有现成的王宫,韩王迁徙过去,一切生活问题都不用顾忌。韩王接令后,立即和自己的诸子,奉着诸先王的灵位,乘船沿洧水而下,进入颍水,最终到达陈城。

在陈城,韩王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将诸王灵位迎请到新的宗庙中。

韩王身居楚王宫中。广大的宫殿带有浓重的楚国风情,高楼重檐,美不胜收。和韩王同来陈城的,大多是女眷,男性只有韩王的几个儿子,多数尚未成年。如此广大的宫殿,只有韩王和诸王子居住其中,宫门侍卫都由秦人担任,所胡内侍都不许同来。空荡荡的宫殿中,回响着韩王和他的家眷们嬉戏的笑声。

曾经显赫一时的韩国,从此不再存于世间,就如同那些曾经被灭的其他诸侯一样。

如此顺利地灭掉韩国,秦国上下十分振奋,但也十分担心。大家最为担心的是,诸侯国会受韩国被灭的刺激,再度联合起来,集体向秦国发难。韩腾回咸阳后,立即被昌平君、尉府和秦王各方召见,商议军国大事。各路密探集体行动,打探各诸侯国的动向。

不能不说,韩国的灭亡的确刺激到各诸侯国,连几十年来不参与中原战事的齐国也被震惊了,派人与燕国、楚国、赵国联络。不过由于各国自己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暂时无力回应,但也都表达了担忧之情。

韩腾建议,应不等诸侯联络成熟,主动发起进攻,以震慑各诸侯。明年的打击方向还是指向赵国。

很明显,赵国经过秦国多次打击,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特别是在代郡地震之后,灾情从代郡向全国蔓延,十分虚弱。赵国是一个明显的打击目标。

但打击赵国也有一些困难:赵国虽然十分虚弱,但也有李牧和邯郸两个集团;而且赵国距离咸阳比韩国更远。

相对韩国的阳翟和郑城两个集团,赵国的两个集团似乎也并不会更加强大。如果组织起更加强大的力量,应该能够灭掉赵国,至少也能给赵国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打击李牧集团是破灭赵国的关键。秦军与李牧集团多次交手,对与李牧作战的困难有深切的认识。李牧集团距离太原和邺城、东武城都比较远,与围攻阳翟和郑城能够就近取粮不同,李牧将周围城邑都控制在手中,秦军几乎不太可能在战场附近取粮,一切物资都依靠后方前运。这在对李牧的作战中是一个不利的因素:秦军无法与李牧长期对峙。

另一个不利的条件是,李牧作战十分灵活,对战区的要点有清晰的认识。他并不追求加强一切弱点,始终将主要力量投入到最重要的战场。几乎所有的佯动都对李牧无效。在前年的作战中,桓齮在宜阳积极行动,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李牧知道,这片战场的要点在于井陉一线,他对宜阳失守,以及这一线的所有失利均置之不理,始终控制主力在井陉一线,让蒙武无法越雷池一步。最终桓齮和蒙武都因为后勤问题,不得不主动撤退。

明年的作战应该怎么办?


  (https://www.shudi8.com/shu/697716/35676254.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