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家祖左宗棠 > 第538章:中欧互不侵犯条约

第538章:中欧互不侵犯条约


  凡尔赛宫

  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是法国黄金时代的真实写照,也是诸多著名会议的载体。

  而如今在此商定的内容,也无疑会对整个世界造成深刻的影响——这是在探讨两个阵营今后的关系与相处模式。

  远交近攻,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现在双方因为现实需求而不得不走的很近,可今后呢?

  战时的合作固然能够轻易达成,但等再过几年,战争结束之后呢?

  德国人想不想一统亚欧大陆?

  毫无疑问,德国上层肯定存在一部分人希望施展这个数干年来未曾有人实现过的宏图伟业的。

  然而,客观条件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转移,广袤的西伯利亚荒原和坎坷崎岖的中亚山峦决定了大规模投送兵力是不切实际的。

  因此,从地缘因素上来说,中欧之间不存在大打出手的可能性,谁主动谁吃亏。

  而另一种方法呢?

  意识形态上的攻势能否奏效?

  这一点也相当困难,想把一个国家拖下水很容易,但想要一个国家变红却相当的难,想要彻底的变化必须要置之死地而后生,尤其是针对一个帝国主义列强而言。

  但现如今肯定是不具备这个条件了,包括法兰西公社也不算是成功,未来恐怕仍有一战等待着他们。

  而从长远来看,意识形态的对抗优先级肯定会大幅提高,中美媾和、扑杀革命的情况显然会发生,这是帝国主义的必然,也是左念微在三十年前主动放弃革命道路的代价——帝国主义带不来小民尊严,但却可以让小民以为自己得到了尊严,而权贵们则能够在其中攫取到大量的利益。

  这一点对人来说,亦是如此,帝国主义的理论天然的建立在人的弱点之上,而民族主义的两面性则更容易使人走向后者。

  当然,意识形态也不是全部,三足鼎立的状态比起两强冷战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灵活性,许多事情都可以谈,也容易谈。

  11月16日上午,使团与德、法政府代表签订《中欧互不侵犯条约》,因为中德双方事先已经多次洽谈,商议无误,故而签订过程相当顺利,中法仅就关键问题进行了谈判,其他基本沿用中德缔结的条约内容。

  「……为调和两国邦交之和睦,免遭不友善势力之威胁,兹特决意缔结友善协作之条约。中、德、法三方全权代表交换国书,审阅权利证明,校对文本条款,确定妥善无误,议定下述各条:」

  「第一条,双方承认对方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第二条,双方维持正常合法的贸易往来。」

  「第三条,一方成为一个或数个第三国攻击之对象时,另一方应始终中立。」

  「第四条,双方互相尊重主权,不干涉内政,友善的展开经济与技术之合作。」

  「第五条,双方须对关系两国利益的国际问题进行协商。」

  「第六条,此协定自批准之日起立即生效,有效期长五年,批准证明在北京交换。协定以中文、德文、法文书写,正本与副本各一,均具备完整效力……」

  条约本身并无什么特殊性质可言,本质上是互不信任的结果,所谓的领土和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只不过是一定范围内的——

  中国并未承认苏俄,德法也不承认白俄,东欧、南欧、近东、中东、南亚与非洲仍处于未定状态,而更细致的内容还要等之后再谈,先撑过五年的条约期限就已经可以算是胜利了。

  ......

  天空中,发动机的轰鸣声逐渐远去,两架灰色的战斗机逐步上升,并进行了演习。

  下方的考察团成员们纷纷举起望远镜,神情专注而严肃,评估着这款战斗机。

  阿尔贝特技艺娴熟,他驾驶着一架MB157战斗机,而蒋德秋则驾驶着那架MB155改进型,双方进行着诸多高难度的特技飞行表演。

  “感觉怎么样?”在蒋德秋下来之后,谭铭之随即问道。

  “整体上很平稳,速度很快,反应也比较灵活,控制杆很简单,操作起来基本没什么难度,但起飞时有点麻烦,头有点重。”

  在听完对方的感受之后,谭铭之也点了点头,向阿尔贝特和一旁的GR公司代表询问是否能够详细观摩一番。

  而GR公司的代表也很爽快,表示他们在巴黎这边正好有几台发动机,可以去看一看。

  于是,众人又来到了GR公司的一间厂房内,GR公司的主要工厂位于利摩日,巴黎这边的布尔瓦·凯勒曼工厂要小得多,也不具备14R系列的生产能力,但这里毕竟有实物可以看。

  相比于之前的口头介绍,发动机的实物显然更加直观。

  凯勒曼工厂的首席工程师让·杜兰特从车间中走了出来,与众人握了握手,这位精力充沛的中年人工作服上还沾着些油污,看来是刚刚还在工作。

  杜兰德博士在了解了他们的来意之后,将众人带进了他的工作间,里面正摆着两座发动机,他拍了拍发动机,向众人介绍到:“各位先生,请看,这就是我们的‘心脏’,14R-05,说实话,它本应更早翱翔蓝天。我们的最早的01型在38年底就完成了试飞,后续型号的设计图纸在战争爆发前也已躺在保险柜里。可惜这该死的战争打断了一切,04型和05型直到上个月才真正走下生产线。”

  接着,杜兰特开始讲解关于发动机的细节,不过,由于发动机不能拆开了,因此只能借助技术手册了解一二。

  在仔细观察了一番后,虞世科敏锐的把握到了这台发动机最优秀的部分——增压器。

  虞世科微微颔首,随即目光聚焦在增压器区域):“很优秀的设计,杜兰德先生,不过,这台机器最令我惊叹的还是增压器部分。”

  “贵国的增压器设计一直独具匠心,我们此前也接触过S-P型增压器,设计也十分巧妙,但轴流式设计相当复杂,我们一直未能推广,而贵司的设计似乎要简单得多。”

  “那是当然,恕我直言,先生,西斯帕诺那些人根本就不会设计,轴流式设计需要大量的定子和转子,还要挤占空间,根本不适合如今的发动机。”

  西斯帕诺的设计自然没有对方说的那么不堪,其也是数一数二的水平,但确实架不住GR的设计简单。

  紧接着,杜兰特开始介绍增压器的具体性能情况,这是一款标准的一级二速机械传动增压器,一速传动比6.5,二速9.0,并且采用了闭式叶轮,闭式叶轮的摩擦损失和流动阻力最小,但重量较重,不适合高速工况,因此选择了铝合金材质,并且加装了消焰器阻止回火。

  除了叶轮,其进气道也设计的颇具匠心,虽然由于风冷发动机存在后置增压器空间狭小的固有问题,设计上必须有一段弯管,但内置大尺寸导向片可以有效降低损失,同时闭式叶轮也有相应的作用。

  14R增压器的其他地方也设计的很好,有完整的扩压器,还有自动换挡设计,至于其他更细节的东西暂无从得见。

  “可以想象,贵司的增压器效率应当非同凡响。”

  “哈哈,那是自然,给什么英国人、德国人一百年他们也追不上,我们的增压器效率高达83%,而装上了14R发动机的MB157战斗机在静态条件下以2600rmp、1180mmHg的进气压下临界高度为5000米,而极速条件下,它的动态临界高度可以达到7850m,冲压收益能够达到2850米!”

  听到这一数字,虞世科直接愣住了,这些数字......是真的吗?

  无论是增压效率,还是冲压收益都可以被称作惊为天人了,相比之下鹤二式的增压器效率才57%,而冲压收益,注重低空性能的三六式系列就没有可比性了,但哪怕是P51来,也只有2000米。

  除了增压器的极高效率外,14R发动机在采用多点喷射的情况下,气门叠角居然能达到78°,也同样是不可思议。

  而大叠角的优点也很明显,其对排气推力有着显著提升,如果飞机设计得当,那么其高空性能也将会很可观。

  据对方透露,在8000米的高空,14R的输出动力甚至还有一个大抬头,能够超过1700马力,极速则可以达到710Km/h。

  这点也很吸引人,低空格斗机设计是国防军的强项,而高空高速战斗机就正好翻了过来,完全不够看。

  因此,国防军现如今制定的训练计划都是围绕如何把美国人拖下来,拖到低空战斗,这样方才能与之抗衡。

  总的来说,发动机本身性能优秀,散热控温系统优秀,动力包设计和导风板布置颇具前瞻性、增压器和进气系统则尤为先进,也难怪历史上GR能差点干死宝马,让三德子变心。

  只不过,纳粹对于占领区的资源利用相当低效,更何况还有抗德奇侠宝马公司拦在路上,让帝国航空部负责人米尔希气的直骂宝马发动机是猪(Sau-Motor,意为母猪)。

  米尔希:我要拿大锤猛砸他们的脑袋!这是最简单也最直接的办法!

  最终,关于是否使用14R发动机,一直从1940年吵到1943年,还是没能下定决心。

  不过,本位面宝马公司跟资本家是没什么关系了,宝马和布拉莫也没有合并,仍然是一个主攻液冷,一个主攻风冷,情况无疑会好得多。.


  (https://www.shudi8.com/shu/657774/28375336.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