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伐齐
齐国自从复国以后,几十年来一直与诸侯保持着善意的中立关系。他一般不参与诸侯间的争战,甚至一些边境小城的丢失,他也没有采取报复措施。灭魏时,王贲的部队曾经通过齐国的历下,齐国也没有阻拦。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算是这样一个几乎躺平的齐国,也是万乘之国,实力不容小觑。复国后的齐国,专注于内政,半个多世纪以来人口逐渐恢复,经济繁荣,军事力量也达到十多万人的规模。更为重要的是,境内几乎不闻征战之声,恬静得像个世外桃园。
现齐王的父亲齐襄王是在几乎被灭国的动乱中即的位。当时齐国听信了燕国间谍苏秦的计谋,发兵吞并了宋国,引发众怒,天下诸侯群起而攻之,史称“五国伐齐”。惟一没有参与伐齐联盟的楚国,更是在齐国的背上捅了致命的一刀。奉命救援齐国的楚将淖齿残忍地杀掉了在位四十年的齐湣王,与燕国共分齐国的地盘和宝器。王子法章躲到莒太史敫的家中当奴仆避祸,并与莒太史敫的女儿私通。当时齐国国土尽失,只余莒和即墨两城,齐国的臣民都在寻找齐王的后人继承王位,终于找到了法章,立为齐王,太史敫的女儿成为王后。有趣的是,莒太史敫认为女儿“不取媒,因自嫁,非吾种也,污吾世。”哪怕私通的是王子、齐王,也坚决与女儿断绝了父女关系。太史敫的女儿就是后来著名的君王后。
襄王在位十九年,现齐王建在位四十四年。在襄王在世期间,以及齐王建在位的最初十六年,共计三十五年的时间里,君王后都实际参与政事,是核心决策层的成员,她为齐国制定了休养生息的策略,下决心与所有诸侯都维持友好的关系。齐襄王和齐王建在位共六十三年,除最初五年齐国遭到外敌入侵外,自复国后,齐国再也没有卷入内外战争之中。在这期间发生了多少大事,多少决定历史走向的大战在中国大地上爆发,多少人肝脑涂地,多少地方血流成河,甚至无数的宗庙、社稷破灭,化为墟丘,但这一切对齐国百姓来说,都是别人家的事,与自己毫无关系。
齐国这么做也是有实力作为后盾的。当春申君联络五国伐秦时,齐国也在春申君的联络范围。当时楚国国力如日中天,秦国经过几场大战,已经精疲力竭,似乎胜负的天平在联军这一边。但齐国坚决顶住了楚国的威逼利诱,没有参与同盟作战。事后,所有参与伐秦的诸侯都被秦军攻打,楚国自己也被迫迁都,而齐国得以置身事外。由于齐国拒绝加入联盟,赵国还攻伐了齐国的边城,齐国也没有报复,忍了下来。
秦国在最近这十年,连续灭掉了各个诸侯,齐王建也都不闻不问。齐相后胜可以是君王后的族人,也继承了君王后的政策,对内对外都应以无为之道。到如今,天下诸侯破灭,只余齐国。但齐王对后胜道:“秦灭一国,乃增一枯柴,但有星火,必焚耳!”他也许还记得,自己的祖父是如何因为灭了一个小小的宋国,而遭到天下诸侯的讨伐,几乎被灭国!
或许齐王的见解是有道理的,但那堆火毕竟没有烧起来,而齐国就要独自面对强秦。而这一强秦已经不再是那个猥居关中一隅的秦国,而是几乎拥有天下的秦国。诸臣都知道只凭齐国一国绝不足以与天下相抗,为秦王所并只是时间问题。有人劝齐王主动向秦王称臣,但齐王拒绝了。他道:“吾终不能无故以宗庙、社稷付他人;若天命绝寡人,寡人不敢辞!”
秦王大酺天下,也遣使入齐国,欲就此号令齐王。齐王拒绝接见秦使,也没有执行秦王大酺天下的命令。秦王于是开始准备伐齐之战。
经历了战火的原燕民和楚民,耕种失时,粮食歉收已成定局。秦国遂向灾区征发饥民,作为攻齐的部队。而齐国也向济水-齐长城一线调集兵力,准备进行最后的抵抗。如果齐国能够抵抗足够的时间,那堆火是不是就该烧起来呢?
伐齐之战的将军,还是落到王贲身上。王贲令九江郡、四川郡、薛郡等楚郡的士卒,都往砀郡的陶邑集中。之所以将集结地选在远离齐国的地方,一是为了九江的士卒可以方便到达,他们只需要从淮水转入泗水,再经过人工运河菏水就能进入陶邑。而不选择曲阜、沛县等地作为集结地,显然是要将主攻方向绕开山区,准备沿济水发起攻势。而且陶位于天下之中,水运方便,天下的粮食都能运到,后勤补给可以充足,而四川、薛两郡,刚经过战火,本身粮食就不充足,征发那里的士卒,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避免出现大规模的饥民。
这一次征伐,只动员了楚地的士卒,其他各郡都只征发了少量的士卒,他们被派往新开拓的土地,修筑道路和亭驿。
然而,集结于陶地的士卒只是一个幌子,王贲真正的主力是自己的燕地士卒。燕地与他地不同,士卒由大批游民构成。王贲打算让这些人在打完最后一仗后,能够各自归乡,恢复户籍,成为编户。另一方面,他还有其他的战术上的想法。
从辽东的商贾口中得知,辽东与齐国之间有频繁的贸易往来,而一条重要的交通路线就是海运。王贲为这次伐齐,征发了大批海船,辽东、辽西的士卒都在襄平附近的辽水两岸集结,过了新年,待北风大作,辽水又未封冻的短暂时间,乘船直下入海,到黄河入河口附近接蓟城、渔阳、右北平、上谷的士卒上船。按每船载五百人计,十万大军,加上辎重粮草,约需要三百艘大型海船。
王贲将蓟城、渔阳、右北平、上谷士卒的集结地选在无终,这里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无终国的国都所在,距离黄河入海口大约二百来里。
这种远隔千里的调动,需要极强的协调能力。王贲令辽东守于十月十五日启航,经十日航行到达黄河入海口。而无终的士卒于五日后启程,乘小船经泃水入海。
当时黄河从今天的天津入海,入海口附近是一片湿地,只有在冬天枯水季节,能够露出小片的陆地。这种与天地争一线的行为,十分冒险。但正因为如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出敌意料。从无终至海,人迹罕至,军队的调动有天然的掩护。而这一条水路也是一条常用的商路,无终人常用这种方式到海上与海商进行交易。
楚地的动员大张旗鼓,淮水、泗水河面上舻艪竞发,数万大军从九江,走水路到达陶地。在那里,有尉府的官员安排营地,主持训练。
薛郡和四川郡的士卒相对简单得多,他们只需要走泗水、菏水就能到达,他们是最先抵达的。
相比起南面的大张旗鼓,北面的动静要小得多。上谷初附,人口不多,只征发了五千人,渔阳征发了一万人,辽西和辽东一共征发了一万人,其余部队都是广阳郡的士卒,主要是游民。
燕国存在大量游民,是燕国体制决定的。燕国从来就没有严格的户籍制度,也不重农,也不重商,重的是血缘关系。公子王孙各搞一摊,有成有败,大批的劳动力进入又退出,形成了巨大的劳动力群。这些劳动力在秦国的体制下,就称为游民:他们没有户籍,没有土地,没有乡里,没有编入任何管理体系内,甚至没有妻儿老小,是一种不安定因素。
王贲自主政广阳以来,就将这些游民编列为士卒,竟然达十万人之多。在经历了伐燕之战后,虽然有巨大的损失,回来的士卒仍达七八万人。这些人王贲不敢遣散,惟恐他们扰乱地方,还依然将他们编入军队中,没有遣散。这几个月,为了养这支军队,广阳郡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如何能遣散这些人,让他们散归各乡,是王贲考虑的核心。带他们再打最后一仗,打完后,就不用把他们带回来了,就地遣散,这是王贲内心的想法。
考虑到他们的纪律较差,从北方陆路突入齐国交通条件较差,后勤很难保障,恐怕会引起不满。几经踌躇,王贲才终于定下了船运到前线的方案。
这个方案不能公开,王贲令广阳郡各县的士卒都前往无终,而让留守蓟城的士卒往无终运粮,以此掩饰军队集结的消息。一直到十月十五日,襄平的海船按预定日期启航的那一天,王贲才在蓟城集中了数百艘船只,一半装粮食,一半载士卒,从治水直下海滨。与此同时,他派出军使,让无终的士卒也从泃水岸边登船,驶往海滨。
但他们还是到早了,海滨空无一船。王贲只得让各部分散在几片小型的陆地上结营,并派船沿海岸线北上,迎接辽东的大船。
(https://www.shudi8.com/shu/697716/35543413.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