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祖龙赤蛇 > 第5章 张耳

第5章 张耳


在大梁被破后,任外黄县令的张耳,带着一名叫陈余的青年人一起逃亡。

陈余也是大梁人,是一名儒生,史书记载,他曾经多次到过赵国的边城苦陉。陈余去苦陉,应该不是去游学,可能是去求职。到这么遥远的边城去求职,如果不是有过硬的关系,就是陈余对军事很有兴趣。

大约陈余求职的经历也很坎坷,去了苦陉多次,还是一无所获,最终回到魏国,投奔了当时广招天下门客的张耳。张耳对陈余也很器重,引以为心腹,办什么事都带着,而陈余也像对长辈一样服侍张耳。外黄的另一家富商公乘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陈余。

荆轲刺秦失败,秦国几乎举全国之力攻伐燕国,遭到燕国的顽强抵抗,劳师在外经年。秦国内部多次征发粮草、民力往前线运送粮草,诸侯暗中感到可能机会来了。楚国派出使者,对昌文君动之以情,表示愿意立昌文君为楚王,以策反昌文君。昌文君当时主政颍川郡,是支援前线是重要基地。在楚人的策划下,昌文君将忠诚于秦国的官员都派往前线督运粮草,颍川境内十分空虚。

楚国还积极运作魏王和已经投降、现居于陈城的韩王,鼓动他们策应。这两王自己不敢动,但却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让楚人联络可以作为内应和外援的力量。

这一日,陈余带来一名商人打扮的人,引荐给张耳。那人见了张耳后,出示了一枚玉佩,这玉佩张耳很熟悉,正是信陵君昔日所佩。张耳立即将来人引入后室,让陈余不许左右闲人靠近。

来人对张耳道:“秦举国伐燕,君其知之乎?”

张耳道:“知也。”

来人道:“秦数侵诸侯。韩无罪,秦人灭之,韩人切齿以为痛。今秦复伐燕,暴敛于韩,韩人皆愤。将引楚以为援,起而叛秦。君其有意乎?”

张耳道:“素所愿也,恨无路耳。”

来人道:“今韩王在陈,虽奉宗庙,其实虏也。若得千金,助韩王离陈,韩人必景从。内有韩王之应,外有楚、魏之援,复韩必也。韩若复,秦军在外,咸阳空虚。集诸侯之力而出函谷,秦军必回,燕乃得存。以得胜之师,攻秦人疲兵,战则必胜。攻燕之师亡,秦人无能为也。诸侯趁时复立赵国,休养民力,多具战守,则复昔日之旧也。”

张耳道:“整金鼓,正行列,决战于两军阵前,非吾之能也。至若千金之费,某或可得。”

张耳和陈余的岳父家都富商,他们各自回家,劝说岳父出资,自己也变卖家产,凑出了一千金,分批经由商业渠道,汇集到陈城。陈城也是商业发达的城池,这种商业汇兑并不引人注目。

筹集好资金后,张耳让陈余随来人前往陈城,支取这笔费用,用来运作韩王出逃。陈余离开外黄后,曾托可靠人士带回几封书信,介绍陈城的进展,从陈余的描述看,陈城的事比较顺利,只等颍川布置完毕,就可以发动。不多久,郑城的确发生了反叛。

不过,随后楚军并没有按张耳所设想地那样,立即进入颍川;正相反,除了淮上的几个小城外,楚军没有太大的动作,而颍川境内除了郑城外,别的城池,包括韩国的故都阳翟都没有叛乱;而魏军几乎没有行动,连骚扰性的行动都没有。随后,张耳就听到消息,在赵国作战的秦军已经南下,颍川周围的各郡开始大量征发士卒。而直到这个时候,陈城那边依然没有韩王出逃的任何消息。张耳知道,这次反叛已经失败了。

果然,一个月后陈余回到外黄,他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原来这次叛乱的策划者并不是楚王,而是楚国中反楚王负刍的势力,他们发动叛乱的目的是希望另立楚王,推翻负刍。

在部分贵族的拥立下,楚考烈王的庶子负刍杀掉了李后所生的另一个儿子楚犹,以及执政的李园,自立为楚王。但负刍的统治基础十分薄弱,相当多的贵族不认为负刍有资格继位楚王。为了实现推翻负刍的目的,部分贵族开始运作昌文君、昌平君归楚。昌文君、昌平君的母亲虽然是秦人,但他们的确是楚王的嫡系血脉,和一个贱女所生的负刍不可同日而语。他们的想法是,拥立昌文君在陈城继位,然后以伐逆的名义,回师寿春。

这部分贵族在国内也不占优势,并没有得到举国支持。暗中进行的一些小动作,自然无法与强大的秦政权相抗衡。而且,从根本上说,这种分裂楚国的举动,在当时的条件下,完全不具备成功的可能,只能看作是楚人在绝望中的挣扎。

由于楚人支持韩国反叛目的在内而不在外,在得到昌文君后,大军立即将矛头转向的寿春。所有被楚人煽动起来的诸侯势力,就此被抛弃了。

本来被寄予厚望的陈城,在得到秦军已经南下的消息后,也被楚人放弃,昌文君就这么不明不白地跟着前来支援诸侯反叛的军队,往寿春而去。

另一方面,王贲没有随大军一起返回,他只带了一支小部队,昼夜兼程赶到荥阳;在得到三川郡的军队支持后,立即赶到陈城。原来各势力所做的一切布置,在王贲的努力下全告失败。陈余只能逃回外黄。

听到陈余的叙述,张耳对局势已经完全失望了。但更令他失望的是,秦王找到了魏王支持颍川叛乱的证据。王贲伐楚的大军在占领了楚国十余座城邑后,回师伐魏!

没有人想到,秦国能够在两条战线上作战;更没有人想到,秦国竟然能同时在南北相距数千里的战线上作战;而犹其令人想不到的是,秦国不仅在南北两线同时作战,还同时向第三个诸侯国发动了灭国之战。如果这时楚军突然掉头向秦军杀来,秦军将如何应对?

但楚军如愿没有掉头杀向秦军,他们往寿春而去。在经过了不知什么样的政治利益交换后,昌文君进入了项燕的军中。难道项燕才是这场动乱的幕后策划者吗?

就算昌文君得以进入项燕军中,楚军依然没有任何行动,反而解散了军队。而项燕和昌文君最终也没有进入寿春。一直到王贲拿下大梁,王翦回师,李信和蒙恬重新征集了军队向楚军进攻,项燕的军队才最终集结完毕。

魏国的属地被设为砀郡,外黄成为砀郡的一县。就在王贲回师包围大梁之时,张耳、陈余就开始准备流亡。他们告诉自己的妻家,大梁即将不保,外黄已经不是安身之所,让他们立即离开外黄,到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隐居起来,他们还把妻儿都托付给了娘家:“愿为吾养三年。三年犹无音讯,任听自嫁。”他们的岳父家早在将女儿出嫁时就已经预见到了这一时刻:能带来绝大收获的,也一定会带来绝大的灾祸!现在魏国尚且不保,何况张耳、陈余之流!张耳也将门客们尽皆遣散,岳父家里的财产,成为张耳的遣散费。

陈余本来也在遣散之中。但陈余再三请求留在张耳身边,哪怕一起流浪到天涯海角。张耳拗不过他,也就同意了。

在从容地完成了这一切后,张耳和陈余也就在外黄消失了。这时,王贲已经攻陷了大梁,离开大军前往燕地就任。

按陈余的想法,两人现在惟一可去的地方就是楚国,目前只有楚国还有与秦国一战的实力。但张耳决定前往陈城。

陈城是一个商业城池,南来北往的人多,大梁被攻陷后,由于河水倒灌,大梁城成为一片废墟,大批大梁难民涌入陈城,而秦国官吏对此也无可奈何。这正是两人的机会。

陈城突然涌入了大批难民,给陈城的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陈城目前几乎位于与楚国作战的前线,迅速安定陈城的治安十分必要。

秦国相府在以陈城为中心,设立了陈县。一般的县大约只有万户左右,而陈县户口达十万户。

大批的秦军士卒进驻陈城,廷尉们开始丈量土地,在陈县推行阡陌令,重新分配土地。鉴于陈城在商业上特殊的地位,秦国特许在陈城设立商户。商户居住在陈城内,他们的居住地被严格地划分成里,每个里大约居住着一百户商户,每户按秦有“一宅”的小院(一个边长大约三十步的方形),但由于居室过于集中,每户前后要各留出一步作为通道。各里用土墙围着,还设有一个大栅栏门。城门关闭后,里门也将关闭。为看守里门,秦人特别设立了“监门”一职。监门不能由里中的住户担任,而由官府派出,给予薪资,并定期轮换,以免徇私枉法。张耳、陈余是大梁来的游民,又识得字,正是担任监门的好人选。

就这样,张耳、陈余成为了陈城的监门。


  (https://www.shudi8.com/shu/697716/35527258.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