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董卓图雍州,刘备成太尉了(求追定
推荐阅读:火影圆梦大师! 君见妖否? 拳之下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1978:从参军开始的文豪 清冷师祖要修无情道?我离,闺蜜也离!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日本战国:真田家的野望 我名黄天,苍天已死什么鬼? 冰汽神座
随着酸枣众将相继撤离,虎牢关的卢植也暗暗松了口气。
虽然酸枣众将日日置酒高会不思进取,但酸枣周围却是深沟高垒。
即便有吕布的骁勇,卢植也没把握攻破酸枣。
如今对方肯主动撤去,卢植亦不用再犯愁如何才能攻破酸枣。
吕布闻讯却是请战道:“如今贼兵衰弱,四散而撤,不如驱兵追杀,定可大胜。”
自来虎牢关后,吕布本以为可以立功,却没想到酸枣众将跟乌龟一样不肯出来。
这让吕布感到很郁闷:到底谁才是进攻方啊!不进攻你们在酸枣会什么盟?就知道胡吃海喝胡吹大气?
得知酸枣众将正在撤兵,吕布就想前去厮杀一番,以泄心头火气。
沉吟一阵,卢植拒绝了吕布的请战,道:“兵法有云,穷寇勿追,归众勿迫。我等若是驱兵追杀,既是迫归众,又是追穷寇。”
“困兽犹斗,蜂虿有毒,不可不防。况且,叛军至今未曾攻关,只是衰弱并非疲敝。都亭侯不可轻敌。”
仔细想了想,吕布又顿觉卢植言之有理,遂不再请。
对卢植,吕布是很尊敬的。
一是因为刘备曾将抄录的《卢注兵法》送了几卷给吕布研习。
二是因为在虎牢关的日子,吕布拿着《卢注兵法》常向卢植请教,而卢植并未因为吕布是一介武夫就轻蔑不教。
世道糜乱,礼乐崩坏。
即便是上层吃饱穿暖之徒,道貌岸然、见利忘义者也比比皆是,更遑论需要以命搏命才能在勉强苟命的下层了。
卢植之所以能成为海内闻名的大儒,就在于卢植并非不食人间烟火高高在上,既懂上层亦懂下层。
虽然吕布临阵投敌又认董卓为义父的行径令人不齿,但卢植能理解这是吕布的生存之道。
只有活下来,才能活得更好。
相处久了,卢植亦认为吕布是可以被教化的。
昔日孔子讲学杏坛讲学,门下有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和南宫适,有贫贱出身的冉壅,有商人出身的子贡,也有梁父大盗颜涿聚。
卢植始终认为,真正的儒就应该“有教无类,引人向善”。
故而,卢植不仅耐心的为吕布讲解骑兵的编组、训练、作战阵型及突袭策略,还会在讲解的过程中穿插与仁义礼智信有关的战例,以此方式引吕布向善。
话锋一转,卢植又道:“叛军既已撤去,都亭侯可回洛阳向陛下和司空报喜了。”
吕布微微一愣:“卢尚书不回洛阳吗?”
卢植摇头:“我奉令镇守虎牢关,未得诏命是不能擅离职守的;都亭侯是我向司空借来助阵的,随时都可返回。”
吕布顿有不舍。
倒不是吕布不愿回去,而是回去了就没机会向卢植请教《卢注兵法》了。
以前的吕布以骑射为能,自恃有武勇就行了;在接触《卢注兵法》后,吕布又顿觉天地开阔,开始迷恋统率之能。
卢植看穿了吕布的心思,笑道:“若有不解之处,都亭侯可随时派人送信至虎牢关,我必会回复。”
吕布大喜,拜谢道:“卢尚书之恩,我必有后报。”
虎牢关终究太过苦寒枯燥,吕布早就想回洛阳繁华之地了。
尤其是董卓身边的婢女,一个比一个耐看,在来虎牢关之前吕布就勾搭了一个,食髓而知味,早就按捺不住了。
在领了文书后,吕布便策马往洛阳而奔。
看着吕布离去的背影,卢植却是面色复杂,并未因叛军退去而高兴。
许攸、逢纪能看出刘备董卓之间的矛盾,卢植同样能看出:叛军未退,刘备董卓能相对和平;叛军退去,刘备董卓必不会相容。
“也不知玄德,会如何应对。”
良久,卢植长叹一声,将脑中繁杂的思绪摈弃。
卢植亦知刘备一向有主见,与其主动去过问,不如等刘备需要之时再配合行事。
洛阳。
得知袁绍等人退兵,董卓亦不由大喜。
一面让吕布自去领赏后,一面又召尚书周毖商议。
自周毖不遗余力的抓捕了袁隗党羽后,董卓对周毖就更信任了。
凡有大事,必与周毖商议。
待周毖至,董卓便将文书示与周毖,道:“而今叛军虽去,但其势未减,不知仲远可有良策,助我讨灭叛军,让诸州郡国皆可听朝廷号令?”
袁公竟然撤兵了?
周毖暗暗心惊。
作为袁绍的奔走之友,周毖一直作为暗子潜伏董卓身边,上回更借抓捕袁隗党羽的机会取得了董卓进一步的信任。
回想袁绍的暗中交代,周毖顿时有了计策,遂道:“叛军聚集时,尚不能攻入洛阳;如今四散而去,正是各个击破之时。前几日关中有捷报传来,皇叔大破叛军袁术,更杀得袁术割须弃袍,惶惶而奔。”
周毖一边说一边观察董卓的表情,在提到刘备大破袁术时,周毖明显看到了董卓蹙紧了眉头。
显然。
刘备大破袁术之事让董卓感受到了忌惮。
周毖又试探性道:“以我之见,不如委任皇叔为豫州牧,令其讨平诸郡国不臣;前豫州牧黄琬则调回洛阳,迁为司徒。有司空坐镇洛阳运筹帷幄,皇叔引兵讨伐诸郡国叛贼,安定天下,指日可待。”
提出此策时,周毖暗暗得意。
将刘备委任为豫州牧,不仅有机会让董卓插手雍州,引刘备董卓相争;
还能解除黄琬的兵权削弱刘备的盟友势力,
亦可令刘备继续与袁术相争,
一举三得,可令袁绍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在河北发展。
看着董卓蹙紧的眉头,周毖又更生得意:人皆言董卓凶残,我却言一武夫耳;人皆言刘备善战,我却言一莽夫耳。我略施小计,就能将二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董卓蹙紧眉头,不知道周毖此时心头有这么多弯弯绕绕,担忧道:“此策虽好,但皇叔本为雍州牧,如今又立大功,未必肯前往豫州就任。反而还会让皇叔起疑心,误以为我存心针对。”
虽然董卓的确想将刘备的势力兼并,但董卓亦明白刘备不是皇甫嵩、盖勋,既不会如皇甫嵩一般轻易就交出兵权,又不会如盖勋一般果断卸任雍州牧入洛阳。
周毖见董卓只是担忧并未动怒,便猜到了董卓的心思,遂笑道:“司空勿忧,此事易耳。可表皇叔大破袁术之功,迁为太尉,让皇叔以太尉之身领豫州牧屯兵在外。”
“昔日张温讨伐边章时人在长安,先帝就派人入长安拜张温为太尉,三公不在朝也有此先例,我料刘备必不会拒绝。”
早在西苑分权时,董卓就曾提议拜刘备为太尉,如旧太尉张温一般可以不在朝中,但这个提议被刘备以年未三十就加封太尉不利于奋斗为由婉拒了。
如今周毖再提,董卓不由喜道:“皇叔立此大功,若不加封,既会让人误以为我嫉贤妒能,又会让天下人误以为朝廷赏罚不明。若拜皇叔为太尉兼领豫州牧,天下人谁敢再疑?”
周毖亦是奉承道:“司空英明。我举荐一人,可为使者?”
董卓点头:“既是仲远举荐,必有其才,不知其为何人耶?”
周毖荐道:“故车骑将军何苗长史乐隐门生牵招,如今尚在城中,此人与皇叔有旧,司空可辟牵招为尚书郎,令其出使长安。皇叔必不生疑,亦不会误以为司空存心针对。”
董卓更喜:“我有仲远相助,何其幸也。可再拟一份空白任命书,由皇叔举荐贤才出任雍州牧,让牵招一并带去长安。仲远可速办此事。”
周毖暗喜,领命而去。
待得周毖离开,董卓的笑容戛然而止。
如周毖预料,方才在提到刘备大破袁术时,董卓心头就生出了对刘备的忌惮。
刘备大破袁术,而卢植又退了袁绍等叛军。
董卓虽然是司空录尚书事,但亦要赏罚公正才能让群臣听命。
刘备有功,董卓得请奏封赏。
卢植有功,董卓同样得请奏封赏。
可刘备卢植都请奏封赏了,董卓的嫡系文武就不能委以重任了。
同意周毖的提议调黄琬回洛阳且将刘备迁为太尉兼豫州牧,实则是董卓想要趁机将亲信安插至雍州。
至于许诺刘备可以自行举荐贤才,则是董卓的缓兵之计。
等刘备去了豫州后,董卓就可以趁机将刘备举荐的贤才收买亦或者替换。
届时再将嫡系文武安插在雍州,刘备即便再不情愿也只能选择跟董卓置换利益。
“皇叔,可别怪我心狠。你在雍州,我睡不着啊!”董卓暗暗冷笑。
卧榻之侧,又岂容他人酣睡?
雍州这个大后方只有亲自掌握在手,董卓才能进可与关东群雄争锋,退可入雍州安享晚年。
若有刘备在雍州,董卓就算想退都没退路,这是董卓不能容忍的。
另一边。
周毖寻到了牵招。
昔日洛阳大乱,何苗为吴匡、张璋所杀,何苗的长史乐隐亦不幸遇难。
牵招与乐隐门生史路等人,收敛乐隐尸体,欲载其还乡,又因袁绍等叛军拦路而无法返回。
周毖遂派人助史路等人将乐隐尸体送回,牵招则被周毖留在了洛阳。
之所以如此,亦是周毖想施恩牵招以图后事。
“子经,司空征辟你为尚书郎,欲请你出使长安。”周毖将委任刘备为太尉及豫州牧一事,细细道之。
牵招面有难色,道:“恩师死于洛阳之乱,我心中哀伤,不愿为官,周尚书又何必为难我。”
刘备入长安时亦邀请过牵招,然而牵招因乐隐之死而心志颓废。
兼之吴匡、张璋又并入了刘备麾下,虽然乐隐并非吴匡、张璋二人所杀,但乐隐也因乱兵而死。
牵招不愿让刘备为难,遂婉拒了刘备的邀请,在周毖助史路等人带乐隐尸身还乡后,便独自在洛阳黯然神伤。
闻言,周毖肃容道:“子经,你岂能说此丧气话?乐长史若是在世,亦不愿看到子经如今这般颓废。子经乃乐长史高徒,又是皇叔故友。而今董司空欲对皇叔不利,子经岂能坐视不理?”
牵招吃了一惊:“周尚书此话何意?”
“我方才的话,你到底听进了几句?”周毖故作无奈,道:“迁皇叔为太尉又令皇叔为豫州牧,此乃明升暗降之计,董司空要趁皇叔在豫州讨贼之时,谋夺雍州。”
“雍州乃皇叔根本所在,若失雍州,则皇叔今后亦会为董司空所制。稍有不慎,皇叔亦可能为董司空所害。”
周毖又故意一叹:“遥想昔日,我与盖勋、种辑、刘艾、伍琼、刘岱、许靖、刘表同助皇叔,本以为皇叔会在洛阳辅佐天子安定万民,谁知皇叔志不在此,反让董司空妄得大权。”
“而今董司空欲害皇叔,我虽然是尚书但无力阻止,我之所以举荐子经出使长安,便是知晓子经与皇叔乃是故友,其他人我不敢信任,皇叔亦不敢信任!”
“子经啊,皇叔生死,可都在你一念之间啊,你难道真的要坐视不理吗?”
看着牵招面上依旧有踌躇之色,周毖又向牵招行了大礼,语气更重:“子经,逝者已逝,你应该珍惜还活着的人。难道你真想看到皇叔因你今日坐视不理而陷入危险之中吗?倘若皇叔因奸计而身死,你又岂能安心?”
牵招心神一震,下意识的想到了与刘备的过往,以及跟简雍一般受不了刘备太卷而故意以求学之名离开。
如今回想,亦如眼前。
良久。
牵招长长的呼了一口气,起身道:“何时动身?”
见牵招终于答应,周毖亦是松了口气。
若不能说服牵招去长安,周毖就得换个人去长安。
可若是换个人,周毖就不能直接说董卓要害刘备了。
本身就是为了挑唆董卓和刘备二人,周毖不会傻到再让人向董卓告密。
而刘备的故友牵招,则是绝不会私下去向董卓告密的。
“为免意外,越早越好。”周毖又加重了语气:“董司空麾下有一善谋之士,乃弘农王郎中令李儒。我担心此人在听闻我举荐子经之后,会怀疑我的意图。”
牵招凛然:“明白了。我今日就动身。”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52854/28375713.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