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889章 打破僵局的生力军

第889章 打破僵局的生力军


“民族主义,果然是刺激军心的良方啊!”

    “要慎用它的威力。”

    对于民族主义的威力,朱由检是知道的。

    但是也知道过份强调民族主义,所带来的危害。

    作为第一支推行民族主义的军队,朱由检决定以复州卫为范本。汲取有益的一面,用于其他军队。

    看着杨御蕃的奏疏,朱由检召来袁可立等人,询问道:

    “陕西那边的情况怎么样了?”

    “西北灾情如何?”

    袁可立救灾几年,已经有些麻木了,回禀道:

    “陕西今年又是大旱,多日没有下雨。”

    “山东在去年大水后,今年又有大水。”

    “而且南北皆涝,北直隶也有波及。”

    这种旱涝频发的情况,朝廷上下已经逐渐适应了。

    皇帝的预言已经越来越应验,再没有人请求皇帝祈雨。

    朱由检看着戡乱救灾委员会总结的各地灾害和民变情况汇报,实在也没有办法可解,只能道:

    “从江南收的金花银,今年仍用于救灾。”

    “要尽量鼓励北方民众迁徙,今后十几年都是灾害多发期。”

    袁可立等人领命,又上奏道:

    “湖广常德府等地,七月发生地震。”

    “倒塌荣府宫殿及城垣房屋无数,澧州、荆州等地也有城墙房屋崩坏,急需朝廷救济。”

    这是一次有名的大地震,后世推测震级约有七级,余震持续三年。

    朱由检听得扶额,只能下命令道:

    “命地方官多加抚恤,安稳当地民心。”

    “还有,楚藩不是去婆罗洲开藩了吗?允许他们去招揽灾民。”

    “荣王府……”

    想到荣藩的事情,朱由检询问道:

    “荣王是不是今年薨逝了?”

    “派人慰问一下,让荣王世子在海外选个地方开藩。”

    这是朝廷的政策,对现有的藩王不逼迫他们去海外。

    但是如果不愿开藩的话,等到现任藩王死了,世子别想继承王位。

    如果将来朝廷不耐烦了,甚至有可能像楚藩一样,让这个藩国的宗室争夺王位。

    岷王、赵王、淮王三个藩国,都是因此被逼着开藩。

    兄长薨逝之后,应该继承衡王之位的前任衡王庶三子朱由棷,更是急着向朝廷表态,主动前去开藩。

    唯恐皇帝突发奇想,让衡藩宗室争王位。

    代王和晋王世子都是嫡子,还想坚持一下。但是在山西的灾情越来越严重、又闹出一场大乱后,他们也有些坚持不下去了。若非去年韩王在海外薨逝,说不定他们已经请求去开藩。

    朱由检打算再逼迫一下,因为这两个藩国的禄银可有不少,加起来足有四十万,接近西北三省宗禄的一半。

    这么多钱拿去救灾多好,还能避免因为藩王的安危,影响朝廷布局。

    如今,经过朱由检的数年努力后,已确定迁走的有陕西秦王、肃王、庆王、韩王、瑞王,河南周王、唐王、潞王、福王、赵王,还有楚王、岷王、淮王、衡王、惠王、桂王、靖江王。一共有十七藩。

    北方再迁走晋王、代王,就只剩下了郑王、崇王、沈王、鲁王、德王五藩。

    南方迁走荣王,同样只剩下蜀王、襄王、吉王、荆王、益王五藩。

    对这十个藩王朝廷就好拿捏了,甚至可以把他们封到烂地,看看不配合朝廷的下场。

——

    简单说了下对待藩王的政策,朱由检让枢密院和理藩院一起商量。

    他又询问袁可立道:

    “杨肇基在西北做得怎么样?”

    “有没有人能代替他?”

    袁可立一时不明所以,看到皇帝转交的奏疏,才明白是杨肇基的儿子杨御蕃,想让他爹去辽南立功。

    对此,他坚决反对道:

    “朝廷用人,出自中枢,不可由武将挟持。”

    “再说杨肇基在山东立功是因为剿灭白莲教,在陕西也习惯了剿匪。”

    “调他前往辽东,安知就能打好?”

    “何况三省剿匪护军使杨鹤刚刚转任山西,此时不是调走杨肇基的时候。”

    朱由检点头赞许,知道袁可立这样完全是出于公心。

    杨肇基在山东剿灭白莲教时曾和袁可立合作,现在也和担任西北镇抚使的袁枢交好。

    朱由检之所以没有直接否定杨御蕃的提议,就是顾虑到袁可立。

    如今听他这样说,朱由检当即道:

    “嘉奖杨肇基数年来剿匪功绩,提升为世袭指挥同知,让他好生做事,将来立功封伯。”

    “辽南镇总兵一职,袁卿有什么人选推荐?”

    “杨御蕃等人威望不足,无法整合辽南各军。”

    袁可立皱眉思索,发现确实如此。

    辽南镇四旅之中,驻扎在旅顺的第二旅主将陈继盛,是毛文龙的老部下、皮岛诸将之首。

    朝廷不会因此忌惮他,但也不会把他任命为辽南第一任总兵。

    第三旅主将张可大,是从山东调过去的,还有山东巡抚孙国祯的支持,预备作为总兵。

    但他待在辽南数年,不说碌碌无为,也没有立下大的功绩。

    朝廷只能任命在朝鲜立下功劳的杨御蕃,署理辽南总兵。

    但是杨御蕃资历太浅了,守在盖州的第一旅主将黄龙,功绩就不逊于他,资格更比他老。

    导致杨御蕃在辽南一直束手束脚,没能把四个旅形成合力。

    他自己也知道这种情况,所以想让父亲过来。

    如今朝廷否决,就必须另外派个人。

    袁可立斟酌良久,提出一个名字:

    “神机营总兵杨嘉谟,多次请求出征。”

    “辽南各军现在就缺少主心骨,臣以为可派杨嘉谟率神机营新军前去,统率辽南各军。”

    这个名字,有些出乎朱由检的预料。

    但是在比较后,却发现杨嘉谟确实最适合。

    此人是甘肃名将、是和胡虏厮杀打出来的,能力不用怀疑。

    而且他世袭凉州卫指挥,忠心毫无问题——

    要不然朱由检也不会调他去神机营当总兵,负责神机营整训。

    在曹文诏领兵出征后,杨嘉谟已数次请求出征,想要在辽东战场立下功绩。

    如今袁可立举荐,朱由检当即任命道:

    “调杨嘉谟出征,担任辽南镇总兵。”

    “让他从神机营带一个营,整训辽南各军。”

    又调宣府总兵黑云龙带一个营入卫,署理神机营总兵——

    在建虏扫荡草原东归后,宣大的压力已比较小,可以调遣兵马过来。

    这就是建虏主力被牵制的好处,朝廷能从容调遣兵马,调配各地兵力。

    甚至,一直作为长城后备兵力的天雄军,朱由检也打算调去辽南见见血,看看卢象升练出的这支兵马的实力。

——

    神机营,杨嘉谟收到调令,顿时面色狂喜。

    练兵数年,终于等到在战场上发挥的机会,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兴奋的事情吗?

    他走到教场大叫道:

    “儿郎们,谁愿随我去辽南立功,把名字都报上来。”

    “这次,本将要带你们封妻荫子,辽南的土地也有我们一份!”

    众多神机营军士,对此欢呼雀跃。

    他们愿意当职业兵,可不就是要谋个立功的机会。

    很快,就有三千多人报名,很多还整队前去。

    杨嘉谟担心带得太多皇帝不喜,大声道:

    “够了!够了!”

    “三千士兵就可以!”

    又挑选出五百人先行准备,作为自己的亲兵过去。

    随后,他又入宫向皇帝辞行。

    朱由检指着两位御营将领道:

    “这是曹变蛟,杨卿应该是认识得。他的叔叔曹文诏就是神机营的将领。”

    “还有这位马科,今年的天下第一勇士。”

    “朕把这两个人交给你,一定做出功绩来!”

    两人都是猛将,杨嘉谟听说过他们的名字,欢喜道:

    “谢陛下支援,不知他们带多少兵?”

    朱由检笑着说道:

    “每人带三百兵,都是能当军官的。”

    “到了前线能带多少,就看你的安排。”

    让杨嘉谟放手使用,把这些人随意调遣。

    杨嘉谟听得更喜,因为他知道现在的辽南不缺士兵,田见秀招了上万人。

    再有了这些御营出来的军官做补充,一支精兵就成形了。

    他有信心带这支兵马打出功绩,不止作为偏师。

    怀着这个念头,杨嘉谟带着曹变蛟、马科,率领一千多兵马先行前往辽南。

    后续的三千兵马则由他的亲信带着,准备好足够的物资后,才会一同过去。

    来到辽南之后,杨嘉谟迅速召集众将,抽调各旅精锐。

    在看到田见秀营中颇有精气神的新兵,更是大笑不已。

    这些兵马固然比不上神机营,但是扫荡辽南,已经毫无问题。

    他把田见秀的游击营一分为三,让曹变蛟、马科各带一个,联合另外四个旅抽出的精锐,把辽南从南到北梳理了一遍。

    无论是山林中的野兽,还是躲藏在里面的蛮夷和汉民。几乎没有一个漏网,都被驱赶出来。

    辽南的兵力进一步膨胀,又有一万多被解救出来的汉民被编入卫所,还有从沧州招募的一万多户陕西灾民到来。

    杨嘉谟把这些人交给护军使孙国祯,让他整顿队伍,分配卫所土地。

    他本人带着挑选出来的四万辽南士兵,还有一万从河北调来的天雄军,北上前往海州卫。

    那里,是关宁军和建虏对峙的前线。

    杨嘉谟不甘心只当个偏师,率领麾下兵马,准备去参加主力决战。

    这也是朝廷准备的破局兵马,用一支有些虚胖的兵力威胁建虏,逼迫建虏改变。

    整个牛庄、海州前线,聚集了大明十万大军。(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668532/28374959.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