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蕲城
代王倒下了,这也决定了战事的进展。被断了后路的代军略事抵抗后,土崩瓦解。秦军乘胜追击,大批代军倒在治水河上,有些尸体顺流而下,更多的尸体则积压在本就不太深的河床上。那些满怀亡国之恨的赵氏子弟发了疯一样地向秦军反扑,但没有组织的反抗无济于事,他们都成为戟下之鬼,最好的情况下也不过是击伤了几名秦军士卒。
上谷城也迅速被攻克,一千留守的士卒几乎组织不走像样的抵抗,被秦军爬城突入城中,守军被屠戮一空,但由于秦军没有招降,王贲没有下令屠城,只有少数参与守城的成年男性被杀。
王贲重重的嘉奖了前军的五大夫。那名五大夫心有余悸道:“若将军迟一时,臣将不保也!”
上谷城被攻破后,各关隘的守军望风而降,王贲一律都发回原籍耕种。在留下必要的守军后,王贲率部返回蓟城,同时飞马咸阳报捷。
燕、赵两国的全部边地,至此完全落入秦国手中。秦王一面任命了各郡守,一面让王贲统领边事,总管燕、赵两地北面边境的防守,包括燕地的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以及赵地的云中、雁门、代郡三郡,连同广阳郡,王贲的辖区达九个郡之多!
此时虽已过了春耕时节,但王贲所率各部大都是不事稼穑的游民,战事并没有太影响各郡的农业生产。上谷征服较晚,但采取了偷袭的战术,上谷的农业生产也没有受战火的波及。
随着秦国的地方官员陆续到位(多数是由王贲推荐的),秦律也在新征服的土地上开始推行,特别是阡陌令。
当燕赵各部士卒被遣返,随王贲攻伐燕国的同时,攻鲁的大军被召回淮水一线,与楚军在淮水一线对峙。王翦又将南郡、南阳、陈郡等郡的士卒遣返,由这几个原楚地的郡征发新的士卒代替。秋收之后,新征发的各郡士卒就在陈、项、沈、蔡之间集结,由蒙武统领、训练。过了新年后,大军从江、息之间渡过淮水,向下游进军。
渡过淮水的秦军几乎如入无人之境,连续占领了淮水以南的各个残余楚城,占领了黄水(不是黄河,春申君的黄城就在这片区域)、灌水、决水等流域,直逼寿春西边的沘水。
沘水和颍水分从南北两面注入淮水,两河的入淮口几乎相对。在这三水汇合之处,楚军配置了强大的兵力,构筑了坚固的城垒。楚国的所有宗族子弟,皆集于寿春周围,欲与秦军决一死战!
淮水一线的作战,将以水战为先。而水战是楚军的强项,无论是造船技术还是水战战术,楚军都占有绝对优势。王翦在这几个月中连续发起多次渡河作战,都被楚军战船击退。
蒙武进军至沘水一线,虽然稍稍吸引了了楚军的兵力,但仍然无力打破楚军的水军优势,强渡沘水的战斗还是很不顺利。蒙武所率领的军队虽然有来自南郡、南阳等原楚地的楚人,但他们都是普通的邑民,对于水战的战术并不熟悉——这些技术完全掌握在楚国贵族的手中。这让王翦和蒙武都很无奈。
还有造船技术。楚军的战船又大又坚固,单凭其体量就能将秦军的小船撞翻,当楚军大船来袭时,秦军的小船除了闪避,几乎无计可施。战船上弓箭甚多,秦军小船靠近时,大船上箭如雨下,秦军除了以盾牌护卫,几乎没有别的办法。而秦军在尉僚的军事改革后,几乎完全放弃了盾牌兵,而以可以速成的弩兵和戟兵为主。相比秦军士卒,楚国的贵族几乎就是职业军人。他们武艺娴熟,战法精通,特别是水战,更是据有压倒优势。
王翦在淮水一线本来就有兵力优势,据于攻势。但楚军并没有被动防守。他们倚仗着水军的机动性,经常能找到秦军的薄弱点,加以偷袭,给了王翦极大的威胁。迫使王翦不敢将精力完全放在强渡淮水方面,不得不分出极大的精力看护自己的弱点。总体来说,在淮水对峙的这几个月中,双方互有攻守,楚军虽然处于守势,但打得并不被动。
基于这种形势,王翦将参战近一年的原楚地士卒尽皆遣散,而让楚地重新征发士卒前往前线,以补充有生力量,免得师老兵疲。但暗中,他还命令南郡、蜀郡,各编练一支水军,应该包括大小船只百余艘。南郡守就是历任了南阳守和内史的韩腾。
韩腾在南郡找到了以前的船工,他们都年事已高,无法工作了,但他们的经验还在。韩腾遂派南阳的工匠向他们学习造船技术。几经摸索,南郡终于能够造出像模像样的战船了。与此同时,秦王也向南郡派出了大批有经验的工匠,以及大批人手,砍伐树木,建造船只。每成一船,韩腾都招募士卒,演练水战战术。几经演练,秦国的将领们也渐渐摸索出一套可以速成的战术结构:以弩兵为基础,配合以接船后跳船进行白刃格斗。船上的空间狭小,长柄的兵器并不适用,手戟和剑成为重要的武器。
蜀郡有着长期水战的经验,这一经验一直在民间流传着。他们有自己的战术传统:抢占上游地位。一但占据了上游,船可以顺流而下,极大地减省人力消耗,有限的人力可以更多地投入到作战中,而不是用来划船。这是一种适用于较小船只的战术。
当蒙武率军打到沘水一线时,南郡和蜀郡各一万水军也开始成型。蜀郡的水军顺江而下,而南郡的水军也顺汉水而下,两军与汉口相会,统归韩腾指挥。
两个郡训练的水军完全不同:南郡船型高大,一船能容三五百人;蜀郡船型较小,只能容纳三五十人。都是一万人的军队,南郡只有二三十艘船,而蜀郡达二三百艘,辎重船不在内。由于船型的原因,两郡的战术完全不同。不过韩腾有办法。他仿照秦军陆军的战术,将南郡舰看着弩兵,将蜀郡舰当成戟兵。与敌作战时,大船在前,小船在后;行军时则小船在前探路,大船在后面前进。虽说两郡水军统归韩腾指挥,但其实各郡指挥各郡的水军,两郡的旗鼓、信号都不一致,根本合不到一块。
两郡合军后,仅在汉口略加训练。由于这个地方人口稀少,周围多是芦苇、沼泽,粮食困难,无法长久停留。合练只持续了几天,几乎就只有双方军队的上层军官见了面,统一了行动协调方案,两万水军就出发了。
由于目前是行军,所以蜀郡的船只在前,提前半天出发。半天后,韩腾率领南郡的舰队续行。此时虽然已是正月,但北风依然强劲。韩腾的船顺风顺水,行进得非常迅速。
秦军的目的地是英、六等国所在的江边山地,距离集结地汉口大约有二百里。为免遭遇意外,水军每天只行一百余里就开始结水寨休息。两天后,他们与驻守蕲城的楚军相遇。
蕲城楚军并不多,水军也只有十几艘战船。他们见上游出现了大批船只,即派出战舰前往迎战。秦军此时依然是行军阵型,蜀郡的小船在前。待他们发现楚军时,已经无法回头。于是他们仗着船多,十余只小船围攻一支大船。蜀军将锚头甩上楚军的战舰,攀援而上,经过一番混战,竟然夺取了三艘大船,并放火焚烧。其余的楚舰见势不妙,掉头回去了。
蜀军打退了楚军,也不再继续前进,就地安排水营,与蕲城隔江相望。
这片江面以北是大别山,蕲城位于大别山脚下。所谓英、六地区,就是指这一带的大别山区,最大的两座城池分别是英城和六城,曾经是英国和六国的国都。在它们周围还有霍、皖等小国。
以南是一片湖泊洼地,黄石矶自西向东伸入江面,黄石矶的南北各有一处湖湾,形成天然的港湾。秦军的营地就设在黄石矶南北的湖湾中,在蕲城上游三五十里。秦军在山上设立了观察哨,可以眺望到对岸楚军的动静。午后,韩腾率领的后军也到了。这时本来下碇定住的楚舰,被火烧断了缆绳,大船不受控制地顺流而下,像一支移动的巨大火炬。
泊好船只,韩腾在蜀郡官员的带领下,登上山头,眺望蕲城。见蕲城港口内泊满了楚舰,足有十余艘,均是大舰。韩腾自己不谙水战,只得谨慎行事,下令明天派三艘大船前去挑战,观察对方的动静。
第二天,秦军三艘大船满载士卒,启碇出港,向蕲城而去。不久,即见蕲城上号旗招展,也有三艘楚舰出来迎击。两船接近时,双方均向对方射箭,秦军弩弓强劲,似乎占了些上风,但由于双方都是战船的原因,两边的伤亡都不大。
两支船队交错而过,秦军舰队顺流向下游漂去。楚军则拐了一个大弯,尾随秦军而去。
(https://www.shudi8.com/shu/697716/35555729.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