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85章 别闹

第585章 别闹


~

    也正是在汉家——尤其是刘荣这般‘如临大敌’式的防备下,高阙之战的过程中,河套才没有生出乱子。

    而在高阙之战过后,河套地区的稳定,才能算做是真正落了地。

    ——河套,已经不再是随时可能面临匈奴兵峰,随时成为战场的前线了。

    曾经由匈奴人掌控,作为幕南地区南方门户的高阙,如今成了汉家进可攻略幕南,退可保河套不失的北方门户。

    有了高阙作为隔断,河套地区的反骨仔们再怎么抱有侥幸心理,也不得不冷静下来,好好考虑清楚了。

    还是那句话;

    高阙,几乎是无法凭借人力,从外部强攻下来的。

    汉家得以打赢高阙之战,可以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其中还不乏相当程度的运气因素。

    能从匈奴人手中,几乎不付出太大代价便夺取高阙,既是汉家的军事壮举,也同样堪称一场奇迹!

    而奇迹,之所以被称之为‘奇迹’,就是因为它原本不可能发生,最终却令人匪夷所思的发生了、成为了既定的现实。

    但这样的奇迹,很难再发生第二次。

    如果说,汉家能夺取高阙,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运气爆棚外加国运庇佑,才促成这一奇迹的话;

    那短时间内,在汉家不迅速堕落、腐朽的前提下,匈奴人想要重新夺回高阙,就不是梦想,而是幻想了。

    如此一来,对于河套地区的游牧部族而言,情况就一目了然了。

    ——高阙,不可能再被单于庭夺回去了。

    至少三五十年内,不需要把‘单于庭夺回高阙’这一事件,当做有概率发生的事来考虑。

    既然高阙为汉人所掌控,且基本不可能再度易手,那汉人对河套地区的掌控,就已经是事实上固若金汤了。

    因为河套南部、东部,都是汉人的地界;

    北部,原本是匈奴幕南地区的南门户高阙,如今成了汉属河套地区的北门户;

    等于说是河套的东、南、北三侧,都被汉人给包了个严严实实。

    唯独剩下个西部的河西——别说是对河套地区产生威胁,动摇汉人对河套的通知了,如今已然是自身难保,只能祈祷汉人别急着从河套西出,根本不敢再在河套地区动心思。

    简而言之:本就从东、南两侧钳制河套,并通过武力占据河套的汉人,又在高阙之战后,锁住了河套北部。

    未来两三年——最多不超过五年内,河西也将和河套一样,成为汉人口中的又一块‘新服之地’。

    在这个进程中,匈奴单于庭唯一能做出,且已经付诸行动的举措,便是把从北侧把高阙堵死,竭尽所能的把汉人挡在高阙,不允许汉人踏足幕南地区。

    与此同时,将战略重心西移,试图通过拉长战线、拉长汉人的后勤补给线,来耗汉人的国力。

    用后世人更容易理解的一句话来说,便是用空间换时间。

    只是哪怕这一举措,对于匈奴单于庭而言,也依旧不是多么高明、睿智的方法,而是最后一条不是办法的办法。

    ——一时间换空间,前提是你能撑很久,对方撑不下去;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越来越强,对方会越来越弱。

    而现如今,汉匈双方之间,谁才是更不怕拖,更不急于决战的那一方?

    乍一看,好像是后勤补给成本更高、压力更大,且越往外打,就越吃力地汉家。

    但事实上,无论是从国力的发展、积累,还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文明进程等方方面面来看,无疑都是汉家,才是更不怕打持久战的那一方。

    ——游牧之民打持久战,能打出个什么名堂?

    有汉以来五十年,匈奴人在这个位面,做严格意义上的蓝星霸主,做了足足五十多年!

    结果可倒好——称霸蓝星五十年,匈奴人愣是连数数字都没学会!

    就连统计牛羊牧畜、计算畜牧群个体数量增长或降低这种最基本、最基础的人类文明技能,匈奴人都没能学会;

    还是到了吕太后年间,汉家在和匈奴人和亲的过程中,不小心送了一个读过书的太监:中行说陪嫁去了草原,这才让匈奴人捡了便宜,学会了数牛羊,算盈亏。

    就这么一个处于‘准人’阶段的游牧文明,再给他个三五十年,他又能怎样?

    怕是要不了三五十年,就要被草原的‘八十年游牧政权周期律’给淘汰……

    事实上,在‘开国之君’冒顿单于打下江山,并确立匈奴人草原霸主的地位之后,在第二代帝王:老上稽粥单于在位期间,匈奴人便迎来了自己的巅峰期,以及唯一一次文明进阶机会。

    不同于其他严重偏科,满脑子打打杀杀,以丛林法则杀出来的游牧君主——老上稽粥单于,清楚地认识到了华夏农耕文明的优越性,以及草原游牧文明的缺陷。

    与此同时,老上单于无比清楚的认识到:农耕文明的厉害之处,便在于综合国力的积累速度与难度。

    ——为了摆脱贫困和羸弱,华夏农耕文明甚至不需要主动去做什么!

    只需要‘什么都不做’,或者说是少折腾,就让老百姓踏踏实实,年复一年的种地,华夏农耕文明就能迅速摆脱虚弱期,并水到渠成的强大起来。

    反观草原游牧之民,生活在物资贫瘠的草原,和天争,和地争,和人争;

    争来争去,物资总量就摆在那里,人口上限也同样摆在那里,根本就没有太高的发展上限。

    只可惜,老上单于虽然认识到了问题所在,却并没能在有生之年,找到真正的破局之法。

    ——放弃游牧文明的根,转投农耕文明的怀抱,既不符合现实,也不符合老上单于在内的一众游牧贵族,以及草原旧秩序的利益;

    对匈奴单于庭掌控下的草原秩序,进行系统性的改造,则绝非一日之功,甚至都不是连续一两位匈奴单于所能完成。

    最终,万般无奈之下,老上单于只能选择自认为最有效,同时也是唯一有机会的解决方式。

    ——覆灭汉家!

    ——颠覆华夏!

    ——把这个已知世界最先进的农耕文明覆灭,那原本第二优越的游牧文明,自然就成了最好的。

    只可惜,老上单于费尽心机,突然发难,一度险些将自己的主力部队送入关中,甚至送到汉都长安城下,最终却功败垂成。

    没能覆灭汉家,又无法改造落后的游牧文明体系,老上单于最终不说是含恨而终,也起码是满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至于老上单于之后,现军臣单于继承大位,算是搭着冒顿、老上两代单于所知道的大势和惯性,将匈奴帝国进一步推向了巅峰。

    但正所谓,盛极必衰。

    说匈奴人盛极必衰、物极必反也好,又或是游牧文明的制度缺陷巨大、体系太过落后也罢;

    亦或是被农耕文明降维打击,被刘荣这个穿越者开挂欺负……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如今的匈奴人,早已经过了自己的巅峰,正走在不断衰败的下山路上。

    反观汉家,经过自有汉以来,五十年始终如一的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凭借华夏历史,乃至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文明盛世:文景之治,将汉室综合国力迅速推高。

    而且刘荣很确定:经过文景之治后的汉室,仅仅只是有了和匈奴人对抗的能力,却还远远没有达到国力的极限、巅峰。

    哪怕没有刘荣这个穿越者捣乱,未来数十上百年,汉家也依旧会在昭宣之治后,于宣帝在位年间,达到真正的巅峰;

    而后,才会在那位‘乱我家者,比太子也’的汉平帝手中,逐步走向衰败。

    这也就是说,匈奴人在走下坡路,随着时间的推移,匈奴人会越来越弱、越来越不扛打。

    反观汉室,正走在强势复兴的道路上,每过一天,汉家的力量就会强上一点。

    尤其是在夺取河套之后,汉家更是完全不急于通过‘赌国运’形式的决战,来解决匈奴人的问题了。

    ——时间站在汉室这边。

    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套能养出越来越多的战马,汉家也能训练出越来越多的骑兵,来和匈奴人的骑兵集群抗衡。

    每过一年秋收,少府内帑就能拥有更多的存钱、存粮,以及所有需要的军事物资,供前线将士吃穿用度。

    最重要的是:刘荣的存在,让汉家未来的每一天,都走在迅速强盛的道路之上。

    每过一天,汉家的综合国力就会更强一点,制度体系就会更完善一点,未来发展前景就会更好一点,发展上限就会更高一点。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不是真实的国仇家恨、屈辱感,以及强烈的万民所望,驱使刘荣一有机会,就以最快速度找匈奴人报仇的话,刘荣其实偏向于拖。

    如果这并非现实,而是一把游戏,刘荣最希望的解决匈奴人的方式,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拖。

    拖到最后,匈奴人都快把自己玩儿死了,汉家也苟发育苟的无可匹敌了,再一路平推解决亚洲,才是刘荣理想中的状况。

    虽然现实中无法这么操作,但刘荣有意无意间,却也还是偏向于再拖一拖、再等一等的。

    一来,是如今这个时间节点,连历史上的汉武大帝在位年间都还没到。

    ——放在原本的历史上,刘荣所身处的这个时间节点,文景之治都才刚显露盛世之况。

    穿越者能做的事有很多,却也有很多的事做不到。

    比如一壶水,就是需要五分钟才能煮沸,哪怕你是穿越者,你也得老老实实等五分钟;

    比如一个人,就是要十几二十年才能长成,就算你是穿越者,也无法让一个五岁的娃儿,成为你最信重的禁军统领。

    一样的道理——作为穿越者,你可以制定先进的制度,可以用更具性价比的方式解决问题,甚至可以加快发展进程;

    但这里的‘加快发展进程’,却并非是指把原本需要四十多年的文景之治,给缩短到三五年。

    刘荣的存在,让汉室的发展速度加快了些,固然没错。

    但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在刘荣这个位面,却少了大半个‘景’,也同样是毋庸置疑的现实。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刘荣所身处的这个时间节点,汉家并没有比原历史线上的同一时间节点强大太多;

    更是远没有原历史线上的汉武大帝年间强大。

    再有,便是绝代双骄卫青、霍去病,还是让刘荣有些半憧憬、半心虚。

    ——虽说时势造英雄,但英雄,往往也造时势。

    作为皇帝,刘荣当然明白:只要自己想,就完全可以在这个位面,找到另外的绝代双骄。

    哪怕没有历史上的卫、霍给力,也起码能凑合着用。

    但另外一方面,刘荣心里又隐隐有些犯嘀咕,生怕没有卫霍,换了旁人,蝴蝶的翅膀就要改变历史走向,让华夏民族的崛起遭受意料之外的打击。

    虽然这个可能性极小,但刘荣还是不敢赌。

    万一呢?

    万一匈奴人,就非得卫青、霍去病才能收拾、料理干净呢?

    万一除了他俩,其他人上就都要送人头呢?

    别说不可能!

    历史上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在判汉投胡之前,也从未有人看出其明显逊色于卫、霍!

    汉武大帝给予贰师将军的支持力度,甚至比给予卫青、霍去病的还要更大!

    刘荣只能通过穿越者的视角,以一种马后炮的方式,来确定历史名人‘行不行’。

    而在某一范畴内,相较于自己培养、挖掘不存在于历史上的人,刘荣还是更倾向于被历史检验过、证明过的历史名人。

    ——程不识再香,能香的过霍去病?

    甚至就连程不识,都是刘荣根据历史记忆,一手扶持起来的;

    换做其他籍籍无名,都没能在青史上留下痕迹的无名氏?

    别~闹了~

    只能说:刘荣原本是不迷信的。

    但在经历过一次无法用科学解释的穿越之后,有些东西,刘荣还真不敢再像从前那般,坚定不移的将其视为‘愚昧’了……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671250/28375274.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