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老巷书店的旧书笺 > 第三十一章:初冬里的毛线暖

第三十一章:初冬里的毛线暖


第三十一章:初冬里的毛线暖

十一月的老巷,风里带了些刺骨的凉,清晨时青石板路上还结着薄霜,踩上去咯吱响。书店门口的老槐树叶子落得差不多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却在枝桠间挂着几串红绳,绳上系着小小的毛线挂坠——有圆滚滚的小太阳,有歪头的小熊,还有迷你版的铜铃,都是赵奶奶这几天织的。

陈爷爷正把刚生好的煤炉搬到门口,炉子里的煤块烧得通红,散出暖暖的热气。“赵奶奶这手艺,还是这么好,织的小挂坠真讨喜。”他伸手摸了摸枝桠上的毛线小熊,软乎乎的,还带着赵奶奶身上的皂角香。林小雅则在玻璃门上贴了张纸条,上面写着“进店暖手,有热姜茶”,字是用彩笔写的,旁边还画了个冒着热气的杯子。

没过多久,赵奶奶就提着个竹篮来了,篮子里装着刚织好的毛线袜,浅灰色的,袜口处绣着小小的槐花。“天凉了,孩子们上学容易冻脚,织了几双袜子,让他们穿着暖和。”她把袜子放在柜台前,又从口袋里掏出个毛线帽,递给陈爷爷,“老陈,你总在门口坐着,戴着帽子别着凉,我特意织得大些,里面还加了绒。”陈爷爷接过帽子,戴在头上,大小正合适,暖意从头顶一直传到心里。

晚饭过后,街坊们都往书店跑,不为看书,就为凑在煤炉旁取暖。张婶系着围裙,手里拿着刚煮好的红薯,放在煤炉边烤:“等会儿烤好了,大家分着吃,甜得很。”李叔则抱着吉他,坐在煤炉旁调弦:“天凉了,弹首暖点的歌,给大家驱驱寒。”孩子们也来了,围在赵奶奶身边,有的要学织毛线,有的拿着毛线挂坠,互相炫耀谁的更可爱。

故事会开始时,煤炉上的红薯已经烤得冒香,外皮焦黑,轻轻一掰就流出甜浆。陈爷爷第一个讲,说的是年轻时在东北当兵的事:“那时候冬天比现在冷多了,零下几十度,我们就靠烤红薯暖手,晚上站岗时,揣个烤红薯在怀里,就不觉得冷了。后来回了老巷,每次烤红薯,都能想起那时候的日子。”

赵奶奶接着讲,说自己年轻时学织毛线,是为了给孩子织毛衣:“那时候没钱买新衣服,就买最便宜的毛线,晚上在煤油灯底下织,织错了就拆了重织,织好的毛衣,孩子穿了好几年,洗得发白了还舍不得扔。现在日子好了,还是喜欢织,看着大家穿着我织的东西暖和,我心里也高兴。”

李叔弹着吉他,唱了首关于冬天的歌,旋律暖暖的,像裹着厚棉被晒太阳。街坊们围着煤炉,吃着烤红薯,听着歌,连风里的凉意都好像淡了些。小满拿着自己织的毛线小铜铃,给大家看:“我跟着赵奶奶学的,织得不好看,但是软乎乎的,陈爷爷说,挂在书店门口,风一吹就像在说‘暖和’。”

夜深时,煤炉里的煤块还在烧,赵奶奶把织好的毛线袜分给孩子们,张婶则把剩下的烤红薯装在袋子里,让大家带回家。陈爷爷在故事本上写:“初冬的夜,有煤炉的暖,有烤红薯的甜,还有赵奶奶织的毛线袜。风虽凉,人心却暖,老巷的冬天,也能这么热闹。”


  (https://www.shudi8.com/shu/752712/35409008.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