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大哥别卷了,你都卷成汉中祖了 > 第133章 刘备刚走,袁绍就举旗讨董(求追订

第133章 刘备刚走,袁绍就举旗讨董(求追订


昭宁元年,九月十五。

    将洛阳诸事安排妥当后,刘备便引兵返回长安。

    同行的除了要前往长安的蔡谷及蔡文姬外,新任河东太守和中郎将徐荣也率兵同行。

    刘备前脚一走,后脚袁绍的门客就蠢蠢欲动了。

    “刘备终于离开洛阳了,若再不走,主公可就要等得不耐烦了!”

    “等将董卓和袁基等人一网打尽,主公就可王者归来!”

    “哼!董卓一介匹夫,我要对付他易如反掌!尔等速速依计行事。”

    就在刘备离开的当日下午,董卓任命的尚书周毖,就提议改昭宁元年为永汉元年,以示董卓大汉永存之意。

    董卓不疑有他,也不管刘协和众臣是否同意,强行将年号改成了永汉元年。

    此举惹得袁隗大怒,得知向董卓提议的还是袁氏故吏周毖,袁隗当即便找到周毖询问原因。

    周毖却称永汉象征“大汉永存”比昭宁更有寓意也更符合新君上位励精图治之意。

    虽然周毖的话说得很漂亮,但袁隗又不是傻,昭宁年号才用十五日就更改为永汉年号,不是蠢就是坏。

    然而不论袁隗如何询问,周毖都只言辞凿凿的向袁隗分析永汉年号比昭宁年号好,甚至还给袁隗引经据典,似乎是怕袁隗听不懂似的。

    气得袁隗差点就要动手揍人。

    政令不可朝令夕改,年号同样如此。

    若是随意更改年号,必会引起恐慌。

    不论是董卓还是袁隗,并不知道周毖不仅仅是袁氏故吏,还是袁绍的奔走之友。

    在董卓更改年号后,周毖见董卓颇为信任自己,遂又寻到董卓,道:“废立大事,非常人能理解,即便明公有密诏,也难以阻止州郡间的流言,倘若袁绍心生怨恨,必生大祸。”

    董卓对此也很烦恼,遂有通缉袁绍之意:“我试探过袁隗之意,袁隗对袁绍并不在意,不如遣令州郡缉捕袁绍,仲远以为如何?”

    就你,还想缉捕?

    州郡谁能缉捕袁公?

    周毖暗暗鄙夷,道:“明公万万不可。倘若令州郡缉捕袁绍,袁绍走投无路,势必激起事变。袁氏四代广布恩德,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若袁绍召集豪杰,乘势而起,则山东之地就不复明公所有了。”

    董卓不由蹙眉,想到袁绍游说丁原、王匡、桥瑁之事,顿感头疼:“那依仲远之意,我当如何?”

    周毖暗喜,献策道:“以我之见,非但不能缉捕袁绍,还要安抚袁绍,可拜袁绍为郡守,袁绍有了退路,就不会再招惹事端了。袁隗不重视袁绍,而明公又愿与袁绍化干戈为玉帛,袁氏门生故吏中与袁绍有旧的,必会对明公感激不尽。”

    董卓恍然大悟,道:“仲远高见,既如此,就以袁绍为渤海太守,封邟乡侯。”

    周毖更是欢喜。

    由于董卓和袁隗都能录尚书事,故而以袁绍为渤海太守之事并不需要经过袁隗同意,只需要事后知会袁隗避免政令重复即可。

    故而等袁隗知道时,任命书早就离开洛阳了。

    直到此时袁隗终于明白,周毖是在为袁绍办事!

    可等袁隗去找周毖询问时,周毖依旧是套话一堆:我都是为了避免争端,为了化干戈为玉帛,都是为了大汉永存。

    袁隗感到极其愤怒,身为袁氏故吏,你不助我架空董卓,你反而影响我的布局?

    虽然跟董卓同录尚书事,但袁隗并不准备跟董卓一直同享这个权力。

    刘协这个皇帝的权力可以架空,董卓这个司空的权力同样可以架空。

    毕竟这朝中众臣,并没多少人会真心服气董卓且愿意为董卓奔走,只要给个一年半载年,袁隗自信能将董卓驱逐出洛阳!

    偏偏周毖目前深受董卓信任且又是尚书,即便袁隗有心想将周毖换掉也没机会。

    若说这两件事,只是影响了袁隗在洛阳的权威,那么接下来的事,影响的就是袁隗的性命了。

    九月十七。

    就在袁绍的任命书送出第三日,在洛阳兵败的桥瑁又在袁绍的授意下,直接伪造了洛阳三公书信,并传驿各州郡。

    信中不仅陈述刘备董卓矫诏之罪,还泣称“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

    在袁绍有意的挑动下,士情激愤,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荆州皆有恼恨刘备董卓矫诏者。

    即便曹操、盖勋、刘岱、刘表四个新任刺史以及黄琬这个豫州牧有心想要辩驳,也难挡悠悠众口。

    而原本应去兖州赴任的曹操最惨,更是直接被禁止入境。

    更有人在兖州发布悬赏“得曹操首级者赏千金”,吓得曹操连忙躲回谯县曹氏避祸。

    不仅如此。

    在袁绍的暗中授意下,桥瑁、丁原、王匡三人又发讨贼檄文,冀州牧韩馥、陈留太守张邈、山阳太守袁遗、广陵太守张超、泰山太守孔伷、南阳太守袁术等袁氏门生故吏在各州郡同一天举旗响应,嚷着要举兵讨贼,要聚兵酸枣,要解国患难,

    消息传到洛阳,袁隗只感觉遍体生寒,而董卓也气得整个人都颤抖得发冷了。

    “袁隗,你这老贼,我与你同录尚书事,我何曾逼你了?你何时需要自救了?你竟然还恬不知耻的传信各州郡举义兵讨伐我?彼其娘也!你还要不要脸?”

    董卓气得拔剑直指袁隗。

    本来以为刘备走了,就可以跟袁隗慢慢拉扯,然后将袁隗架空,届时他董卓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天下莫敢不从。

    却没想到,平日里总是笑脸儒雅的袁隗,竟然暗戳戳的捅自己腰子。

    “董司空,这是诬陷!这肯定是诬陷!我如今与董司空同录尚书事,又岂会无故讨伐董司空?”见董卓发怒,袁隗急声解释。

    袁隗心头也是恼恨不已。

    我如今春风得意,可以一步一步的将董卓架空,我犯得着召义兵讨伐董卓吗?

    能不动手就能解决的麻烦,我何须动手?

    等等

    好熟悉的感觉。

    袁隗猛然反应过来,召义兵入洛阳跟何进召四方猛士入京又有区别?

    这熟悉的手法,除了袁绍不会有第二个人!

    “是袁绍!肯定是袁绍!必然是袁绍这逆子干的好事!”袁隗气得跳脚:“司空,这必定是袁绍的诡计!莫要中计上当!”

    “哼!”董卓语气不善:“袁隗你这个老匹夫,还在装傻充愣!”

    “冀州牧韩馥、陈留太守张邈、山阳太守袁遗、广陵太守张超、泰山太守孔伷、南阳太守袁术,这都是当时在西苑时你挑的。”

    “我当时还奇怪,你为何一点好处都不给袁绍,而今想来,必然是你见刘备与我联手势大,怕袁绍一时冲动被刘备砍了,故意如此,好让我以为你放弃了袁绍。”

    “刘备在时,你不敢轻举妄动;刘备一走,你就传书州郡。好你个袁隗,你真以为我不敢杀你吗?”

    听着董卓脑补的计划,袁隗更惊,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董司空,这是袁绍的离间之计!你千万不要相信,不要中了袁绍的诡计啊!”

    “哈哈!”董卓怒极而笑:“袁绍是你侄儿,你的意思是,袁绍想用离间计激怒我,然后让我杀了你?是你傻还是我傻?”

    “别忘了,你的另一个好侄儿袁术,也起兵响应。就算袁绍恨你不给他好处故意如此,那袁术难道也恨你吗?”

    “那可是南阳!最富有的一个郡!刘备的雍州在南阳面前,提鞋都不配!”

    “有如此好处,袁术还会恨你?袁隗,你骗不了我的!”

    “我儿奉先何在,立即将袁隗拿下,我会立即奏请陛下,缉拿城内袁氏同党!”

    董卓的疑问,也是袁隗的疑问,袁隗此刻也是想不明白,为何会演变成这种情况。

    本初,公路,你二人到底想干什么?这是要害我袁氏满门都背上谋反的罪名吗?

    袁隗没有抵抗,任由吕布缉捕下狱。

    此时董卓正在气头上,袁隗越是抵抗越容易激怒董卓。

    而在将袁隗下狱后,董卓又立即召来了弘农王郎中令李儒商议。

    李儒很快就抓到了关键:“明公,立即缉拿尚书周毖,莫要让周毖跑了!”

    董卓也猛然反应过来,忿忿道:“难怪周毖让我拜袁绍为郡守,这都是有预谋的!”

    然而令董卓奇怪的是,周毖不仅没有跑,反而毫不畏惧就来到了董卓面前。

    “仲远,你不准备解释吗?”董卓眼神阴狠,仿佛随时都要杀人。

    周毖佯装疑惑:“明公此话何意?”

    董卓恼恨道:“我听你的建议,不愿违背天下人心,故而拜袁绍为渤海太守,愿意化干戈为玉帛,而今袁绍却举兵反我。我何曾亏待过你,你竟要来害我?”

    周毖大惊,又忿忿道:“明公,此事绝非我意!我本以为明公拜袁绍为渤海太守,袁绍就会对明公感恩戴德,没想到袁绍竟然狼子野心!”

    “明公,事急矣!袁绍等人此番起兵,必不会善罢甘休,以我之见,可将弘农王送往长安,以免袁隗等人为内应,劫持弘农王出城!”

    董卓见周毖不似说假,回头又看向李儒。

    周毖暗暗吃了一惊,弘农王的郎中令怎会在此处?

    董卓入洛阳之后,诸事基本没怎么请教李儒,只让李儒看好刘辩,故而周毖并不知道李儒是董卓的谋士。

    李儒轻轻摇头,道:“明公,此事应与周尚书无关。周尚书所言亦有道理,袁绍等人此番起兵,必是想要重立弘农王为帝。可让周尚书负责抓捕袁隗党羽。”

    董卓转头问道:“仲远,你可愿担此重任?”

    周毖忿忿道:“明公放心!我绝对不会放跑任何一个袁隗党羽!这群奸贼,竟敢害我!”

    看着周毖忿忿离去的背影,董卓更感困惑:“文优,这周毖应非袁绍同党。我委实想不明白,袁隗为何会宁可舍弃自己性命,也要再立弘农王为帝?难道他得到的好处还不够多吗?”

    李儒冷笑一声:“明公为何认为是袁隗宁可舍弃自己性命?为何不能是袁绍袁术想让袁隗舍弃自己的性命?”

    董卓脸色一变:“文优之意,袁绍袁术想让袁隗死?这怎么可能?袁隗死了对袁绍袁术有什么好处?”

    “当然有好处!”李儒笃定而道:“我未遇明公时,亦曾拜谒过袁隗、袁基、袁绍、袁术四人。别看袁绍在外面是士林新秀,可在袁氏内部,袁术认为袁绍是婢生子,常有嘲讽;袁基虽然不嘲讽袁绍,但骨子里对袁绍有不屑;袁隗此人,更是张口闭口就大义道理。”

    “这也是为何,袁绍会助何进诛杀宦官,在何进死后更是拿大将军符节号令洛阳兵马,想要位居众臣之上。袁绍眼里,早就恨不得袁隗袁基袁术去死,如此一来,袁氏四代积累的人望,就都归袁绍了。”

    “再有那封冒充三公口吻的书信,只要明公杀了袁隗袁基等人,袁绍就能在天下人面前为死去的袁氏披麻戴孝,然后号令袁氏门生故吏,攻打洛阳。”

    董卓骇然:“那袁术呢?袁术也要任由袁绍胡作非为吗?”

    李儒冷笑:“袁基不死,袁氏人望又岂会轮得到袁术?只要袁隗袁基死了,袁绍在袁术眼中就是个婢生子,袁术还可趁机将脏水泼向袁绍,怒斥袁绍为了一己私利不顾袁隗袁基等人安危。”

    董卓自认为不是良善,可一听李儒的分析,忽然觉得论狠辣远不如袁绍袁术。

    “若真如文优所言,那我杀了袁隗等人,岂不是让袁绍得意?”董卓紧蹙眉头:“可若不杀,万一袁隗号令洛阳的袁氏门生故吏声援袁绍,我又当如何?”

    “可恨!为什么刘备在的时候不出事,偏偏刘备一走,就出这等大事?文优以为,这里头可有刘备参与?”

    董卓此刻的脑子混乱一片,难以理出清晰的脉络。

    “应该不会。”李儒低头沉吟片刻,道:“陛下毕竟是刘皇叔和明公一起扶立的,就算刘皇叔要对付明公,也不会用这种自毁根基的手段。若弘农王登基,刘皇叔可就不再是皇叔了。”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52854/28375737.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