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大哥别卷了,你都卷成汉中祖了 > 第150章 奉天子讨不臣,刘备定大略(求追订

第150章 奉天子讨不臣,刘备定大略(求追订


陈到配合大呼:“我本以为我能百步之外射中绿袍就可称神射,不曾想天外有天人外有神,我自诩为神箭手。而南阳黄忠,可呼为箭神!”

    周围骑士,也纷纷呐喊高呼“箭神”“箭神”“箭神”。

    那欢呼声,让周围的南阳士民更显呆滞。

    怎么就忽然成箭神了?

    不就是一介乡野村夫吗?

    我阴钊不服!

    虽然心头不服气,但方才议论低语的再也不敢嘲笑鄙夷。

    百步外一箭射折竹竿,这要射在身体上还不得一命呜呼啊?

    众人嘴碎归嘴碎,没人不想要命。

    黄忠心中更是感动。

    出身寒微,本就心有自卑。

    性情高傲,亦是心气所致。

    对出身寒微而又有大本事的人而言,高傲性情是守住自卑的最后一道防线。

    只要生人勿进,就不会有太多人知道出身的寒微。

    出身寒微会受到鄙夷,这是现实。

    就如方才,黄忠仅仅在刘备道出寒微身份,就为周围南阳士民所鄙夷。

    这些年,黄忠也习惯了。

    故而方才听到嘲笑鄙夷的时候黄忠也没去辩解,只是默默的承受。

    然而刘备的应对却远超黄忠所料,不论是铁胎弓还是绿袍亦或者陈到和骑士默契的呼喊,仿佛早料到黄忠会受到鄙夷。

    又想到刘备还在西园军事就派人征辟自己,黄忠更为感动。

    不曾想皇叔竟知世间有黄忠!

    我婉拒了皇叔的征辟,皇叔依旧肯为我扬名。

    能遇如此恩主,黄忠之幸也。

    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刘备为黄忠扬名,让嘲讽鄙夷黄忠的人不敢再轻视黄忠,这份恩义,唯效死命!

    还未等黄忠缓过神来,又有骑士将一匹通体火红色的战马牵向黄忠。

    在黄忠的错愕下,刘备大笑高呼:“此马名为燎原火,乃我近日所得西域骏马。军中大将岂能无骏马?今日便一并相赠。”

    看着那火红没一根杂毛的战马,黄忠又惊又喜。

    暗暗咬了咬牙,黄忠也不客气,翻身上马,往返奔驰间,又显左右开弓之能,令在场南阳士民更是惊骇不已。

    刘备更是欣喜大笑:“此等骑射之术,足与四弟并驾齐驱了。”

    刘备麾下虎将中,论武勇,关羽冠绝诸雄;论骑射,则以赵云为首,即便是武勇最强的关羽,在骑射上也远不如赵云。

    身为南阳人,却能在骑射上与生长在北方的赵云并驾齐驱,足见黄忠的天赋和努力。

    黄忠的骑射,已经不是单论天赋和单论努力就能练成,只有超绝的天赋外加勤勉不缀的努力,才能有今日技艺。

    刘备喜欢有天赋的奇才,更喜欢有天赋还努力的奇才。

    笑语间,刘备又看到了马车上抚掌欢呼的黄叙和魏延,微微诧异:黄忠难道有两个儿子。

    近前一问,刘备更惊:魏延?是我想的那个魏延吗?

    看着魏延那眉宇间的高傲之意以及不经意间流露的倔强,刘备越看越喜欢。

    常言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不管是不是想的那个魏延,刘备对魏延的初始印象非常良好。

    只要善加培养,今后必成大器。

    直到最后,许攸才自马车而出,拱手贺喜:“恭喜皇叔,又得虎将。”

    刘备大笑:“皆是子远之功也。”

    遂又引众人入关,酒食款待。

    期间。

    许攸向刘备细说了入南阳这段时间诸事,让刘备对南阳现状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言谈间,许攸又提到给江夏太守刘祥去信一事,刘备微微一惊,问道:“子远跟刘祥交情如何?”

    许攸摇头:“虽然见过几面,但不算太熟。皇叔莫非要招募刘祥?”

    刘备端着酒樽细思斟酌。

    对刘祥的能力和品行,刘备并不清楚。

    可刘祥的儿子刘巴,那可是个连诸葛亮都惊叹的奇才。

    虽然历史上的刘巴总是躲着刘备,但那个时候刘巴之父刘祥因为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一事而被南阳士民所杀。

    刘表讨厌刘祥,便想将刘巴杀了,还故意让刘祥的亲信去骗刘巴,之后屡屡征辟刘巴,刘巴都不应就。

    简单点讲:刘巴跟刘表有私怨,刘备又与刘表交好,刘巴恨屋及乌又瞧不起刘备的武夫身份,自然不愿归附刘备。

    然而,现如今情况不同。

    孙坚没杀张咨,许攸为助刘表去信给刘祥劝其中立,刘备是皇叔,而刘巴只是个几岁的少年。

    大汉的天才文武少年养成,对刘备而言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天子门生,岂是凡俗?

    斟酌片刻,刘备遂道:“刘表外表儒雅,内心多疑。刘祥只保持中立而非助刘表,我料其必不会为刘表所容。”

    “若非刘祥相助,子远亦不能求谒张咨,就无法遇到汉升,若刘祥有难而我不助,非义者所为。”

    “子远可派人前往江夏送信,就言刘祥若不愿留在江夏,可入关中寻我。”

    许攸听得有些怪异,总有一种刘备在牵强附会之意,可许攸又猜不到刘备意在刘巴而非刘祥,难以想明白心头疑惑。

    想不明白,许攸索性不想了,直接应道:“皇叔既有此意,我便再派人前往相召。”

    随后,刘备又聊到了派何曼去葛陂迁徙葛陂民以及让何仪何曼龚都今后将三千葛陂兵带入宛城诸事。

    许攸却是不看好,道:“黄豫州这两年治理的豫州颇为安稳,想让葛陂民背井离乡,恐怕不易。”

    刘备不由蹙眉:“若不肯离开,这三千葛陂兵及十余万葛陂或会落入旁人之手。尤其是那三千葛陂,可是我当年亲自挑选青壮编练而成。”

    “若不是我当时尚无基业无法带走,也不会将其留在豫州;我也委实不忍那十余万葛陂民再受战祸波及。子远可有良策助我?”

    每每想到葛陂兵和葛陂众有可能落入袁术之手,刘备就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

    那是我的兵!

    “这事挺难解决的。”许攸细思一阵,道:“袁术若弃南阳,必往汝南,若知葛陂有十余万众,还在葛陂筑城,必会去抢。”

    刘备不由蹙眉:“一时善心,作茧自缚了,早知就不在葛陂筑城了。”

    汝南太远,刘备现在也鞭长莫及。

    更何况,若为了汝南葛陂而孤军远征,不仅违背了最初的制袁计划,还会影响对付董卓的计划。

    良久。

    刘备将葛陂事搁置一旁:“罢了。顺其自然吧。眼下我还无法分心去干涉豫州事,如今袁术败了,袁绍也离败不远了。我今后的首要敌人也会由袁氏变为董卓。”

    许攸沉吟片刻,压低了声音:“皇叔若解决了董卓,又当由谁摄朝中事?是皇叔亲自坐镇洛阳,以御百官;还是再扶持一人暂领国事,皇叔依旧坐镇长安?”

    刘备不假思索,道:“我虽有考虑,但迟迟未决。”

    “若我亲自坐镇洛阳,则可奉天子以讨不臣;可天子在身边,行动就要上奏,服从则权力太小,不服则抗命。”

    “子远你也清楚,天子并不信任我,我若坐镇洛阳,天子为了掌权,必会暗中培植亲信伺机除我。”

    许攸摇头道:“我知皇叔有大志,然而天下之事,此一时,彼一时。”

    “方今局势,与秦末不同。虽也有豪杰兴起各自占领州郡聚集徒众,但并非是‘秦失其鹿,先得者王’的局势。”

    “眼下袁氏势大,刘表、刘岱等人虽与皇叔结盟,但这些人势力增长之后,为了各自利益,亦不可能臣服于朝廷。”

    “皇叔既要与袁氏为敌,又要制衡刘表、刘岱等人,还要不断的扶持新人暂领国事而后又与之相争,更要与天子相争,我以为此举颇为不妥。”

    “我知道皇叔担忧坐镇洛阳后,会因为专权而受天子猜忌,又会有流言中伤皇叔而让皇叔行事受到束缚,可皇叔与董卓是不一样的。”

    “皇叔姓刘,是宗室,既有先帝密诏享托孤之重,又有天子当文武百官之面拜为皇叔。”

    “天子都是皇叔扶持的,皇叔又何惧天子猜忌?谁敢在天子面前谗言皇叔,杀之便是。”

    “昔日光武帝征讨天下之前,也是奉更始帝为尊,若天子不知悔改,依旧要效仿更始帝而对皇叔不利,皇叔亦可效仿光武帝。”

    “以皇叔的胆略才情,如今又大败袁术,就算坐鼎天下亦无不可,这天下的重任,非皇叔莫能担之。”

    “若因担心猜忌而失奉天子以讨不臣的大势,我以为颇为不智。”

    刘备没有立即对许攸的话表示认可或否定,酒樽翻转间,亦是在对利弊的权衡。

    虽然占据了雍州,但雍州过于贫瘠,民少财少。

    刚开始的时候刘备想运钱粮入雍州,发现交通实在太差,太不现实。

    后来想迁民入关中,发现速度又太慢,未必跟得上天下大势的变化。

    迁徙葛陂众,也有尽可能的补充关中户口不足的难点。

    然而究其本质,依旧是刘备对“王莽谦恭未篡时”的下意识避让。

    刘备不想要篡权名声,一旦变成篡权,那就跟朱棣一样怎么洗都洗不清了。

    故而刘备一直都想将刘协往外推,先是推给董卓,然后又想将刘协推给袁绍或曹操。

    越是如此,刘备就越发现自己的路越来越难走了。

    若一直居于关中而观天下事,刘备下一步能取的地方就只有益州。

    可刘备都已经取得关中了,再返回去取益州,未免有些本末倒置。

    等刘备拿完益州再消化,估计袁绍都统一河北了。

    那个时候就不是刘备威震天下,而是袁绍威震天下了,刘备反而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变成迁都长安的董卓,被关东群雄逐渐无视。

    许攸方才的话也给刘备提了个醒。

    天下之事,此一时,彼一时。

    任何事都是要跟实际情况挂钩的,而非一成不变。

    对现在的刘备而言,若是坐镇洛阳,葛陂众也不用入南阳了,既镇洛阳,那么豫州就是刘备必须要取的关键之地。

    刘备也不用担心葛陂众和三千葛陂兵会为旁人所取,还可重点将汝南袁氏的势力彻底清除。

    最重要的是:刘备已经大败袁术了,威名很快就会传入各州郡。

    等再解决了董卓,刘备的威望会更进一步,又何须因为刘协在洛阳就躲在关中而失去掌控天下大势的良机?

    “若非子远提醒,我险些误入歧境了。长安虽好,但不适合当前之势,若要讨灭天下不臣,还是得去洛阳。”想通了关键的刘备,顿觉心头一松,举樽向许攸一敬。

    刘备是个很果决的人。

    既然决定了要亲镇洛阳,就不会再去犹豫不决,去权衡两种三种或者四种策略,最终什么事都没做成。

    若是犹豫不决,以后被人抢夺了大势,那刘备也就成了袁绍一样,听任何一个的都能成事,偏偏朝令夕改东一榔头西一榔头。

    许攸又道:“皇叔既有决定,可提前准备。贾参军在关中太安逸了,昔日贾参军本就是皇叔向董卓借去了解关中情况的。”

    “眼下关中既定,而皇叔又有意亲自坐镇洛阳,贾参军也该去洛阳重入董卓麾下了。”

    想到贾诩如今躺在陈仓优哉游哉,刘备心头的确也有异样心思。

    大概就是:都是一个团体的,大家荣辱与共,生死相随,我们都在拼命,你一个人在后方躺平?

    尤其是想到贾诩忽悠关羽,让关羽没日没夜的在杂事中劳累,最后还得让刘备来善后,刘备就很想将贾诩扔到一个事务繁忙的岗位上。

    想到这,刘备嘴角一勾:“也的确应该让文和去洛阳走动走动了。否则天天在陈仓躺着,他的脑子也会变得僵硬的。正所谓,与人斗其乐无穷,我也得给文和找点乐趣。”

    “不过子远你可千万别让人知道是你献策让文和去洛阳,否则文和心情不好发起狠来,没准就来一式黑暗兵法公子献头,就将你的头给献给董卓了。“

    许攸顿感脖子一凉,讪讪而道:“下不为例。若非为了皇叔大计,我也不想让贾参军入洛阳犯险。”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52854/28375716.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