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887章 军械和人才

第887章 军械和人才


攻打蛮夷,不单单需要粮食,更需要武器军械。

    对此,朱由检吩咐袁可立道:

    “今后将是火器时代,大明的武器要全部更新换代。”

    “以往储存的兵器,全部都取出来,发给移民去打蛮夷。”

    袁可立有些为难道:

    “以往账目混乱,各地军械不齐是常有的事情。”

    “现在辽东在打仗,不是查旧账的时候。”

    劝皇帝不要太追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朱由检对那些旧兵器也称不上多重视,毕竟它们在火器时代的作用非常有限。

    但是火器军队需要的补给太多了,现在也不可能给每个军民户配火器。

    境外的卫所必须储存一些冷兵器,以便在遇到战事时发给民兵预备役。

    斟酌考虑之后,朱由检决定宽严相济,下令道:

    “从崇祯元年开始查,之前账目对不上的,允许立功或纳银赎罪。”

    “崇祯元年之后出现问题的,该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

    “都察院不是有点闲吗?让他们派人充实监军总署去查,先把北直隶的库存武器清查出来,运到……”

    本来想说运到沧州,朱由检却担心灾民抢了武器造反,转口道:

    “运到天津港口,随其他装备一起补充给前线。”

    “你让后勤部定个管理制度,完善军械储备。”

    “今后巡抚巡按、后勤部、监军总署,还有锦衣卫,都有查看库存的权力。”

    用多个衙门监察,增加倒卖仓库物资的成本。

    袁可立则从严查崇祯元年之后的问题,想到了之前严查崇祯元年以后还不收手的贪腐官员。

    这个措施确实让官场的风气有所好转,没有再继续恶化下去。

    尤其是崇祯元年之后的官员,和以前的官员相比,明显有着改变。

    想到之前调集物资时各地的推委,袁可立决定好好查一下,拿一些官员杀鸡儆猴,严肃战时状态。

——

    君臣二人谈了一会儿军械,朱由检又提到了一件事:

    “海外塞外开拓,需要官员治理。”

    “这一科参加会试的举子近万,朝廷却只招收了八百进士、八百副榜。”

    “对那些举人来说,实在有些可怜。”

    “朕打算给他们一个机会,凡是愿意去海外塞外卫所担任文职军官的,都赐予从九品少尉身份,按武官五年一迁。”

    “如此可显朕拳拳之心,与臣民共同分享开拓收益。”

    这个办法道出,袁可立举手欢迎,因为他这时已经感受到文职军官的短缺。

    成为战时内阁的枢密院,对人才的渴求是强烈的,他向皇帝请求道:

    “枢密院缺少人手,能否从这些人中,招收一些人补充枢密院?”

    朱由检点头应允道:

    “如果有举人功名的同时,还通过礼法数算考试,枢密院可把人留下来。”

    “但是没有这两种考试凭证,那就只有立下年功,才能调到枢密院。”

    “枢密院人员宁缺毋滥,宁可招收通过数算考试的大学生实习,也不能随意把人招进来。”

    袁可立对此不大满意,但是在和皇帝交流后,也知道了皇帝的担心——

    枢密院现在的扩大是临时的,战时状态结束后,很多官吏会被外放到地方去。

    如果有人徇私把亲戚门人招进来,那么战时状态的枢密院,就会成为某些人的镀金机会。

    他们单单谋个履历还好说,就怕有些人抢功,影响前线战事。

    所以皇帝要求宁缺毋滥,宁愿用实习生暂代。

    不过对实习生也要给政策,袁可立道:

    “实习生若是立功,能不能够转正?”

    “臣以为应当给他们机会,鼓励他们做事。”

    朱由检点头认可道:

    “实习生立下年功,可以按政策升任从九品官员。”

    “但是这些人和举人任官一样,都当作非进士看待。”

    用相对较低的地位,遏制一些人把枢密院职位当门路。

    袁可立思索之后,又问皇帝道:

    “不是进士,也要明确出身。”

    “是给他们算举人出身,还是秀才出身?”

    朱由检并不是开放举人、秀才任官,他招收这些人的目的除了补充境外官员外,就是想把学习旧经学的人淘汰。

    所以他不愿把这个当常态,思索之后说道:

    “这次举人任官,就赐特用出身。”

    “优秀的大学生同样,给他们一些名额。”

    “赐特用出身从从九品官员做起,以后立下殊勋,可以特赐元士,享有进士待遇。”

    说着,他又想起了参加武举和武道大会的武人,下令道:

    “武科举人,还有武道大会马战前百、其余单项前十的,同样给他们做官的机会。”

    “应募后至少授予从九品少尉,经过军校培训后,从小队长做起。”

    把这些人才一网打尽,全部投入到辽东去打蛮夷。

——

    在这个政策公布后,京城还没离开的举人和武人,都是欢呼雀跃。

    他们觉得当今皇帝当真是明君,竟然给他们这么多做官的机会。

    来自南京的潘举人,就是其中之一。

    他原本只是个算账的秀才,因为南京举办明算科乡试,才让他以副榜身份,递补成了举人。

    来到京城参加明算科会试后,他不出所料地没有考中,甚至连之后的恩科,都没能够考上。

    不过有着举人身份的他,在京城谋个算账的工作不难。他打算考取会计师、税务师、审计师资格证后,再回家乡谋生。

    眼看朝廷要招收举人做官,潘举人顿时找到了机会:

    凭他在算术上的造诣,通过数算考试简直毫无问题。

    所以,潘举人和很多举人一样,报名参加了六月举行的礼法数算考试,打算在枢密院谋个职位。

    还有一些人,牙一咬去了辽南,打算冒风险博个前程来。

    文人尚且如此,京城的武人就更热切了。

    有当官资格的投入军中做官,没有做官资格的,则选择依附田见秀等人,希望靠他们谋个机会。

    田见秀带着招募的五千军户回到辽南后,发现有很多认识的武人投靠。顿时高兴得哈哈大笑,任命这些人以军士身份,署理队长、什长之位。

    他麾下的游击营,迅速得到完善。很多人都在关注他,是否能率领这些灾民,完成“打蛮夷,分田地”。(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668532/28374961.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