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家祖左宗棠 > 第539章:改变世界的一步

第539章:改变世界的一步


  空军和海航的几名代表并未在巴黎久留,很快便赶赴利摩日考察GR公司的生产情况。

  来到工厂之后,更细节的内容也展现在面前。

  14R发动机的鳍片也颇有亮点,密度比国产的发动机高出一大截,缸头散热片间距5mm,缸体散热片间距4mm,整缸面积为每缸1.92平方米,单位密度为0.695平方米/升,相比之下,鹤二式的面积仅有1.03平方米,单位密度则为0.457。

  在现阶段,缸头散热鳍片大多采用砂模铸造工艺,这种技术相对简单,但缺点是鳍片密度上限较低。要提高鳍片密度,就要选择锻造鳍片,最早应用锻造鳍片的还是“木星”发动机,但这种技术难度实在是太高了,现如今只有英国人掌握,而美国得益于先进的机床工艺,也有一定的技术储备。

  不过,由于英国主要选用液冷发动机,因此战争中只有美国人用的多,在战争中后期,从R2800C系列开始,美国开始应用锻造技术,仅普惠一架公司便生产了100多万个锻造缸头,产能不可谓不恐怖。

  然而,可惜的是,GR公司取得如此成功的原因还是引进了美国的机床,而如今只能看德国人是否能够研制出高性能的机床,且愿意出售,但这一概率并不高,历史上德国的BMW  801D的密度更低,只有0.522,且如今德国人的重心放在液冷发动机上,恐怕还是只能靠自己。

  同时,一些缺点也浮出水面,比如其滑油系统相当平庸,跟鹤二式是一个水平,但也证明其潜力足够,虞世科认为,只要为其换上一个更好的滑油泵,上1800马力肯定不是问题。

  火花塞的水平也一般,但也算是不错的了,火花塞这玩意儿,法国落后英国2年,中国再落后法国1年,而历史上的日本还要落后如今的中国2~3年,整个二战的主力都是1936年在瑞典世博会上引进的产品。

  不过,在这种高精尖技术上,也实在是无能为力,倒是德国表现不错,如今不缺稀有金属和贵金属了,航空发展也相对可观,也不至于望尘莫及了。

  但相比于上面的,让众人最担心的其实还是上面的单凸轮盘设计,这个显然是对前有产品进行改良设计的结果,只是妥协性的,中英德美等国研制的下一代发动机大多抛弃了这种设计。

  不过,14R在生产方面的优势很明显,仅需2100个工时,相当于德国同类发动机的一半,日本同类发动机的三分之一,跟英国差不多,虽然工时这个东西也要受生产国的生产力限制,但其结构简单的特性还是可见一斑。

  除了发动机本身,油料也十分关键。

  通过更详细的了解,众人得知14R发动机目前使用的是法国航空标准AF  D型汽油或AF  C型汽油,使用D型时14R可以完全工作,而使用C型,则不能2600rpm对应1180mmHg进气压的加力档,最大动力也就会下降到1330马力。

  AF  D型汽油据法国人称,是一种100号汽油,因此这也立即勾起了众人的兴趣.

  但当空军代表联系了身在巴黎的谭铭之,向法国人询问情况之后,得知法国人对于这项技术是狮子大开口,报价过高,感觉倒不如买了,反正自研的95号汽油也已经有了眉目,也基本够用了。

  至于说GR公司,或许是拿准了没竞争对手,玩了手小把戏。

  “他们说这玩意已经量产了,军方连续下了一干台的单子,所以咱们要买的话也不会加价,就是要多等些时间。”

  “那不就是在要咱们加钱吗?”谭铭之听到这话,无语的直接笑了出来。

  加钱就加钱,还搞得这么委婉。

  在简单商量之后,谭铭之等人便否决了相关提议,而是边继续考察,边商量,暂时先拖着。

  法国的企业状态与德国又不一样,由于革命背景不同,公社的企业更偏向混合所有制改革,公社政府对私营企业进行控股改革,根据重要性不同,分为四档,大部分私营企业都不高于35%,只有公共服务类和关键企业的控股高于50%,但不超过75%,因此,这些企业仍有相当的议价权。

  ......

  由于国防军对于法国现在的军事工业拿不准,因此列出的清单大多是基础的物件,至于成品兵器,那就看考察团的选择了。

  因此,除了空军这边收获了满意的结果,其他各方也大多有了心意。

  陆军这边算是最清闲了,总共也就三个人来了法国,毕竟法国人除了火炮,确实没啥看头了,坦克设计与国防军的目标相去甚远,火炮虽然不错,但现如今对新式火炮的需求也有限。

  装甲车可能是唯一的看点了,陆军考察了潘哈德公司,他们与陆军有着不少的合作,三七式侦察车和轮式突击炮与潘哈德178轻型装甲车以及潘哈德201重型装甲车关系匪浅。

  但就本身而言,国防军实在是难以认同法国人的设计,原因也很简单,就一句话——

  纸面数据是不错,但法国人也真是不把兵当人啊,恨不得半个人的空间塞一个人,还要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

  相比之下,陆军更看好山东孔......啊,不是,是Sd.kfz.232,这款八轮装甲车深得陆军的喜爱,毕竟轮式车造起来可比坦克容易多了,而且八轮车通过性也有保证。

  至于海军方面,也没什么事情,法国人虽然在动力方面有独到之处,比如燃气轮机方面的设计,但现阶段意义不大,就跟一战时的柴油机一样,那时候就已经能推巡洋舰了,但有谁用?

  不过,采购兵器方面虽然没有什么消息,但去采购电话通讯设备的小组却传回来一个超级喜讯——

  他们在阿尔卡特电气公司买下了一根多腔磁控管和若干设计草稿!

  法国人居然有这个东西?!

  多腔磁控管是雷达发展史的里程碑,早期的磁控管达不到可观的功率,因而发射的电磁波强度有限,探测距离比目视距离远不了多少。

  然而,技术的突破口已经到来,就在今年2月,英国物理学家约翰·兰德尔率领的伯明翰大学科研团队发明了多腔磁控管,通过设立多个谐振腔从而大幅度提高了输出功率,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成果。

  其实早在1930年代中期,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就陆续开始了对这方面的探索,期间也涌现了不少的理论成功,但均未能转化为实用。

  不过,因为财政吃紧,伦敦方面在8月初步开发出实用产品后,便决定将这个成果提供给美国以换取资金和工业支持,相关团队假借使团之名,于上个月初抵达纽约,将成果转交给了通用电气公司和贝尔实验室。

  在战后,多腔磁控管被美国科技史学家称之为“有史以来带到我们海岸的最有价值的东西”,英美合作下,既有技术,又有几乎无尽的资金支持,从这以后,英美的雷达技术一路突飞猛进。

  如今,中国虽然技术薄弱,但其实跟英美还没有拉开差距,关键便在这个核心技术上,没有多腔磁控管,就没有厘米波雷达,雷达革命自然就更无从谈起了。

  而现在考察团在阿尔卡特公司发现的多腔磁控管包括一个4.5kW的试验品和几份6kW、7.5kW、10kW的设计草稿,其实跟英国同行的水平相差无几,不可谓不令人惊喜。

  然而,由于政权更迭,阿尔卡特公司的管理层陆续换了好几茬,而且相比于迫切需要的常规军事力量,通讯项目的优先级实在是不高,上百个规划与项目都处于停滞状态,而多腔磁控管更是因为缺乏资金已经搁置了七个月之久,这也是为什么法国人只有图纸,而没有实物。

  因此,当考察团的众人发现这个东西后,如获至宝,立即向阿尔卡特公司采购了一大批电气设备以掩人耳目,同时把已经弄到手的磁控管试验品和设计草稿保护起来,立即送回使馆。

  得知重要性以后,驻法大使寇令问感慨道:“如今法国内忧外患呐,只怕是不知什么时候就得要爆发一场内乱喽。”

  “这个跟咱们无关,那是德国人该头疼的事情。”谭铭之摇了摇头,“咱们现在关键的就是要把这个东西送回去,免得法国人发现端倪,再扣下来就糟了。”

  “对,事不宜迟,应该现在立刻就动身,正好签完了条约,今天晚上就有飞机,选派几名心腹将它带回国。”

  当然,凡事该急急,该缓缓,使团大部分人仍安然的呆在法国,继续访问和考察。

  相比于法国政界,民间氛围则更好,甚至于公社政府还向中国提出重启移民和劳工计划。

  长期以来,法国都算是移民的热门选择,一方面是因为法国的不少习性跟中国更接近些,法国社会也较英德更为开放,便于融入,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一战导致的人口问题,第三共和国政府乐于见到外来青年移民填补空缺。

  华人的融入模式也与其他移民差不多,大多以行业分类,主要是集中在服务业和建筑业。

  而如今,第三共和国在离开法国时,也带走了数十万人,这些大多是青年劳动力,他们有的是直接被英国和三共的运输船带到北非,还有的则是途径西班牙和意大利投奔第三共和国。

  公社重提移民一事,也就不奇怪了。.


  (https://www.shudi8.com/shu/657774/28375335.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