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伐代
王贲在襄平城下停留了三五天,重新调整了部署,征集了粮食和布匹。但襄平人口并不多,要供应十几万人的后勤,几乎不可能。只几天,这里的物资就已经征集一空。
王贲照例向襄平城内派出使臣,敦促燕王开城。此时,城内还有数万人,多数是前线败退下来的败兵,士气低落,军纪松弛,抢劫事件时有发生。燕王不敢再战,经过几天犹豫后,同意开城投降,王贲的军队进入襄平城。王贲随即派出使臣,飞马驰往最近的驿亭,以三百里加急的方式,向三千多里外的咸阳报捷。
刘季的部队没有进城,他们依然驻于襄平城外的乡邑里。进城的只有王贲所部三万人。但比起这近一个月的踏冰卧雪,能有房子住,有饭吃,有火烤,刘季已经很满足了。
襄平城外的乡邑并不多,也没有多少存粮。秦军五百人挤在一个乡邑里,每户居民都挤了五十名士卒。
襄平本来是个边埵小城,是燕长城的末端,经济、人口都不发达。燕王逃到这里,就已经对这里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现在又进来了十几万军队,根本无力负担。王贲决定不等秦王的教令下达,春天到来,就将大部分士卒遣散。
由于这批军队大部分是流亡到燕地的流民,无力从事农业生产,王贲采取了成建制的方式,将他们分派到已经征服的各城邑中,充作城卒。每城五百到一千人不等。辽东郡有十八座城邑(燕国称为“都”,其实就相当于秦国的县),除襄平城外,其余十七座城池各分配了一千人。
李信所部七万人返回,将辽西十四县和右北平多县(具体数目不详)交给李信所部驻军。李信所部承担了主要的作战任务,伤亡、疾病、冻伤的极多。李信将伤病和健康的士卒各半搭配,分置于各县,安排了约两万人。其余部队从右北平返回渔阳。
一个月后秦王的教令下达,王贲所部也开始撤军。燕王以及燕国的宗亲、贵族中的老弱妇孺随主力沿海边大道退回蓟城。王贲自己则率领二万人,由燕宗室中的精壮带领,巡视燕长城。
燕长城是燕国的北疆,再往北就是所谓胡地。长城以内的地域就是燕国五大边郡的辖地。王贲要完整地巡视一遍燕长城,将这片区域的守军全都纳入秦国的统治之下,同时自己还要制定、完善边境的守御策略。
燕长城依山川走势,曲折盘旋,总长度在二千里以上,几乎包绕了整个燕山。长城沿线每隔四五十里就有一处军屯,每隔三五里就有一处烽火台,沿线驻军数万人,也是一支强大的力量。
赵王之子代王嘉自从蓟城陷落后,就带着残部回到上谷。
上谷是治水上游的一片山谷,大约有人口数万,河谷中有大片的耕地,无论人口、经济都还算发达。燕王当初在这里设郡,作为北面长城的战略支撑点。上谷与蓟城之间有两条通道,南面由治水河谷交通,北面则有著名的军都陉。代王嘉入驻上谷五年,重新整修了治水河谷和军都关沿线关隘。正因为如此,王贲守广阳郡后,对上谷一直没有机会下手。
这一次王贲决心巡视长城沿线,内心也有一个希望,能够从背后袭击上谷,收复最后一个燕郡。
修筑长城,一方面是为了阻拦敌军的侵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方便两地之间的军队调动,在修建时就考虑到交通的问题。沿长城行走和在相对平坦的山地行走,感觉差不多。长城沿线都有军屯,除了驻扎守军外,也屯积有大量的粮食和器械。王贲在到达之前,先派燕国的相应的官吏前往军屯通报,告知燕王已经投降秦军,秦军将军前来巡查,诸军如常,不用惊慌。同时安排军屯准备大军的军粮。
进入军屯后,王贲会奖勉守军,换发秦军节符,表示承认他们为秦国的守军。第二天会留下节符,书明所食用的粮食,可以凭此节符向秦国的郡县要求调粮。
如此迤逦而行,约走了两个月,连长城沿线都已经能感到暖意,王贲一行终于来到燕长城的上谷段的造阳。
上谷虽然为代王嘉所据,但毕竟是燕国借给他的郡。代王嘉只管理着治水河谷的农耕区,对长城一线暂时无力顾及,仍由燕军驻守。王贲进入造阳并未遭遇抵抗。到了造阳后,王贲突然下令断绝内外交通。当夜召开军事会议,宣布旦日进兵,收复上谷。全军尽皆动容,惊诧不已。
第二天,王贲派出五千人,由燕人带路,从造阳直趋上谷城。
这条道路长达四百余里,沿途都是山路,中间有一条河流湖灌水。每到一处,秦军都断绝了内外交通,严密封锁消息。在前军出发了一天后,王贲率领主力也随后跟进。
代王嘉的注意力完全放在通往蓟城的两条交通道路上,完全没有想到秦军会从湖灌水谷杀过来,在这一线只放了少数兵力。当秦军突然出现在对面的山顶时,代王嘉完全惊呆了。
来不及调集更多的兵力,代王嘉将周围所有能够集中的兵力都集中起来,大约有一万人。当夜的会议决定,只留一千人守城,其余士卒全都出城,据治水与秦军决战。
另一面,对面山上的秦军也迅速下山,构筑营垒。王贲得到前军已经前出到治水河边后,也驱兵急进。
第二天,代军全线出击,在治水河边列阵。秦军也出营列阵,在山脚下列阵相迎。秦军兵力不占优势,取了守势,没有主动进攻。至午,代军见秦军人数不多,又不积极行动,遂徒涉渡过治水,向秦军逼过来。秦军则以弩箭加以迎击。
秦军的阵地位于山脚和治水之间,正面不宽。赵军连续冲击了数次均无功而返。
代王见日头西沉,有些着急,继续挥军过河,加大进攻的兵力,意图在天黑之前击溃秦军。
代军的后续部队也陆续渡过治水,以加强进攻。代王将久攻疲惫的一线部队替换下来,将二线部队顶上去。
就在代王调整好部署,准备发起进攻时,突然有人惊恐地叫道:“山上秦军至!”
代王抬头一看,山坡上果然涌出了大批秦军。代王喝道:“休惊!誓灭此贼,乃回顾也!”
鼓声大起,代军发起了进攻,秦军则以密集的弩箭加以阻拦。虽然代军士卒不断有人倒下,但并没有停下脚步。第二阵也随之而出,逼迫着第一阵向前猛冲。
待第一阵冲到距离二三十步时,秦军发起反冲锋。代军虽然是生力军,但在冲锋的路上伤亡较大。秦军一阵冲锋,将第一阵杀散,还没有来得及整队,代军的第二阵又冲了上来。秦军奋力迎战,两阵交互而错,两阵都基本完整。这时秦军的第二阵也杀了上来。由于正面较窄,双方都无法进行侧面迂回,只能正面进行对抗。
硬碰硬地打了几个回合,双方都互有损失,不相上下。代王见秦军已经渐渐下到山下,开始整队,心里更加着急。如果不能迅速击溃当面的秦军,自己就是死路一条——虽然击溃了当面的秦军,生还的希望也不大。
他边斩了两名溃散下来的五百人将,督令军队继续上前死战。但突然,那个低矮的山脚上突然从侧面射出一批批箭矢,给予了代军极大杀伤;连续两批六支箭,就将一个阵击溃。
代王大怒,亲自率领一个营向山脚上的弩兵冲去。弩兵急射了一批箭,射倒了几十人后,一声呐喊,返身就往山上跑去。跑了几十步又集成队列,往下射箭。代王本来以为驱散了弩兵,正要回军,突然又遭到打击,只得继续往山上追击。弩兵射了几箭,又往山上跑去。如果代军不追,他们就重新集结起来往下射箭,如果追击,他们就往山上跑,将这群人引开。代王欲罢不能,只得发狠往山上追击。突然一声号角,草丛中站起了无数的秦军。
代王知道自己中了计。他回头一看,山下的秦军已经列好队,往治水河边前进,明显是要切断代军的退路。今天看来是必败无疑了。代王牙一咬,大叫呼叫:“为赵殉身,正此时也!杀呀!”向着秦军冲去。
这支部队正是由追随代王嘉逃亡而来的赵人组成。在国仇家恨的驱使下,他们疯狂地向山上埋伏的秦军冲去。
三面箭矢倾盆而下,阵型不整的赵人纷纷倒下。代王自己也中了箭。但由于代王身披重甲,虽然中了箭,所幸不深。他狂呼着,不停地挥动手中的剑,指挥赵军向上冲。
又有两只箭射中了他,其中一支正中面门,顿时血流如注。血糊住了他的双眼。他发狠地一拔,将箭拔出,又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重新睁开双眼,继续大声呼喊着。但他的眼前越来越黑,嘈杂的战场似乎渐渐离他远去,他觉得自己的身体越来越轻,似乎飘向了空中,渐渐消散。
(https://www.shudi8.com/shu/697716/35557522.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