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 步子迈大了,会扯着蛋
推荐阅读:希腊带恶人 武道狂歌 我为天地一仙人 恋综:努力下头的我却让人上头 离婚后才发现我被觊觎很久了 首辅 LOL:精忠报国,我满属性抗韩 火影:反派模板的我被奉为救世主 玩家重载 从零开始肝成神明
所以,哪怕知道在如今汉室——在这个时代,在军队内部减弱‘乡党’二字的存在感,算不得多么迫切的事,刘荣最终却也还是这么做了。
原因非常简单:恐后来之将复为周亚夫、后来之军复为细柳营。
——太宗皇帝细柳阅兵,可不是简单的‘皇帝因军令而被勒令下车’的突发事件!
这一事件当中,值得挖掘的深层信息,堪称海量!
首先,太宗皇帝细柳阅兵一事,并非发生在太宗皇帝才刚从代地入继大统、才刚抵达长安,还未竖立威望的皇帝生涯初期;
而是发生在太宗皇帝十四年,匈奴老上单于大军压境,兵峰直指长安的那场大战之中!
太宗皇帝满共才在位二十七年!
甚至就连这二十七年,也有至少三到五年时间,是太宗皇帝病重卧榻,先孝景皇帝太子监国。
考虑到太宗皇帝的实际掌权时间,也就是在二十年出头,便不难得出结论:太宗皇帝十四年,已经是太宗皇帝政治威望,以及民望、声望到达巅峰之后!
换而言之:当时的太宗皇帝,就已经是天下人心目中的‘在世圣人’了。
这样一来,问题就一目了然了。
——汉室天下数以百万户、将近三千万口人,都一致认同的‘在世圣人’,当朝天子,到了你细柳营的大门外,居然要被赶下天子御辇!
哪怕明确得知其‘天子刘恒’的身份之后,看守营门的细柳将士,仍旧坚持让刘恒这个在世圣人、当朝天子,去遵守细柳将军周亚夫所制定的军令!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天下人一致认同的在世圣人: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并未能得到细柳营上下将帅的认同。
意味着‘汉天子’的身份标签,在细柳营将士心中,根本无法排到‘细柳都尉周亚夫’前面。
按照最乐观的情况考虑,当时的细柳营将士,或许也认可太宗皇帝‘在世圣人’的超然身份地位,却把自家将军周亚夫,看得比太宗皇帝都还要重;
若是按最悲观的状况估算,彼时的细柳营,很可能已经‘只知周将军,不闻汉天子’了。
这已经很严重了。
一支军队——一支训练有素,令行禁止,战斗力无比强悍的中央直属野战军,把指挥官看得比天子还大,尤其还是看得比在世圣人:太宗孝文皇帝还大!
这个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
但这还没完。
细柳营把周亚夫,看得比太宗皇帝还大,并不是当年,太宗皇帝细柳阅兵事件当中,唯一需要刘荣思考、归纳的问题。
甚至都不是主要问题。
毕竟再怎么说,太宗皇帝这个‘在世圣人’,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圣君,而是相对意义上的——其实也就是老百姓心中的圣君。
常言道:屁股决定脑袋,立场决定态度。
对于底层民众而言,轻徭薄税、与民休息的太宗孝文皇帝,固然是在世圣人没错;
但对于军中将士而言,委曲求全、屈辱和亲的太宗孝文皇帝,怕是顶多只能算‘庸主’‘守成之君’。
考虑到这一层面,细柳将士对太宗孝文皇帝不够崇拜——对太宗皇帝‘在世圣人’的身份标签不感冒,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武人嘛。
相较于在世圣人汉文帝,显然还是穷兵黩武的汉武大帝,更符合这帮‘大丈夫’的胃口。
这也正是当年,太宗皇帝没有太计较这件事,反而大家赞赏的原因所在。
——一来,是当时国难当头;
相较于天子威仪,彼时的太宗皇帝,显然更注重军队的战斗力,更看重细柳营能不能把匈奴人挡在渭水以北,而非礼节、礼数是否周全。
二来,便是太宗孝文皇帝自己心里也清楚:自己这么些年皇帝做下来,对老百姓是问心无愧了,但对军中将帅,却是十分里有十二分的对不住。
举国忍受屈辱多年,尤其军中将帅更甚,人家心里有点牢骚,也实属人之常情。
但在刘荣看来,事情却并没有这么简单。
太宗皇帝细柳阅兵一事,所透露出的问题,绝不仅仅是细柳营因为没仗打,而对太宗皇帝有些牢骚这么简单。
首先,细柳营‘任何人不得乘车入营’的规定,本质上是军令。
而在当今汉室,除了通用的军事条令之外,每支部队特有的军令,基本都是将帅所制定。
如博望侯程不识的部队,往往都会有‘不允许随意出入军营,不允许提纲换岗’等严苛的战时,以及非战时驻训条例;
又比如,飞将军李广的军队,往往会有‘必要时可以喝酒缓解紧张情绪’‘合理范围内可以私下协调岗哨’等极富人情味,却极度缺乏战术素养的条令。
细柳营‘任何人不得乘车入营’的特殊条令,显然也是出自周亚夫的手笔。
简而言之:这是周亚夫的规矩;
说好听点是‘细柳营军令’,说难听点,就是周亚夫的个人讲究。
任何人不得乘车出入军营,这个规定本质上并没有错。
刘荣也相信,周亚夫制定这么一条规定,并不是为了针对前来阅兵的太宗孝文皇帝。
——因为刘荣知道,周亚夫制定的这条规定,还有后半句:屯长及以上将官,非必要不得在军营内策马。
说白了,周亚夫定下这么一条规矩,其本意,是在细柳营内部推动‘将帅一视同仁’,避免士兵们徒步拉练时,将帅们慢悠悠策马经过,甚至直接乘车旁观的情况发生。
这个规定本身是没错的,甚至是积极的。
但在太宗孝文皇帝细柳阅兵,并闹出‘天子大不过细柳军法’的笑话之后,这条规定就变了味儿。
刘荣大致能猜到,周亚夫为了在细柳营内部,深入贯彻这一条铁律,大概也许可能,说了一句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哪怕天子到了细柳营,也照样得下马下车之类。
但话能这么说,可真要是这么办,那事情可就大发了。
天子是什么?
皇帝!
在这个时代,皇帝受命于天,代天牧民!
皇帝身份的至高无上,不单源自‘国法’这一受天下人认同的共识,更来自于虚无缥缈的苍天、神明!
如此说来,太宗皇帝细柳阅兵一事,就不再是简单的偶然事件、突发事件了。
——天子,皇帝,受命于天,代天牧民,乃天下人共尊,乃苍天神明所立!
细柳将军周亚夫,则是自有汉以来绝无仅有,三皇五帝以来再无二人,甚至哪怕放在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都能排得上好的汉太宗孝文皇帝所任命。
一个天下人认可、苍天神明赋予权力的皇帝,被自己任命的将军周亚夫,所搞出来的一条非惯用军事条令,给堵在了某一支野战军驻地之外?
这要是还算不上罡天反倒,那这人世间,怕是再也没有奇怪的事了。
这就好比一个公司的老总,被手底下的财务经理,给堵在了财务室外;
理由是:财务保密条例。
这不纯纯扯淡嘛这不……
甚至进一步往下挖,挖出来的信息,更是动地惊天。
——在封建时代,皇帝虽然无法与苍天神明齐平,但至少是一个范畴、一个层面的地位;
而周亚夫——无论是彼时,还只是中尉兼细柳都尉的周亚夫,还是后来官拜太尉,乃至丞相的周亚夫,都终究只是人臣。
稍不严谨些、稍夸张点说:太宗皇帝和周亚夫,前者是神,后者是人。
结果可倒好;
‘人’定下的规矩,居然还管上神了!
而且这个人,还就是这个‘神’的仆人!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在细柳营内部,太宗皇帝这个天子、这个封建帝王,这个人世间唯一接近‘神明’的存在,还不如周亚夫这个‘人’!
周亚夫这个‘人’定下的规矩,就连太宗皇帝这个‘准神’都要遵守!
换而言之:在细柳营的认知当中,能用一条规矩,就把‘准神’太宗皇帝管住的周亚夫,只怕已经是如假包换的神了。
刘荣不排斥、不反对底层将官,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将帅抱以个人崇拜。
刘荣甚至提倡、鼓励高级将帅,尽可能让手底下的将帅崇拜自己,从而更畅通无阻的进行作战指挥。
但凡事都有个度。
刘荣可以接受士兵崇拜程不识,将程不识称之为‘不败将军’;
也能接受士兵们崇拜郦寄,将郦寄认定为‘宝刀不老的开国元勋’。
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士兵们再怎么崇拜将军,都得局限在‘人’的范畴之内。
你作为士兵,可以因为崇拜,而把你的将军当做很牛逼很牛逼的人;
但绝对绝对不能把将军当神。
哪怕是再垃圾、再不入流的草头神,都绝对不行。
后世有这么一句笑谈:建国后不允许成精。
这句话放到当今汉室,便是活着的人不允许成神。
或许这么说,会显得刘荣有些过于敏感。
——不就是细柳营的将士,把主帅周亚夫的规矩看得比天还大吗?
至于吗?
刘荣只想说:至于。
很特么至于!
因为这,已经不是老周家的‘将军’,第一次干这种疑似神化自己的事儿了。
回想一下:诸吕之乱平定之后,长安坊间流传最甚的流言是什么?
既不是齐王刘襄,与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三人‘谁会做皇帝’的猜测,也不是诸吕之乱平定后,汉室未来的发展走向。
而是那句无比突兀,好似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太祖高皇帝曾言,安刘者必勃也。
什么意思?
——早在诸吕之乱爆发几十年前,太祖高皇帝就曾预言:老刘家的江山,只有周勃才能安定!
不然你以为,周勃最终,是如何感悟到狱卒之贵的?
真当太宗皇帝被捧臭脚吹一句‘在世圣人’,就是什么善男信女了?!
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实权皇帝,帝王心术拉满到天花板级别的人物!
就周勃那点小心思,能逃过这位的火眼金睛?
好,再回过头,来看周勃的儿子周亚夫,闹出来的‘太宗皇帝细柳阅兵’一事。
如果还看不出什么,那再往后看——再把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也加上,三件事放在一起看。
当爹的周勃,平定了差点颠覆汉家的诸吕之乱,然后档案里就冒出来一句‘太祖皇帝曾说过,安刘者必勃也’的标签;
十几年后,周勃的儿子周亚夫治军细柳,军规那是比太宗孝文皇帝还大,将士们尊周亚夫如神明,却把‘在世圣人’太宗孝文皇帝,当做应该被周亚夫的规矩束缚、控制的‘服从者’。
又十几年后,周亚夫力挽狂澜,在汉家危急存亡之际,平定了差点让汉家江山变色的吴楚七国之乱。
那么,请问这时的周亚夫,是个怎样的历史地位?
刘荣只回想起当年,长安街头再度出现的那句传言。
安刘者,必勃也。
只是当时,吴楚七国之乱才刚得以平定,平乱的也并非周勃,而是周勃的儿子周亚夫。
于是,那句颇具神话色彩的‘安刘者,必勃也’,就此被民间演绎为:安刘者,必周也。
安刘者,必周也。
个中意味,当真是耐人寻味……
也就是从那时起,刘荣才下定决心,在未必有必要——至少不迫切需要的情况下,加速推动汉室军队的‘国有化’。
哪怕目前的历史时间节点、华夏文化的发展程度,还没到非这么做不可的程度,刘荣也依旧决定这么做。
当然,决心下的很坚定,真到了具体操作的时候,刘荣却还是无比小心。
——主帅轮岗制,仅仅只针对都尉一级军事编制的最高指挥官,即‘都尉’本人。
往下一级的校尉,便不在此列了。
换而言之:自校尉以下,刘荣依旧默认,甚至允许军事编制,以地域为参照,以‘乡党’为纽带维序。
未来,刘荣或许会进一步改变这个现状,一点一点将这种‘乡党军’,逐步朝着子弟兵的方向推动。
但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步子迈大了,会扯着蛋。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671250/28375277.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