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祖龙赤蛇 > 第6章 陈郡

第6章 陈郡


监门虽然有薪水,但不算县吏,只是”编制外“的工作人员。虽然在编制外,但里门开启后,他们也不得休息,除了要密切关注人员进出,防止非本里人员进入外,还要学习秦法。

为了掩饰自己的身份,张耳、陈余甚至要伪装出不太认识字,但又能勉强认些字的样子。在学习秦法时,县里会派出官员,指导全里的人学习秦法,学习优异者,可以到县里任职,甚至推荐到郡里。好些商家的子弟为着出人头地,刻苦认真地学习秦法,而张、陈二人虽然学习得很好,但依然要装出学不太会的样子,勉强能保住监门的职位就可以了。到县里任职?那太危险了,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发现。

第一轮考试结束后,张耳和陈余都保住了监门的位置,他们的里中没有成绩好到足够被选到县里继续深造的,有几个参加了县里的选拔,很快就被淘汰了。

春耕开始时,陈县的本地居民多数都分配到土地,剩下的也都入了商籍。从大梁逃亡来的流民,多数在官员的劝导下,返回大梁郊外,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少数则被留在陈县,有些分配到土地,有些则充任低级吏员。

陈城的局势得到有效控制。

张耳和陈余的工作基本顺利,只是时不时会有里吏来巡查,如果发现有做不到位的地方,里吏通常抬手就是一竹板。刚开始时,陈余还不习惯,差点和里吏闹翻,还是张耳及时发现,悄悄踢了他一脚,让他忍下这口气。

他们的生活每天一成不变。早上听到一通鼓响打开里门,商户们纷纷从各里出来,从陈市的后门进入陈市内,安排摊位,摆好货物,特别是标好价格。等到开市的锣声响起,那些在前门大道上等待的陈民们,一起涌入陈市,分别扑向自己心仪的摊位,选购物品,然后拿着喜爱的商品离开集市。又一批客户涌入市中……直到闭市的钟声响起。

闭市后,商人们会把自己的摊位收拾好,各自从后门返回自己的家中。这时张耳和陈余要特别提起精神,因为人流量大,说不定就混进来一个外人。

袅袅炊烟升起……鼓声响起……一天结束。关闭了里门后,会有一些熟悉的商户来到门房,大家聚在一起闲聊一阵子,特别是有人外出进货回来;这时候门房就是一个大型的情报交换会,听到的,看到的,有分析的,有不明白的,都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得出结论。每天这个时候,张耳和陈余都会竖起耳朵听他们的消息,晚上两个再悄悄地将听到的消息重新消化一遍,确保双方的理解一致。

明天再重新开始新的一天。

别人都能到离开家,到集市去,但张耳和陈余不能,他们至少要留下一天看守里门,不放过任何一个陌生人。当然,他们也没什么地方可以去,最后就是在大街上逛一逛,看一看官府的公告;或者蹲在城墙下,和值班的士卒们聊会儿天。慢慢地,两人也习惯了这样轻松的生活节奏,除了时不时要挨上里吏几板子,以及没有酒和肉,他们看上去过得还行。

春去秋来,这年秋收后,气氛变得紧张起来,各郡的士卒纷纷集中,虽然集结点以阳翟为中心,但陈县也受到影响。而另一方面,南面的楚军也在积极备战。

陈县的商家子弟被全部动员起来,数量达万人之多。农户子弟成年了一定要分家,但商户不同,他们的店铺需要大量的子弟维持,而官府也不愿意发出太多的商户户籍,所以一个商户会有好几名子弟。他们被要求每天轮流上城,承担警戒任务;没有勤务的则进行战术训练。张耳和陈余因为是监门,反而不用上城,也未被编入行列中,他们只在里吏的指导下,加强治安管理,严防陌生人来访。一个里只有百户,连老弱妇孺在内,也不过数百人,张耳和陈余早就对他们各家的情况了如指掌。里吏来征兵,各家各户谁有几个儿子都清清楚楚,谁也不能隐瞒。商家暂时没有被征发,他们还可以正常做生意,但如果有敌人来攻城,不要说商家,就是他们家的女人也要参与作战,至少也要承担后勤工作。

就在这一阵紧张中,新年到来。虽然有战前的紧张,但大家还是强颜欢笑地过了新年。而且新年期间,还专门解除了宵禁,允许不同里之间相互串门,互致贺礼。待集市重新开放后,气氛陡然紧张起来,出门的商户都匆匆赶回,说平与和寢丘已经打起来了。

平与和寢丘都在陈南百余里,也是两座大城,是陈城的主要威胁。这两座大城被拿下,陈城内部都松了一口气。但不久,陈城再度戒严,所有士卒上城警戒——听说是秦军被楚军打败了!据说时,楚军突然从项城出击,从背后攻打了秦军。

听到这一消息,张耳和陈余也是心里一喜,但随即又忧虑起来:如果楚军来攻陈城怎么办?战势急转直下,项城距离陈城只有不足六十里,几乎一日可达。据上城值勤的人说,在城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双方军队运动扬起的尘土,甚至可以看到有双方的士卒偶尔出现在视野之内。

陈城城门关闭,断绝交通。现在城外不时出现的士卒已经几乎全是楚军的旗号。

一连数个月,陈城都不敢开城门,城外驻扎的全是楚军,有些楚军甚至出现在离城一里之外,搞得守军好一阵紧张。

陈城守军看上去有一万人,其实都是商人的子弟,战斗力不强,如果楚军发起强攻,估计很快就能攻克。但让张耳、陈余十分意外的是,楚军在城外驻扎了几个月,竟然没有来攻城。不仅是陈城,周围的许城、上蔡,楚军也都没有去攻打,楚军好像很满意于这样与秦军对峙。

陈城内部的供应越来越困难。虽然从秋收起,陈城就在进行备战,在城内积聚了大量的粮草、器械,但也架不住好几个月的围困。现在,不仅官府的府库支出被严格限制,就连各家的粮食也都被官府控制起来,每家每天只能喝一顿粥,只有上城的士卒能够得到半食:每天五升米。

张耳和陈余是为官府工作的,按理每天能得到一斗谷,两人就是两斗。但自围城以来,薪水就减半发放,两三个月后更减为两人一共才五斗谷,柴也没有着落,只能早上煮一顿粥,分到一天中喝。张耳一天只喝一顿粥,把剩下的都留给陈余。陈余坚辞,张耳不允,道:“汝少壮,事正繁,弟子当服其劳,勿得少食也。”

如此对峙了小半年,楚军开始撤退,秦军跟踪追击,打破了楚军的围困。在城门打开的那天,张耳和陈余都有一种劫后余生之感。官府补发了所欠的官俸,张耳和陈余都小小地发了一笔财。征发城中邑民的粮食,也都计入今年的税赋中,有不尽的,还可以计入明年的税赋中。

在这年剩下的时间里,陈城的守备军就地转化成运输队,往前线运送粮草,源源不断的粮草从其他地方送到陈城,再从这里运往前线。张耳见粮草源源不绝,悄然对陈余道:“秦之力若此,楚恐将不支。”陈余也深深地点了点头。

某一天,城内突然加强了戒严,不少装备精良的强悍士卒进驻城内,接管了内城的防御,县卒只负责外城防御。张耳他们听说,秦王巡游到陈。随即发表教令,新占领的楚国地域划为陈郡,辖十二县,项城、上蔡、平与、寢丘等城都被设为县,并任命了官员。张耳、陈余之所以对这事这么清楚,是因为陈城同时还是陈郡的郡治所在,各县的设立和县级官员的任命,都由这里发出并公告。

陈郡是惟一一个在战事尚未结束时就设立的郡。之所以这么急,张耳推测,是为了然各地承担起守土之责,全力支持前线作战。

秦王只在陈城住了几天就离开了。战事虽然还在继续,但却远离了陈城,陈城虽然经历了战火,但有惊无险。这是张耳和陈余第一次经历围城战,亲身体验了战争的残酷。

前线的战事又持续了几乎一年的时间。秦国的粮草似乎无穷无尽,总能从各个方向运来,并从这里运往前线。陈城作为粮草中转站,也占了很大的便宜,至少粮食的供应十分充足:从军粮中随便漏出一点,就足以让不少人吃上饱饭了。

无论是项燕被杀,还是最后攻占寿春,捷报都很快传到陈城,再从陈城传到其他郡县以及咸阳。那些被遣散的士卒,也有不少取道陈城回乡,张耳和陈余都能比较及时地得知前线的战况。他们都很早就深切地感受到楚国已经支持不住了,楚国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这让他们十分失望。


  (https://www.shudi8.com/shu/697716/35525683.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