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大哥别卷了,你都卷成汉中祖了 > 第92章 刘备诳董卓,将相宁有种乎(求首订求

第92章 刘备诳董卓,将相宁有种乎(求首订求


一开始是来刘备这儿碰碰运气,随着刘备的威望日益增加,许攸承认自己看走了眼。

    论野心论心志论器量论胆魄,刘备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人物。

    英雄者,有包藏宇宙之机,有吞吐天下之志。

    这样的人物,身边是绝对不会缺少追随者的。

    虽说许攸有才而少德,但胜在跟着刘备的时间早。

    刘备重情义,只要许攸不犯原则性错误,今后在刘备麾下都能过得很滋润。

    也正因如此,许攸才敢放下心来追随刘备。

    许攸亦有自知之明,嗜酒、好色、贪财、逞气,换个器量狭隘的肯定容不下的。

    原本许攸是不参与刘备的军中特色“习文练武”,亦不愿跟关羽、张飞等人一样教军士读书识字。

    在想明白今后的前程后,许攸又选择了主动融入,靠学识才能吃饭的许攸,在教人读书识字上亦有心得。

    而刘备的六个司马中,许攸跟张飞的关系最为密切。

    关羽是读书越多越是自矜,瞧不起一般的俗士儒生,对许攸的尊敬亦只是看刘备的面子,并不愿意跟许攸深交。

    张飞不一样,读书越多,越尊敬士人。

    在张飞眼中:会读书的都是极为厉害的人物。

    屠夫出身的张飞亦向往今后能变成士人,走到哪里都能被尊称一声“张公”“翼德公”,而不是“武夫”“匹夫”“屠夫”之类。

    昔日在汝南时,张飞能引经据典的怼杨坤,更连呼“吾少也贱。”“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为善,民犹则之”,亦是直接撞到了张飞的痛处。

    张飞慕许攸士人身份,许攸惊叹张飞才识,兼之两人都嗜酒,反倒有了深交。

    在听到刘备让张飞教典韦读书识字后,许攸便主动来帮张飞。

    许攸敏锐的觉察到了刘备对典韦的器重,而张飞平日里那套“偷懒就挨鞭子”的方式适合普通军士,并不适合武力值不弱于张飞的典韦。

    就典韦今日的表现,真要打起来,且不论谁输谁赢,必会有一伤。

    伤了张飞,刘备难以安抚义弟;伤了典韦,刘备难以恩泽猛士。

    一听许攸来意,张飞顿时喜笑颜开:“俺正犯愁该如何教典书吏读书识字,有子远相助,俺无忧矣!”

    有许攸相帮,张飞在教典韦读书识字时,少了粗暴直接的“偷懒就挨鞭子”的恶习,多了对“因材施教”的理解。

    衍生的好处则是:张飞营中军士,发现张飞甩鞭子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这些细微的变化,刘备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追随刘备的文武,多多少少在性格上都会有缺陷,德才兼备没有性格缺陷的本就少,即便有也未必会追随刘备。

    刘备一直都在设法通过习文练武来引导众人,以求尽可能的减少性格缺陷对军政事务的影响。

    行至渑池时。

    前去河东送信的刘辟和何曼正好返回。

    “禀主公,我等幸不辱命!”刘辟自怀中取出董卓的回信,又道:“董并州有回信在此。”

    刘备取信一观,信中大意即为:董卓在陕县恭候刘备。

    果然上钩了!

    董卓征战多年,屡立大功,虽然拜将封侯,但始终得不到信任。

    去岁朝廷欲征董卓为少府,想借此免掉董卓的兵权,但被董卓以“麾下湟中义从、匈奴士兵拦车阻拦哭求不要抛弃”为由拒不奉命。

    如今为并州牧,按道理要将兵马移交给皇甫嵩,但董卓又以“掌兵十年,士兵上下和我关系太好了,都要抢着为我卖命”为由,将兵马带走。

    虽然不认可董卓的为人和私德,但在拥兵方面,刘备与董卓的观念是一致的。

    对朝廷而言,董卓令人担忧。

    对董卓而言,有兵才能保命。

    尤其是方今乱世,朝廷腐败,既定的规则早已被破坏,一群朝廷朽木去指责边郡将军拥兵自重,未免太无耻了。

    董卓上钩,刘备也不再耽误时间,催军速行。

    到了四月二十五日,刘备抵达陕县。

    探得刘备旗号,董卓遂引牛辅、董越二将及精骑千人,出城十里相迎。

    “久闻刘雍州大名,今日一见,果然不凡。某有礼了。”董卓那如洪钟般的声音远远传来。

    刘备定睛一看,却见董卓生得极为雄壮,单论体型,并不弱于关张赵典。

    “史载董卓力大无双,常佩两副箭囊,骑马飞驰时,能左右开弓。今日一见,果然是熊虎之士。”刘备暗暗惊叹。

    不止刘备惊叹,随行左右的关羽、张飞同样面色凝重。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若是常规切磋,以关羽、张飞的武勇能占上风,但要战场厮杀,胜败却是难料。

    与常年在边郡作战的董卓相比,关羽、张飞的战场经验及见识委实太少了。

    许攸的目光则在董卓左右快速扫视,寻找董卓是否有文士相随。

    有文士相随的董卓和没有文士相随的董卓,忽悠难度是不同的。

    扫过牛辅、董越二将,许攸的嘴角也泛起笑意,都是武夫罢了。

    刘备策马上前,笑意温和:“董州牧大破凉州叛军,威名早已响彻洛阳,今日能与董州牧相识,实乃幸事也!”

    一阵互相吹捧后,二人在附近凉亭坐下。

    牛辅、董越持剑护卫董卓身后,关羽、张飞亦持剑护卫刘备身后。

    “刘雍州,某是个实在人,也不喜欢绕弯子,你真有先帝密诏?”董卓开门见山。

    刘宏的密诏是董卓肯亲自从河东专程跑到陕县静候刘备的原因,若无刘宏的密诏,双方的谈话也无法继续。

    刘备亦知这个道理,同样不与董卓绕弯子,将密诏取出:“董并州行事爽快,我也不喜欢绕弯子,先帝密诏在此,请董并州观阅。”

    董卓瞳孔猛缩。

    刘备竟真有先帝密诏?

    在来见刘备之前,董卓其实也有怀疑的,毕竟刘备身为西园军校尉若有刘宏密诏,为何不直接扶持刘协登基,反而要专程跑去雍州当州牧?

    难道当雍州牧会比在洛阳为官更好?

    对董卓而言,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洛阳当个实权大臣,而不是被扔去当少府明升暗降。

    至于州牧能有军政大权,董卓看得也很通透。

    刘焉和刘虞都是宗室大臣,去当州牧就算有割据之心皇帝也会放心。

    不过是将以前的县级和郡级的宗室王国变成了州级的宗室王国,本质上依旧是刘氏宗亲内部的事。

    可董卓是外姓,就算有割据之心也得不到支持。

    再加上盖勋这个雍州牧还没当多久就要调回洛阳,更让董卓心生忌惮,这也是董卓坚决要将麾下五千兵马带去并州的重要原因之一。

    只要兵马在手,哪怕朝廷变卦,董卓也有退路,而不是去了洛阳后,诸事不由己。

    在董卓看来,刘备虽然也姓刘,但比起刘焉、刘虞这类宗室大臣差远了,放弃在洛阳扶持新天子而入雍州为牧是取死之道。

    董卓颤抖着接过密诏,仿佛在接不能有任何闪失的重宝一般,

    再看密诏的内容,董卓的颤抖也随之更甚,下意识的念出最后几句:“待得天时,诛锄元恶,翊戴嗣君,复朕本怀,以安汉祚!社稷存亡所系,卿等宜体朕至意,便宜从事,如律令!中平六年,三月初七。”

    “好!好!好!简直太好了!”

    董卓一连三个“好”,脸上难忍激动。

    一份没有指代的密诏,谁拿到密诏谁就有资格入洛阳废刘辩立刘协,这让董卓如何能不激动?

    董卓身后,牛辅、董越二将也看到了密诏内容,同样激动难耐。

    边郡辛辛苦苦厮杀又能有多少功劳?

    如何能比得上从龙之功?

    一想到自家主上可以凭借这份密诏去洛阳扶持刘协登基为帝,今后在洛阳就可以位列群臣之上,二将心头就生出了无限向往。

    边将受朝官的气实在是太多了。

    昔日凉州叛乱,一个不懂军事的张温却被任命为车骑将军,接管三辅军区事务。

    董卓因为来得迟了就被张温训斥,险些被杀。

    后来董卓与鲍鸿趁着流星天象大破叛军,张温着急抢功,直接派遣周慎率三万人追击。

    董卓提出领兵接应周慎,结果张温不许,反而让董卓引三万人去讨伐先零羌,结果董卓却中了羌人和匈奴人的埋伏,若非董卓让军士在渭水明修水堤,暗中撤兵,估计都得全军覆没。

    一战下来,张温六路大军就董卓全员班师,其中五路人马,包括周慎都以失败告终。

    这使得边将与朝官的矛盾也越来越深。

    如今有了骑在朝官头上的机会,不论是董卓还是牛辅、董越二将,都不肯放弃这个良机!

    “刘雍州,开条件吧。”

    董卓放下密诏,按下内心的激动,既然密诏是真的,刘备又愿意给,必然会索要好处。

    与其绕弯子,不如直接点。

    “我的条件很简单。”刘备嘴角微微勾起,道:“第一,皇甫嵩不可留在雍州掌兵;第二,卢尚书乃我恩师,不可轻动;第三,不可召豫州牧黄琬入洛阳。只要董并州答应我这三个条件,不仅可以拿走密诏,我还会在雍州声援董并州。”

    “就这么简单?”董卓不由狐疑。

    就这三个条件,如何能抵得上密诏的价值?

    见董卓起疑,刘备佯装长叹:“董并州,你我都是武夫,理当感同身受。”

    “昔日黄巾之乱时,我不畏生死,大小数十战,最终却因为没钱贿赂宦官而只当了一个小小的安喜县尉;即便我在任期间兢兢业业,却也落了个被朝廷沙汰的下场。”

    “后来我当众鞭打张让义子,又入洛阳暴揍何进的属将,更是不惜得罪士人,才换来先帝的任用以及对西园军的掌控。然而先帝虽然用我,但却不完全信任我,否则凭此密诏以及八千西园军,我在洛阳时就能扶持协皇子登基。”

    “我之所以会寻董并州合作,也是认为董并州为朝廷征战半生竟也不被信任,应会与我感同身受。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如此朝廷,理当有英雄拨乱反正。”

    说到信任。

    董卓心底的怨气也被勾起,道:“刘雍州如此英雄,竟也不被信任,朝中多奸贼啊!”

    将密诏收起,董卓又道:“刘雍州的条件,某答应了。有了这份密诏,某也就不用再去并州了。刘雍州自洛阳而来,可知如今洛阳局势如何?”

    刘备道:“眼下洛阳的局势,已经暂时安稳。董并州若是现在返回洛阳,必会被何进、张让、袁隗三方势力所厌恶。若要扶持协皇子登基,需要再等时机。”

    “以我料之。三方势力今年必有冲突,董并州可先入河内,坐山观虎,以待天时,届时再入洛阳,必可收拾残局,一跃众臣之上。”

    董卓深以为然,道:“刘雍州深谋远虑,某佩服。若某能成事,今后愿与刘雍州共佐天子安定万民。”

    “董并州好意,我心领了。”刘备摇头道:“然而我志不在此,朝廷之争令我厌恶。身为高祖之后,我只愿效仿班定远威震西域,以彰大汉之名。惟愿董并州入朝之后,莫要再让奸臣谗言边将,我心愿足矣!”

    董卓暗暗惊讶不已:“刘雍州之志,某佩服。若不嫌弃,可随某入陕县,你我痛饮,以舒心志。”

    刘备笑道:“我亦有此意。董并州且先行,待我叮嘱部众一番,再入城赴宴。”

    “如此甚好。”董卓亦是大笑,起身向刘备请辞,得了密诏的董卓,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回城庆功了。

    待得董卓离去,关羽的眼神变得凌厉:“大哥,某观董卓,面凶多疑,不可尽信。若让此人掌握权势,未必会守诺履行约定。”

    “无妨。”刘备笃定而笑:“我虽然提了三个条件,但最核心的只有将皇甫调离雍州这个条件,董卓又与皇甫嵩有旧怨,不论有多疑我,也必会将皇甫嵩调离雍州。”

    “没了皇甫嵩,这雍州又有何人能阻我?”

    要解决一个人,未必需要亲自出手,利用敌人的敌人,亦可达成想要的目的。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52854/28375786.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