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巡狩
王翦完成了伐楚的战事,而同时,王贲也完成了伐燕的战事。秦王于当年五月下令天下大酺,张耳和陈余也每人分成一斤肉,一斗酒,与里中的商人欢饮了数天。
又过了一年,齐国也投降了。秦国竟然削平群雄,在事实上统一了天下。张耳和陈余彻底死心了,只能老老实实地去当他们的监门。
秦王俘虏了齐王,将他安置到共城。伐齐秦军解散,各自归国。秦王当即下了一道教令:“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应该说,秦王的这道教令完全与事实不符,将不同时间、不同因缘的事件东拉西扯到一起,为自己诛灭六国寻找道德依据。而这一教令的最终目的,是不满足于秦王的称号,准备称帝。
按周的传统,天子称王,各诸侯国依照与周王的关系,称公、侯、伯、子,后人有人认为还有男爵,但没有找到实际的例子。
战国时,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但天子还是周王,称王的诸侯都不会去祭天。秦王剿灭了六个王,现在的诸侯只剩下退位为君的卫国,已经臣服于秦国。秦王目前当做的事,就是向天下臣民表明,天命已经归于自己。自己一统天下并不是暴虐的胜利,而是天命的胜利。他要像以前的天子一样,祭祀天下神祗,以证明自己得位是上天护祐的结果。
而第一步,是要确定自己的天子之位。由于王的称号已经不具有天子的含义,秦王要群臣议定一个新的名号,宣布自己为天子。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上书道:“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秦王道:“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从此,秦王改称始皇帝,后世一般称为”秦始皇“。
丞相绾又建议道:“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令群臣计议,大家都同意丞相绾的建议,只有廷尉李斯道:“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道:“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于是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郡下设县。再次下令大酺。
随后,秦始皇连续下达了数个教令:没收天下的兵器,聚之咸阳,全部销毁,仿照编钟底座的形象,铸成十二个铜人,重各千石,置廷宫中。统一了度量衡;车轨同宽六尺,不得采用其他规格。由赵高书写了标准文字,颁发天下,其他字形不再使用。将各地的豪富尽迁入咸阳,据说总数达十二万户。秦国每灭一个诸侯,就在咸阳北阪、渭水南岸仿照他们的宫室形态,重新建造一个宫殿,诸侯的女眷、宝物就陈设在这些宫殿中。六国破灭,渭水南岸已经修建了六组宫殿,无数的美人充斥其间。
从秦王十七年灭韩起,经过十年的战争,秦国彻底平定六国,一统天下。举国欢腾的时候,秦始皇也有自己家中的喜事:他的一位美人给他生了一个儿子。这位美人大约是个胡姬,儿子生在亥日,故取名胡亥。
从扶苏出生后,秦王也在添人进口,不断充实后宫,二十多年来,秦王也“辛勤耕耘”,共生了十四个儿子,十个女儿。长子扶苏与幼子胡亥之间差了二十岁。
一统天下的伟大业绩没有让秦王稍稍轻松。他深知,他是靠着武力征伐统一了天下,但天命如何,诸神是否在他这边,还在未知之列。
传说中,天子为了证明自己为天命所归,必须遍祭天下诸神,通过神设置的一道道考验,才能真正成为天子。秦始皇决定仿照天子巡狩的旧例,一面巡查自己的疆域,一面祭祀当地的神祇。
从第二年起,始皇帝就开始了他的巡游之旅。新年伊始,始皇帝下令赐天下爵一级,征发民工,修筑高等级的驰道。
驰道在原来驿道的基础上拓宽、加厚,据汉人回忆,秦驰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在遇到山地崎岖难行时,还要在夯筑的道路上铺上轨道,是专供皇帝出行用的道路。秦人尚六,规定一步六尺,舆宽也六尺,节符长六寸……如果驰道宽五十步,相当于五十个车道,就算留出轮、軎的距离,二十个车道总没有问题。作为参考,现在双向八车道的宽马路,路宽也只有30米左右,约合二十二步。驰道要宽出一倍有余,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路修那么宽。
他第一个出巡的方向是西方。这既可能是为了告祭宗庙,也是因为这条驰道的基础较好,能够较快地修好。始皇二十七年,秦始皇从咸阳出发,先沿渭水西进,巡查了陇西,直达渭水源头。而后再回头沿泾水北上,巡查北地郡,登上鸡头山,到达回中。从回中往北,就是箫关,习惯上说,箫关以北已经不再是秦国的地界。
在巡游之前,始皇帝下令在咸阳的渭水南岸修建信宫,作为他祭天的场所。回来后,他又将信宫改称极庙。在极庙和郦山之间,又修建了甘泉前殿,作为甘泉宫的一部分;从极庙修了一条甬道(实际上就是一条凌空而起的桥梁),直通渭北的咸阳诸宫。渭北除了有政府办公用的咸阳宫外,还有安置诸侯美人和宝器的仿各国宫殿。
始皇帝还决定向北拓展其疆域,不能将疆域局限在箫关以北。为此他一面在回中修建了宫殿,加强箫关方向的力量;一面筹划修筑横贯整个黄土高原的直道。
这年年末,通往东部的驰道也修筑完成,秦始皇于二十八年春开始东巡,他东巡的第一站是邹城旁边的峄山。
峄山虽然不高,但却是座神山,鲁国的镇国之山就是峄山。而鲁国是周公所封之国。秦始皇登临峄山,与鲁国的儒生共议封禅之礼——对于神明之事,秦始皇也不敢自作主张。只有依礼而祭,才能得到神的护祐。
秦始皇应该是从鲁儒那里学到封禅之礼,他登上泰山,在山顶立下刻石(泰山刻石),封,祠祀。下山时,风雨暴至,秦始皇一行在一棵大树下避雨,这棵大树也因为这“护驾之功”被封为五大夫。随后他又封禅了梁父山。梁父山是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长期被认为是泰山的配山,封泰山一定要禅梁父。
回到峄山后,群臣一起称颂皇帝的功德,他们将这一盛举刻成了一通石碑,由李斯亲自用秦国的标准文字小篆书写。这就是著名的峄山刻石。
不知道是不是鲁国儒生的建议,封禅了泰山后,秦始皇并没有返回,而是继续东行,直到“陆地的尽头”穷成山,以及北面的罘山。这样秦始皇完成了自己的巡狩的目标:一直走到国土的最东头。
随后,秦始皇一行南行到琅琊。数百年前,越王勾践曾经迁都琅琊,于国内筑高台以观东海。秦始皇到了琅琊后,竟然乐而忘归,一连在此逗留了三个月,还向这里迁移了三万户居民,免除他们十二年的赋税,让他们专心开发这片风水宝地。群臣又在琅琊立了刻石,是为著名的琅琊刻石。
在琅琊,当地人徐市告诉秦始皇,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上有仙人居住。徐市请求秦始皇资助自己,前往海外求仙。秦始皇同意了。于是徐市斋戒多日后,带着一群青年男女登上海船,入海求仙人。
(https://www.shudi8.com/shu/697716/35523288.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