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还乡
就算如此,在从临淄到阳关的途中,还是有两人偷偷跑掉了。刘季立即向县里报告,由县里出具文书,上报到王贲那里,全齐国境地通缉。进入阳关后,在泗水沿途,又有五名士卒逃亡。
在路上走了快一个月,刘季终于把这百余人带到了沛县。
沛县是郡、县两级官府所在,城池比一般的县城要宽大。当刘季到来时,沛县正在扩建中,初步的规划是设城廓两道城门,在老城的外围,再建一道城墙。这道外廓城才建了一少半,筑起的城墙还不到胸高,但已经初具规模。
到达沛县后,刘季安排士卒住进驿舍,自己见天色还早,就前往城中报到。
守城的士卒验过节符,一名士卒领着刘季进入城中,指给他看,这里是郡府,这里是县府。刘季看到,在各个城中都镇压中央的县府,在沛县被挤到一个角落里,内城墙上放哨的士卒从服装上看,大约一半是郡卒,一半是县卒。刘季不知道这么做有什么意义。
刘季到了郡府的塾房,向郡吏呈递了节符以及由王贲签发的公文。郡吏将刘季的名字登记在册,让刘季画了签押,打发他回驿舍等候。
第二天午后,有郡吏来召刘季去见郡尉。刘季立即包了功劳册,跟随郡吏来到郡尉府。百余人的功劳册,大约书写了一百多支竹简,编成三册,并不轻,打在包中,由士卒轮流背着。现在刘季一人被召见,只得将三个包都背在身上。
郡尉府不在城内,而是位于城外的军营中。郡尉阴沉着脸,任由刘季报过名,叉手立在堂下,一言不发。刘季呈上三包功劳册,县尉也不答言,只顾看手中的公文。半饷,郡尉道:“尔乃召本郡士卒皆至!”
刘季见郡尉对自己没有一句问话,刚刚到就又要自己去召士卒。如果郡尉要见士卒,刚才郡吏就可以把他们带来。他情知不妙,不敢顶撞,只道行礼,应了声:“喏!”就转身下阶,出门去驿舍召集士卒。
士卒们见刘季去而复返,问道:“何故?”
刘季道:“彼召吾等皆往。观其神色,似将有他,慎勿多言,言多必有失!”
士卒们一听,心里凉了半截,赶紧一个结束整齐,列好阵型,前往军营,皆立阵于郡尉府门外。刘季报道:“四川征战士卒,奉教而至,列阵听教!”
少时,门内走出一名军官,对刘季道:“尉闻,伐齐之时,秦军未经一战,何战功之多耶?”
一听到这话,刘季心里不觉一沉。因为公文上已经说得明白,这些功劳包括了伐燕攻辽东时的战功。但刘季还是不敢懈怠,恭敬地回答道:“庶等与战,并无寸功,然往岁征战,小有微劳,是以见擢。”
那名军官道:“秦例,每岁一征,焉有去岁被征,今岁复战之理?”
这一问,把刘季也问糊涂了。他是秦灭燕国后才加入的秦军,虽然学习了一些秦法,但绝对谈不上精熟;而事实上,刘季自从秦军入蓟城后,就一直从军,从县卒当起,一直升到大夫。按刘季的经历,一点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军官问起,刘季一时语塞,只能支吾道:“去岁被征,今岁有事,故复战也。此皆上司之意,非庶等所敢问也。”
那名军官斜着眼瞪着刘季,显然认为刘季是在狡辩。其实,刘季也不知道,王贲一直不敢解散这支由游民组成的军队,并将他们一再投入战斗,是不得已的变通之法。包括这次将他们遣回原籍,都是不符合秦律的。
那名军官又问道:“伐齐之役,四川不与焉,何得有四川士卒归乡?”
刘季道:“将军令吾等自书其籍,是以归之!”
那名军官喝道:“住!住!凡名籍,必也乡老所识,乡里共证,乃得书也,安得自书名籍!非秦法也!若不法之徒皆得自书名籍,秦法安在?”
刘季道:“庶居沛县丰邑中阳里,父刘氏,有兄二人,乡里皆知,焉敢伪作!”
那名军官冷笑道:“正要验汝正身!非只汝也,尔等士卒皆当归乡验身,敢有作奸犯科,哼哼!”随即下令道:“自今起,尔等众人,皆监于营中,不得擅出,待各县领回,以正其身。”
刘季抗议道:“吾等皆秦士,有战功,依功授爵,安敢犯律!”
那名军官不容分说,喝令军士们将这些士卒带走。士卒们一齐抗议道:“汝安敢灭吾功!”那名军官将手一挥,营内冲出五百士卒,各执长戟,指向这群人。军官道:“但有抗拒者,以违令论!”
众人见状,不敢多言,只得被押解着,前往一处营地。郡卒关闭了营门,在外面加了岗哨,禁止他们外出。
这些士卒逃亡在外,多是在家乡犯了事的,现在听说要送回乡里,验明正身,一个个惊惧不知所措。刘季还算冷静,道:“吾等奉将军令还乡,若有他,自有将军处辨理,未可妄动。”
刘季虽然这么说,但自己心里也在打鼓。他可是被叫到燕国,协助刺杀秦王的。这事如果被揭露出来,那不用说,只有一个死字,而且还不得好死,斩首都是轻的,弄不好就是一个车裂。他惟有祈祷家乡人都不知道此事,能让他蒙混过关。
到了第二天,刘季就早早地被带出来——丰邑的乡啬夫来认领刘季了。
刘季从军营中走出来,便看见丰邑的乡啬夫、中阳里的里啬夫,以及自己的父亲、兄长都站在营门外,父亲身边还有一名看上去尚未成年的儿童。
看见刘季出来,刘父就高声叫了声:“季儿~!”
刘季奔过去,伏拜于地,回应道:“父!兄!”
刘父已经明显苍老,他在两人儿子的搀扶下,弯腰扶起刘季,有些泣不成声,道:“季儿,汝归矣,汝归矣!人皆以为汝亡矣,独吾不信……汝毕竟归矣……”
刘季道:“儿不孝,遗父之忧,儿死罪!”
一旁的郡吏打断了父子俩的叙话,道:"是则汝子否?“
刘父答道:”吾季子也!“
郡吏问道:”何名?“
刘父答道:”无学,未得其名也,但以季呼之!“
郡吏又问里啬夫道:”何氏?其有亡子乎?奈何而亡?“
里啬夫答道:“此敝里刘氏,于乡里为良子。其子季,离家廿年。彼时战乱,家中少田,季子为贾人佣为客,偕往彭城,至今未归,或言为仇家所害。”
刘季立即应道:”儿得罪贵人,无能居于彭城,乃游于天下,恐累乡里,不敢归乡。数岁前,奔燕。值燕亡,遂入秦为卒,积功为公乘。“
郡吏打断刘季的话,再问里啬夫道:”汝其识刘季乎?此乃刘季正身乎?“
里啬夫道:”诚然!刘季虽亡廿年,容貌依稀,为旧所识也。“
郡吏突然问刘季道:”尔其言家前后之景何如!“然后威慑性地对其他人道:”尔等休言!“
如果是冒充的,可能就被郡吏难住了,但刘季是真的,这当然难不倒他,一五一十将家里前后左右的几棵树,几块石头,几道沟坎说得一清二楚。等他说完,郡吏问道:”所言实否?“
刘父道:”诚彼离时之象。至今树亦壮矣,而朽一株。“
郡吏又道里啬夫道:”其言然否?“
里啬夫道:”然也,然也!“
郡吏这才挥手道:”汝其偕归,以待教令!“
刘季道:”其余士卒当何归?“
郡吏道:”一如汝耳,皆由乡里领去。无乡里者,以亡命论!“刘季还要再说什么,乡、里啬夫上来一把拉住刘季,道:”县顺吾归乡,无复多言!“刘季感觉对不住那些和自己一同前来的士卒,但又无可奈何,只得跟了众人一同返回丰邑。
丰邑尚在沛县城外六十里,现在出发,估计要到晚上才能到。刘父指着身边的小儿对刘季道:”汝行后,复得一弟。“
那名小儿走过来,深深对刘季行一礼道:”谨见季兄!“
刘季扶走小弟,回了一礼,从身上摸了半天,也摸不出什么东西来做见面礼。最后从包袱里取出一件皮裘,道:”虽过季,犹得御寒,幼弟勿嫌破旧!”
这件皮裘,皮子是去年现从羊身上剥下来的,缝制成裘却是在今年,虽然刘季背了去打仗,但却很少穿,完全可以说是新的。小弟推托了两次,刘季坚决不肯,就收下了。
走了半日,前面有一个酒肆,刘父对大家道:“敝家之事,累众乡里远涉。愿奉一酒以为敬!”
乡、里啬夫都道:“安敢破老父财!”跟着刘父进了酒肆,吃喝了一顿。
回到家中,待了半个月,县里发下公文:“公乘刘季,解士卒归乡,亡七人,曰损。其所解士卒,亡命者卅数人,坐失察。爵大夫,准补吏。”以两大罪状,降了刘季三级。如为“准补吏”是指爵位可以用来充任县吏,当然也可以选择不当吏,全都发给田地、房产。
刘季和家里商议,刘父希望多些田产,但刘季自知无力耕种,还是决定被吏。经过一番测试,被沛县委为泗水亭长。
(https://www.shudi8.com/shu/697716/35539161.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