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888章 田地和民族主义的威力

第888章 田地和民族主义的威力


“姓名?”

    “俺姓郝,是来帮田兄弟摇大旗的,他们都叫俺郝摇旗。”

    “没问你这个,别说那些有的没的。籍贯?”

    “延安人,俺和田将军是兄弟!”

    “十个有八个像你这么说,有凭据吗?”

    “啥凭据?田兄弟还能不认俺?”

    “没凭据就是流民。你来复州卫是当军户还是民户?现有五个千户所可选。”

    “俺听田兄弟的,他让俺去哪俺去哪。”

    “服从分配。下一个!”

    拿个木牌写上郝摇旗的名字,让他去等分配。

    郝摇旗懵懵懂懂,跟着前面的人在营地里站定,等待军官挑选。

    不一会儿,他就看到田见秀带着一众军官,威风凛凛地走了过来。

    喜得他急忙大喊道:

    “田兄弟,俺来投奔你了!”

    “还有几十号兄弟!”

    带队军官气得大声呵斥,田见秀则听出了他的声音,声音爽朗地笑道

    “郝兄弟,我可等了你很久了!”

    “怎么,你的伤养好了,身体没问题了?”

    让带队军官退下,重重地在郝摇旗胸膛锤了一下。

    郝摇旗捂着胸口,咧着嘴巴大笑道:

    “好了!都好了!”

    “要不是碰到姓马的受了伤,俺少不得也能有个名次。”

    “现在没有办法,投奔田兄弟来啦!”

    田见秀哈哈大笑,连连表示欢迎。

    他和郝摇旗都是延安府人,参加武道大会时认识的。

    只是和他不同,郝摇旗虽然实力不差,却不幸遇到了马科——

    本届马战第一,据说在军中也仅次于曹变蛟。

    不知马科利害的郝摇旗,纠缠之下被打伤,连马战百强都没进去。

    田见秀知道他的本事,也很同情他的遭遇,当即就向郝摇旗道:

    “郝兄弟的本事我是知道的。”

    “别的不敢保证,骑兵小队长的位子现在就给你。”

    “你带的几十号人,都归入你的小队。”

    郝摇旗哈哈大笑:

    “哪感情好!”

    “今后就跟着田兄弟吃饭啦!”

    又像戏文里那样说道:

    “卑职拜见田将军!”

    田见秀拍了拍他的肩膀,又亲自带他入籍。

    看到他的档案上写的是流民,皱眉道:

    “郝兄弟,你参加武道大会不是带了户籍证明吗?”

    “这上面怎么写的是流民?”

    郝摇旗挠挠头道:

    “俺说俺认识你,他问俺要凭据。”

    “俺说啥是凭据?他说没凭据就是流民。”

    “兄弟,你知道俺是编入军民卫的民户,其实不是流民。”

    颠三倒四地说了一通,田见秀总算听明白了。皱着眉头向文书道:

    “你是新来的吧?”

    “做事不认真啊!”

    “他没说清楚你就略过,把好好的良民当成了流民。”

    “你这样给延安府那边的人添麻烦,将来他们索要人怎么办?”

    狠狠地训斥了文书一通,认为他做事不仔细。

    现在大明对文件档案的重视,远远胜于以前。但凡一项档案对不上,将来都可能带来大麻烦。

    文书听得脸色通红,只能向田见秀保证不会再犯。

    见他知道好歹,田见秀又温言宽慰了几句,没有正式处分——

    毕竟这边的文人还是太少了,能有个会写字的已是难得。他若把人气跑了,可找不到人代替。

    不过,这件事没困扰他多久。很快,对于“打蛮夷”极为关注的朝廷,便派了一批人过来。

    翰林院庶吉士艾南英亲自带队,还有一批师范学堂的学生。

    这可解了燃眉之急,复州卫的各项筹备,很快进入正轨。

——

    艾南英是来落实华夷之辨的,他在帮助田见秀分配好各个千户所的人员后,便说道:

    “你的打蛮夷策略,朝廷极为关注。”

    “但是具体怎么打,又怎么分配田地,得总结出办法来。”

    “现在本官就兼任你的游击营护军,听你的指挥打蛮夷。”

    田见秀连称不敢,对这位翰林老爷很是敬重。

    就算对方的级别和他一样是正七品,他也把艾南英当上官。

    两人推来推去,最终艾南英道:

    “皇上说过护军决定打不打,武将决定怎么打。”

    “现在本官决定,辽南镇游击营出动,抓捕残余蛮夷。”

    田见秀大喊一声“得令”,召集众将说道:

    “抓捕山林中的蛮夷,就像狩猎一般。”

    “朝廷记载的建虏狩猎办法说:

    建虏编五牛录为一队,行则一路,止则一处,依次而下,战则攻一处。

    披甲执矛的在前,持弓箭的在后,精兵骑马立于他处观之,见有不胜相机助战。”

    “咱们这个游击营,同样这样安排:

    全营分为五个大队,披甲执矛的在前,拿着火铳的在后,骑兵相机救援。”

    “都听明白了吗?能不能够做到?”

    众人大声说“能”,不觉得有什么难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努尔哈赤用这种办法连野人都能练出来,更别说极为听话的大明士兵了。

    在田见秀的指挥下,他麾下最先挑选出的两千五百人,很快就变得有模有样。在军官的带领下,去山林中驱赶野兽和蛮夷。

    遇到有野兽杀出,火铳手率先发威。随后刀盾手上前,把它们剥皮拆骨。

    偶尔看到人影,士兵高兴地一拥而上,不管什么身份都抓起来。

    能活捉自然最好,不能活捉也用火铳打死,然后割下首级,拿着换取功劳。

    在田见秀当场赏赐了几个士兵军功,还有对应的土地后,士兵们更是高兴地嗷嗷叫,想抓捕更多蛮夷。

    如此激进之下,就出现了问题。一些躲在山林中的辽民也被他们抓捕,当做蛮夷记功。

    还是艾南英清点俘虏时,发现有几个人会汉话,这才觉得不对劲:

    “你们是汉人,怎么和蛮夷一样躲在山林里?”

    一个蓬头垢面、如同野人一般的汉人,听到大明官员问话,急忙大喊着“青天大老爷”,诉说自己的冤屈。

    原来,他们是在代善屠复州时,躲去山林里的。对外面的事情一概不知道,直到被大明军队驱赶出来。

    艾南英听着他们的哭诉,顿时心有戚戚。

    平时在报纸上看辽民在建虏治下有多惨,如今来到辽南,才知道实际情况更惨烈。

    辽南这边,基本被建虏杀尽了。

    复州之屠是天启三年的事情,当时刘兴祚准备反正,却被汉奸告发,努尔哈赤派代善屠杀复州男丁。

    这件事《辽东血》话剧上有演出,艾南英在京城是看过的。

    他此时深有感触地说道:

    “大明的军队来了,你们就有救了。”

    “从今天起,你们就重新是大明子民!”

    命人给他沐浴换衣服,重新束起头发。

    然后又找到田见秀,说明这些人并非蛮夷,而是辽东的汉民。

    田见秀这下为难了,因为他已经把军功发了下去,他问道:

    “现在军功怎么算?”

    “抓获汉民会不会被人抨击抓良冒功?”

    艾南英也有些为难,因为确实有这个风险。

    而且不加分辨就放人,投靠建虏的汉奸,都有可能混进来。

    最终在琢磨之后,他利用皇帝授予的权力,临时制定制度道:

    “辽东早已沦陷,不存在安稳生活的平民。”

    “在这边抓获的汉民,不是已经投靠建虏,就是藏在山林中的。”

    “后面的人是解救,可以像抓获蛮夷一样记功。”

    “需要分辨的是前者。”

    说着这个结论,艾南英道:

    “鞑子强行剃发易服,凡是剃发的俘虏,无论是胡是汉,都编入俘虏营中。”

    “然后把会说汉话、也没有人指出劣迹的,挑选出来编成军户,用他们去管理俘虏的蛮夷。”

    “有劣迹的则要惩处,和蛮夷一样罚苦役。”

    “被解救的汉民可以选择当民户,军功记为普通俘虏的一点五倍。”

    以此鼓励士兵多解救汉民,把躲藏在山林中的汉民救出来。

    田见秀认可了这个政策,很快下令执行。

    这下士兵在抓捕俘虏时,开始分辨是否剃发易服了。

    编着小辫子的那是可以随意打,杀死了同样有功绩。

    没有剃发的那就不能乱打了,一旦被认定打死的是汉民,没有功绩不说,还会被护军追究。

    辽南中间山林茂密,平时看着寂静,躲在里面的人着实不少。

    田见秀不过半月功夫,就从里面解救了四千汉民。

    倒是抓获的蛮夷并不多,他们大多被建虏编入八旗了。

    若非出台了解救汉民立功的政策,只怕他这半个月要白忙活。

——

    “解救汉人同胞也是功绩,我代表朝廷谢谢你们!”

    “皇上说了,每一个大明公民,都受朝廷保护。”

    “朝廷会把残杀汉民的建虏,完全消灭干净!”

    军营里的教育课上,艾南英大声说道。

    他要向士兵宣传建虏的残暴,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华夷之辨。

    这些士兵大多是陕西灾民出身,平时在地里刨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华是夷。

    但是在见到辽东汉民的惨状后,怀着朴素是非观的他们,顿时知道了什么是残暴不仁——

    相比欺压他们的朝廷官吏来说,那些动不动就屠杀的建虏,是真正的残暴凶狠。

    他们心中,一下子被激起了正义感:

    这不但是针对辽东汉民的,还是为了他们自己。

    毕竟在加入复州卫后,以后他们就要在这里生活了。

    如果不把蛮夷彻底消灭,说不定他们自己或后代子孙,就会有同样的遭遇。

    在这样的观念下,他们打蛮夷的积极性爆棚,不止是为了立功,还是为了以后安稳。

    那些被解救出来的汉民,同样满怀仇恨。艾南英只是稍加教育,这些人就明白了什么是华夷之辨——

    辽东那些建虏,是他们受苦受难的原因。

    在休养半个月后,被编入复州卫的他们,只要身体合格就会选择参军。

    田见秀的游击营迅速膨胀,从两千五上升到五千,又上升为八千、一万……

    连杨御蕃都被惊动了,因为这样一个营,人数已相当于一个旅。

    他担心这个营是乌合之众浪费粮饷,没想到去田见秀营中看了之后,却发现每个人都目光坚定、对建虏满怀仇恨:

    “这样一支军队,是强军的底子啊!”

    “陕西人不愧是赳赳老秦!”

    这是军中近来流传的一首歌,或者说是口号。全曲只有四句: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颇受陕西人欢迎,在军中广为传唱。

    此时,杨御蕃看着田见秀麾下的士兵,忍不住想起了这句话:

    他相信,这些人是能战到最后一滴血的,每个人都有视死如归的决心。

    不明白为何发生这么大的改变,杨御蕃留在军中仔细询问。

    但是田见秀也说不上来,因为他根本没做什么,只是尽职尽责而已。

    直到杨御蕃发现艾南英带着一帮学生,在军中宣扬华夷之辨。

    在那些学生表演话剧戏《辽东血》时,更是激得士卒眼睛都红起来。

    甚至有激动的士兵,红着眼睛要去杀“李永芳”那个大汉奸。

    最终自然是没杀成的,毕竟舞台上都是演员。

    艾南英适时以护军身份出现,带着学生宣扬华夷之辨。

    把五胡乱华、安史之乱、蒙元入侵的事情一说,士兵们顿时明白了什么是“非我族类”,自己为什么要打蛮夷。

    那些被解救出来的汉民,在这种氛围下也忘记了对建虏的恐惧,喊着要去杀敌。

    杨御蕃看到这顿时明白了:

    这支军队如此坚定不仅是因为分地,还因为明白了什么是华夷之辨。

    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土地,为了不受蛮夷侵犯,所以选择主动消灭蛮夷。

    这样一支军队,是有主动性的,不是当兵吃粮的军队可比。

    一时间,杨御蕃都有些羡慕田见秀,竟然在短短时间练出这支军队。

    现在这支军队看似弱小,却已经初步有了军魂。

    只要在战场上打几仗不溃败,就是一支强军。

    甚至还能够不断扩充,如同驻扎在大凌河的东宁军。

    他手下如果有这样的军队,封侯也有机会!

    『我那一旅要练,这个营也不能放弃。』

    『夺人兵马非我所为,但是可以让爹爹来,指挥这支强军。』

    他的父亲杨肇基,在陕西担任三省剿匪提督,被誉为军中仅次于满桂的第二人。

    有他带领陕西将士过来,想来能统御这支强军。

    杨御蕃自知威望不够,现在的辽南总兵身份也是署理。他希望父亲能够过来,把辽南这支兵马带成主力。(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668532/28374960.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