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6章 打蛮夷,分田地
推荐阅读:父兄流放?她白手起家再造名门望族 快穿:专业拯救黑化圣父 小轩窗,玉珠忙 这个中洲队强到离谱 诸天超人!从海贼开始 炮火弧线 重生之资本传奇 盛世嫡女:战王疼妻捧上天 奇幻领主:从开拓骑士开始 废材逆袭:全能神女她马甲遍地
“抓蛮夷,挣爵位!”
“这个口号不错,应该能吸引一些人。”
马懋才对此评价道。
他不是什么腐儒,妄图教化蛮夷。
在陕西遍地灾民的情况下,他支持对外开拓,把灾民迁移出去。
这些灾民到了海外塞外以何为生?那就需要和蛮夷争土地。
马懋才向田见秀道:
“挣到爵位的可能还是太小了,没有多少灾民会相信。”
“你把这其中几个字改一下,改成这六个字!”
提笔挥毫泼墨,写出六个大字来。
田见秀勉强辨认,一字一顿念道:
“打蛮夷,分田地。”
“好!好!好!比我想的要更好!”
“这六个字真好!”
感觉比自己想的“抓蛮夷,挣爵位”,更胜过一筹。
但是具体好在哪,他却说不出来。
李过也同样说不出,但是却同样觉得好。
打蛮夷和分田地联接,让他都有种热血沸腾之感。
马懋才在写出这个字后,同样颇为得意。
当今皇帝重视宣传,还喜欢教人念口号。
太祖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十六字,就是皇帝从《谕中原檄》提取而出,作为口号被广为宣传。
甚至还衍生出“驱除鞑虏,恢复辽土,精忠报国,平定天下”,作为平定辽东的口号。
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觉得光喊口号没什么。
但是在喊了几年后,众人对此都耳熟能详。
“驱除鞑虏,恢复辽土”,也成为了共识。
马懋才写下的“打蛮夷,分田地”,就是仿照这写的口号——
用这种朗朗上口的简短词语,告诉人们打蛮夷的好处:他们的田地要从蛮夷那里获取。
越看越是得意,马懋才向田见秀、李过解释道:
“‘打’是手段,‘蛮夷’是对象,是和我们争夺生存空间的敌人。”
“‘分’是方式,‘田地’是成果,表明战利品人人有份。”
“咱们打蛮夷不是为了自己立功,是要开疆拓土,让更多的大明子民拥有土地。”
这个解释,让田见秀、李过恍然,明白了为何他们觉得这六个字更好——
相比他们自己立功封爵来说,开疆拓土、让更多的人拥有土地,自然更能够煽动灾民。
毕竟对大明的人来说,谁的心里没有获得一块土地的想法呢?
如今有了机会,自然有人抢着干。
田见秀当即决定,招募移民要采用这个口号。
李过也决定把这个口号添上去,吸引更多的人去黑龙江——
相比辽南来说,他们那里才是土地辽阔、而且遍地蛮夷。
抓到蛮夷就能立功,分配更多土地。
这条路完全能一直走下去,直到把蛮夷抓尽、占据所有土地。
——
受田见秀的启发想出这个口号后,马懋才意犹未尽,写了一份奏疏呈给皇帝。
在奏疏中,他建议在所有受灾的地方宣传这个口号,鼓励灾民向海外塞外迁徙。
朱由检收到这份奏疏,心情极为激动。
因为在他看来,这六个字的威力,不亚于六位数大军:
“打败蛮夷,分配土地。”
“再用蛮夷做奴婢开垦荒地,收获粮食后继续打蛮夷。”
“这是一条可以持续的道路啊,直到世界再没有能开拓的土地。”
清楚地认识到这个口号带来的改变,朱由检没有丝毫犹豫,在奏疏上亲笔批示,派内侍转交给战时宰辅袁可立。
袁可立这个时候,正在为辽东战事而忧心。
虽然在朝廷的积极准备下,辽东暂时没有出现物资短缺,后方的装备和物资生产,甚至节节提升。
但是如果辽东战事一直持续,他不知道能坚持多久。
毕竟生产物资和装备,都需要白花花的银子:
“六百万两辽饷,二百万战争债券军费。”
“这些钱看似很多,却不知道能坚持多久。”
“山西商人那边有什么说法吗?他们准备了多少军费?”
让山西商人负责此次战争支出,是皇帝去年提出来的,以此赦免他们长期通虏的罪过。
这些商人去年不敢反抗,今年战事深入,就开始提出各种条件。
其中一条,就是希望他们提供的银子能转为战争债券,有个明确说法。
听到韩爌转述的山西商人条件后,袁可立道:
“这个本官可以答应。”
“但是他们的战争债券,别想还本付息。”
“陛下赦免他们的罪过,要求就是由他们承担此次战争的花费。”
韩爌连连点头,说道:
“正是如此,本官也这么向他们说了。”
“那些商人说他们需要这个做凭据,作为捐纳爵位的证明。”
“现在,有四家愿意捐纳世袭男爵,他们希望获得这些领地。”
在归化和河套划了四个圈,指出山西商人需要这四块地方做封地。
袁可立看到后吃了一惊,因为这四个地方连起来,完全能组成一条路线。
显然,这不是某个山西商人的想法,而是他们联合起来的意志。希望朝廷批准,由他们掌握这条塞外路线。
对于这种关系到将来治理塞外的事情,袁可立也有些慎重,一时不知道该不该批。
正在这时,文书房太监侯保山将马懋才的奏疏送过来了。
看到里面的“打蛮夷,分田地”,袁可立叫了声“好”,当即向韩爌道:
“这件事本官批了。”
“但是捐纳这四个男爵领必须用粮食,而且要尽快运到辽东去。”
“什么时候送达,我就什么时候批。”
“少一粒粮食也不行!”
有些惊讶袁可立转变这么快,韩爌看到奏疏,才知道袁可立为何这样选。
原来是想用这1500万石粮食作为军粮,作为“打蛮夷,分田地”的启动物资。
不过1500万石粮食实在太多了,一时也凑不齐,韩爌道:
“一人一天食米一升,军中消耗更大,大约需要一升半。”
“纵然百万军民,一天也只需要一万五千石粮食,一千五百万石能吃一千天。”
“这个粮食太多了,辽东不需要这些。”
“不如以现在的米价,让山西商人折银?”
又提到朝廷财政的困难,需要更多现银。
袁可立对此则说道:
“朝廷需要银子,是去购买物资。”
“但是如果物资够了,哪还需要银子?”
“这一千五百万一点不能少,辽东军民的数量,有可能突破百万人。”
知晓民间疾苦的他,深知土地对农民的诱惑力。
别说是一无所有的灾民了,就是佃户和贫民,都有可能为了土地去辽东。
他必须为此做准备,提供足够的粮食。
韩爌无可奈何,只能把这个条件带回去。
那些山西商人本来准备好了把银冬瓜拿出来,没想到袁可立现在不要银子,就是需要粮食。
一千五百万石的数额之大,让他们知道就算把这些银子花出去,也买不到这么多粮食——
毕竟粮食价格是会上涨的,他们购买这么多,价格一定会上去。
无可奈何之下,他们走内府监的渠道请求皇帝。
朱由检对他们能拿出这么多的银子很是喜悦,考虑之后向袁可立道:
“都用粮食捐纳不现实,而且辽东也没有那么多仓库。”
“这样,朕做主让他们往涿鹿兵工厂再投资一百万,和原本的二百万一起,抵扣五百万石粮食。”
“朝廷可采购三百万两装备,不用花一分钱。”
这对枢密院当然是好事,他们能获得价值三百万两的装备。
山西商人算了一下,知道皇帝是把粮食价格定为六角一石。
这个价格比最便宜的粮食价格高一点,但是相比七角一石的市场零售价,却已经算优惠。
他们同样答应了这点,愿意往涿鹿兵工厂再投一百万。
同时希望枢密院传授火器战法,帮他们训练商队护卫。
这个朱由检代枢密院答应了,打算从锦衣卫鹰扬军派人,加强对他们的渗透。
最终,三方签订了一个合约,由山西商人把钱提供给内廷,内廷向枢密院提供对应的物资。
朱由检在涿鹿兵工厂的三百万两银子之外,又收了山西商人捐纳的六百万两银子,用于抵扣一千万石粮食。
这六百万两银子,他打算用于打造银元、发行银票和辅币券,用货币购买粮食。
这些货币的信誉,现在已很坚挺。
尤其是在作为太子领的东宁岛,赖皇帝活命的他们,很相信纸币的信誉。
朱由检打算把一千万石粮食的订单交给东宁府,已经移民二十万户、开垦了数百万亩土地的他们,能生产多少是多少。
不够的才会转给南洋总督府,以及平江府、婆罗洲等地。
在这个巨额订单的刺激下,东宁府军民开垦土地的热情,又上升了一大截。他们到处抓捕土人,驱赶他们去开垦荒地。
最终,东宁府利用开垦出的八百万亩土地,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大部分订单。
这块适宜种植的地方,初步展现出宝岛的威力。
人口少、土地多的东宁,成为了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南洋各地在见到东宁岛种植粮食发财后,同样大受刺激,开垦土地的过程进一步加快,出现了越来越多主动下南洋的人。(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668532/28374962.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