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刘备喜得荀攸,袁绍发疯了(求追订
推荐阅读:火影圆梦大师! 君见妖否? 拳之下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1978:从参军开始的文豪 清冷师祖要修无情道?我离,闺蜜也离!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日本战国:真田家的野望 我名黄天,苍天已死什么鬼? 冰汽神座
大帐内。
荀攸独坐席上,聚精会神的盯着手中的竹简。
这竹简是法正为免荀攸太无聊,取来给荀攸打发时间的。
荀攸原本也只是随意翻翻,翻着翻着,荀攸就觉察到了不对劲。
这标注为《卢注论语》的书,让荀攸有一种以前是不是学歪了的错觉。
譬如这开篇就是一句:人道孔子周游六国是为传道受业,我却言,孔子周游六国,只求一败。
差点没惊得荀攸将书掉落,内心更是不断的质疑反问:这真的是大儒卢尚书所注论语?我怎么从没见过这个版本?
又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注解为:我喜欢钱,所以拿走你的钱,这是很有道理的!
看到这个注解的时候,荀攸下意识的就想到了刘备在诛杀宦官时搬了几百辆宦宫的金银珠宝。
这不正好对应了“刘备喜欢钱,所以拿走宦官的钱,这是很有道理的”?
又如“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注解为:欲做大事,不能犹豫。只要犹豫,对面便站起来了,不犹豫便能直接将对面打废。
这不正好对应了“刘备高呼要护送陈留王去雍州然后带兵打回洛阳,直接让众臣不敢站起来。”?
再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注解为:把人打到濒死,说的话就好听了。
虽然刘备没有将董、袁二人打死,但董袁二人的确在西苑议事的时候变得和蔼可亲了。
在看完整篇《卢注论语》后,荀攸便断定,这根本不是卢植所注,这就是刘备所注!
只有刘备的行为举止才符合这《卢注论语》中的注解内容!
但看久了后,荀攸又觉得这些注解又颇有新奇之处。
荀攸虽然是荀子之后,但也不是迂腐不化的腐儒,在看的同时将其与所学兵谋结合后,又仿佛悟出了新天地。
正看得津津有味时,刘备如一阵风一般闯入大帐,看到荀攸便热情的行礼:“公达,别来无恙乎?”
目光瞥到荀攸手中的《卢注论语》,刘备嘴角不由抽了抽:孝直怎把这书给公达了,以公达之智,必会看出这不是卢师所注。
荀攸放下《卢注论语》,起身回礼:“昔日颍川一别,皇叔风采更胜,令人羡慕啊。”
寒暄一阵。
荀攸言及正事,问道:“皇叔以为,董卓今为司空,是祸是福?”
看着变得严肃的荀攸,刘备不由想到了荀攸刺董一事,暗暗思道:莫非荀攸现在就在密谋刺杀董卓了?不应该啊,董卓是拿的密诏行废立之事,且眼下也没有祸乱宫闱。何太后和弘农王也还没死。
斟酌片刻,刘备道:“暂时是福,今后犹未可知。”
荀攸暗暗松了口气,面色恢复如常:“看来我的猜测是对的。皇叔昨日在西苑议事时,是故意当殿杀人羞辱众臣。皇叔是想敲山震虎震慑董卓。”
刘备笑道:“公达慧眼如炬。我的确有敲山震虎之意,不过我震慑的不仅仅是董卓,还有袁隗。”
“若我不出手,以董卓的秉性,必会杀人立威;然而董卓的名声本就不好,他若杀人立威,必会为袁隗所谋,而百官中多有袁氏门生故吏,也借机反对。”
“袁氏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倘若在朝堂上一家独大,必起大祸。现如今我还无足够的力量去制衡袁氏,必须借力打力,而董卓就是最佳人选。”
“昔日我将密诏交给董卓,亦有这个原因,我需要时间去积蓄力量,才能对得起皇叔这个名号啊。”
见刘备承认,荀攸又问:“那皇叔可有想过,即便董卓能与袁隗在朝堂上相互牵制,朝堂之外也会有人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
刘备猜道:“公达是想说,今日未来参加废立仪式的袁绍?”
荀攸点头:“袁绍昨日就离开洛阳往河内方向而去了。大将军所召四方猛士,不仅仅只有皇叔和董卓,还有丁原、王匡、桥瑁等人。这些人的兵马加起来也有万余人,倘若袁绍游说丁原等人反攻洛阳,皇叔为之奈何?”
“我竟忘却此事!”刘备佯惊起身,焦急走动:“我就两千兵马,如何能应付万余强兵啊?”
看着刘备那“束手无策”的模样,荀攸顿感无语:“皇叔,莫非我是不可信任之人乎?”
“公达何出此言啊?”刘备佯装没听懂,见荀攸有起身离去之势,刘备忙又拦住,笑道:“公达,适才相戏耳!我这是在给公达献策的机会啊!当日我就与你有约定,今后若遇战事,就请公达为参军。”
“如今战事将至,正是公达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时候,我与麾下两千将士,皆会配合公达,定让公达一战成名!”
荀攸嘴唇动了动,说得好有道理,我竟无法反驳。
正说间。
法正端着酒坛及酒具入内。
刘备给荀攸斟了樽酒,又作揖长拜:“一樽薄酒,略表歉意。还请公达教我破敌良策!”
荀攸一饮而尽,问道:“用计之前,我想知道皇叔是想让董卓立威还是皇叔自己立威?”
“自然是我立威了。”刘备不假思索:“得让关东有异心者知道,我若发威,就算鬼神见了也得敬畏我远离我。”
荀攸愣了愣,随后又翻开《卢注论语》中敬鬼神而远之,又看了一眼注解,忍不住问道:“皇叔,这《卢注论语》,真的是卢尚书所注?”
“当然!我乃卢尚书门人!这《卢注论语》可是恩师当年送我的绝密孤本,仅此一本。”刘备斩钉截铁!
荀攸以手沾了沾墨,道:“这几个字,应该是昨日写的。”
“哈哈哈——”刘备大笑:“公达。俗世洪流,立足就已经很艰难了,再想进步,更是难上加难。有些事,看破不说破。”
果然!
这《卢注论语》就是皇叔假托卢尚书之名所作。
下意识的,荀攸又想到了士人之间传颂的“卢公曰”“卢在川上曰”等等。
该不会.都是皇叔假托卢尚书之名所颂吧?
若真如此,那皇叔的才学,可真是学究天人、博古通今了!
河内方向。
百余骑飞奔而行,正是袁绍、淳于琼、颜良、文丑等人。
自昨日西苑议事后,袁绍未再回城,而是带上众门客直奔河内。
倘若袁绍肯低头跟袁隗说些好话,或许也能出守一方。
可袁绍不服气。
凭什么为了袁氏家族利益就要牺牲他的个人利益?
为什么不去牺牲袁术的利益还让袁术当南阳太守?
对袁绍这类枭雄而言,不能上桌子吃饭宁肯掀桌子不吃,也不会去忍受被安排在厨房角落吃残根剩饭的羞辱。
【今日我失去的,来日我必会拿回来!】
【董卓、刘备,还有袁氏人带给我的羞辱,我都要十倍、百倍、千倍的还回去。】
袁绍暗暗怒喝。
正行间,又一支骑兵自河内方向而来。
“来者何人!”
最前方背弓持戟、壮如熊虎的骑将,厉声大喝。
袁绍定睛一看,暗暗赞叹:好一个猛士。
随后勒住马匹,徐徐向前拱手:“我乃汝南袁绍,你又是何人?”
“原来你就是袁绍。哼!”却见来人一听袁绍之名,取弓对着袁绍就是一箭。
这一箭快得袁绍都来不及反应,直接就射中了袁绍手中的马鞭,强劲的力道让袁绍握不住马鞭,右手也颤抖不已。
知道此事,颜良文丑才反应过来,纷纷策马护住袁绍,愤怒大喝“贼子敢尔!”
袁绍却是让颜良文丑散开,再次向来者拱手:“壮士好箭法。然而冤有头,债有主。我与壮士素昧平生,不知何时得罪了壮士,还请明言?”
来者喝道:“你还好意思问?你派人让我等原地待命,可为何独让董卓去洛阳?今又明知故问,何其虚伪可恨?”
袁绍心头微惊:“你是何人部下?丁原还是王匡?敢问壮士高姓大名?”
来者昂头大喝:“听好了!我乃前并州刺史、今武猛都尉丁原义子兼主簿,九原吕布吕奉先!”
“原来是丁刺史麾下,这是个误会,且容我与丁刺史一见。”袁绍没有在意吕布的无礼,反而暗生欣喜。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都是何进召来的四方猛士,不能厚此薄彼。
可如今只有刘备和董卓在吃肉喝汤,丁原、王匡等人连汤都喝不上。
又如何会甘心?
吕布见袁绍至始至终都没恼怒,亦不由惊讶,又见袁绍语气凝重,思虑片刻后,便也不再为难,而是将袁绍引至营中。
得知袁绍到来,丁原亦是惊讶。
“司隶校尉不在洛阳,为何亲自来我营中?”丁原语有试探。
袁绍叹了口气:“洛阳忽生变故,宦官杀了大将军。我担心尔等受到波及,遂令尔等原地待命,再觅时机。不曾想刘备忽然联手董卓,里应外合,先诛宦官,后废陛下,又矫诏立陈留王为帝。”
“我虽然反对,但独木难支,就连我叔父也不愿助我,侍郎张锴更是被刘备当殿斩杀,我只能出逃洛阳。如今的我不再是司隶校尉,只是一介丧家之犬罢了。”
袁绍的话半真半假,听得丁原、吕布皆是心惊。
“又是刘备!”
丁原恨得牙痒痒。
麾下猛士张辽、张扬被刘备拐了,而今诛杀宦官的大功劳也被刘备抢了。
吕布愣愣的看向丁原:“义父,大将军死了,那我等岂不是白忙活一趟?”
问的时候,吕布顿感后悔。
晦气,我这义父白认了!
本还想以丁原义子的身份入大将军府,然后再借大将军之力往上爬,结果喊了许久的义父,最终啥好处没捞着。
吕布顿感人生无常,朝野之间都是流氓。
丁原也是恼恨不已。
为了讨何进的欢心,丁原在河内假扮“黑山伯”到处烧杀劫掠,坏事干了一大堆,结果何进就这么死了?
还是被宦官杀的?
屠夫之辈,果然难成大事!
彼其娘也!
丁原满腔怒火无处发泄,也顾不得回答吕布的疑问。
你问我,我问谁去?
见丁原和吕布的怒火都被勾起,袁绍暗喜,也佯装愤愤:“原本大将军说,丁刺史劳苦功高,只要灭了宦官,就可让丁刺史出任执金吾,却不曾想天有不测风云,唉——”
丁原下意识的握紧了拳头啊。
执金吾啊,那可是位列九卿!
“可义父现在当不了执金吾了。”吕布的语气有些怨念。
光说有什么用?
何进都死了!
袁绍拿捏了丁原和吕布的反应,恨声道:“执金吾是大将军许给丁刺史的,难道因为董卓和刘备妄行废立,就要让丁刺史忍受这等耻辱吗?”
“我观丁刺史义子骁勇盖世,不如召集兵马,趁刘备和董卓尚未完全掌控洛阳兵马,袭杀二人,救陛下于危难之间。届时别说是执金吾了,位列三公亦无不可!”
话音一落,丁原、吕布皆是眼前一亮。
随后丁原又语气黯淡,道:“我不过数千兵马,如何能袭杀刘备和董卓?”
袁绍怂恿道:“丁刺史莫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刘备只有两千人马,董卓也只带了三千人马。王匡、桥瑁的兵马也在河内,合诸营兵马,亦有万余人。”
“只要我等兵临洛阳,刘备和董卓为了立威必会出城作战,他们又怕洛阳诸营会反,更不敢全军出阵,五千人能出动一半都算不错了。”
“兵法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何惧之有?”
听袁绍分析得头头是道,吕布心头也是激荡不已,遂请命道:“孩儿愿助义父击杀董卓、刘备,今后义父便可位列三公,天下莫敢不从。”
丁原也被激起了勇气,纷纷起身:“贼子矫诏废立,天下人人得而诛之。只是我与王匡、桥瑁不熟,还请袁公能代为游说。”
袁绍本就有此意,应声道:“丁刺史放心,我也正有此意。我在河北也多有故旧,待游说王匡、桥瑁后,我会再入河北调集兵马入洛阳,以防刘备、董卓反扑。”
丁原大笑:“若等袁公归来,我儿奉先早就取了刘备董卓首级了。”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52854/28375743.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