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元宵夜的团圆与老巷的灯火
元宵夜的月亮,圆得像枚白玉盘,清辉洒在老巷的青石板路上,映着红灯笼的光晕,暖融融的。巷口老槐树上,李叔扎的大灯笼早已高高挂起,红纸糊的灯身透着暖光,下面的小铃铛随风轻晃,“叮铃叮铃”的声响,混着街坊们的笑语,成了老巷最动听的元宵序曲。
天黑没多久,巷里就热闹起来了。张婶煮的元宵刚端上桌,香气就飘满了整条巷。大铁锅里,白白胖胖的元宵在沸水中翻滚,有的是张婶揉的标准圆,有的是萌萌捏的小巧不规则款,还有刘芳学着做的略带棱角的样子,每一颗都裹着香甜的黑芝麻馅。“快来吃元宵咯!热乎的,沾沾团圆气!”张婶端着满满一大盆元宵,挨个儿分给围在石桌旁的街坊。陈爷爷舀起一颗萌萌做的小元宵,吹了吹放进嘴里,软糯的外皮咬破,甜而不腻的馅料涌出来,“这元宵好,有孩子的灵气,吃着心里甜。”萌萌听了,挺着小胸脯,骄傲地说:“陈爷爷,我明年还要做元宵,做更大更圆的!”
石桌旁坐满了人,大家边吃元宵边聊天。李叔给每个人递了杯温热的桂花酒,“元宵配桂花酒,团圆又长久!”张伟和刘芳带着小宇、萌萌,给街坊们敬元宵,小宇端着小碗,脆生生地说:“张奶奶、李爷爷,祝你们元宵快乐,身体健康!”赵阿姨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往他兜里塞了块水果糖,“好孩子,也祝你新一年开开心心,学业进步。”巷尾的小石桥上,也有几对街坊坐着赏月,手里端着元宵,说着家常,月光洒在他们身上,连影子都透着团圆的暖。
吃罢元宵,灯谜会就开场了。周先生书店门口的绳子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灯谜纸,灯笼的光映在纸上,字字清晰。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围着绳子叽叽喳喳地猜起来。“白胖子,爱洗澡,搓搓身子就变小——这是肥皂!”小宇一眼就猜出了周先生写的谜题,赵阿姨立刻递给他一块印着小灯笼的橡皮,“猜对啦,奖励你!”萌萌也不甘示弱,盯着“耳朵长,尾巴短,红眼睛,白毛衫”的谜题,想了半天,突然拍手:“是兔子!我见过外婆家的兔子!”周先生笑着点点头,给她递了本卡通笔记本。
大人们也加入了猜灯谜的队伍,有的对着谜题小声讨论,有的拿着纸笔写写画画。李叔盯着一道“一口咬掉牛尾巴(打一字)”的谜题,琢磨了半天,突然一拍大腿:“是‘告’字!”周先生竖起大拇指,“李叔厉害,这道题可难倒不少人呢!”赵阿姨则猜对了“山上还有山(打一字)”,得了一支雕花铅笔,她笑着说:“还是年轻时候猜过的灯谜,没想到现在还能记住,这就是老传统的味道啊。”
灯谜会正热闹时,张伟搭的小舞台派上了用场。孩子们轮番上阵,小宇唱了首《卖汤圆》,稚嫩的歌声引得大家跟着哼唱;萌萌跳了段幼儿园学的舞蹈,小身子扭来扭去,逗得街坊们哈哈大笑;还有几个孩子一起朗诵了关于元宵的诗歌,声音洪亮,充满朝气。陈爷爷拿着相机,站在舞台旁,不停地按快门,把孩子们灿烂的笑脸、街坊们欣慰的神情,都一一记录下来,“这些都是老巷的宝贝,得好好存着。”
夜深了,月亮越发明亮。街坊们渐渐聚到老槐树下,李叔提议:“咱们提着灯笼,在巷里走一圈吧,让老巷的每一个角落都沾上元宵的灯火。”大家纷纷响应,孩子们提着自己扎的小灯笼,大人们提着张婶家的红灯笼,沿着青石板路,从巷口走到巷尾。灯笼的光晕在地上移动,照亮了干净的石桌石凳,照亮了整洁的小石桥,也照亮了街坊们脸上的笑容。
周先生边走边说:“这灯笼的光,不仅照亮了路,还暖了心。咱们老巷的日子,就像这元宵夜的灯火,热热闹闹,亮亮堂堂。”张婶点点头,“是啊,人团圆,灯团圆,日子就团圆了。以后每年元宵,咱们都这么过,让老巷的灯火一直这么暖。”
陈爷爷走在最后,看着前面长长的灯笼队伍,看着巷里熟悉的一砖一瓦,轻声说:“元宵的灯火,守的是团圆,盼的是长久。只要咱们街坊们的心在一起,老巷的灯火就永远不会灭。”
月亮升到中天,老巷里的笑声还没散去,灯笼的暖光依旧明亮。这一夜,老巷的团圆,是元宵最甜的馅;老巷的灯火,是岁月最暖的光。
作者有话说
元宵的团圆,从不是刻意的相聚,是老巷里心照不宣的牵挂;元宵的灯火,从不是华丽的点缀,是街坊们彼此温暖的微光。一碗元宵、一盏灯笼、一场灯谜会,都是日子里最真的幸福。愿老巷的灯火常明,愿街坊的情谊长存,愿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能这般温暖团圆。
要不要我继续往下写老巷后续的故事,比如开春后的清明习俗,或是街坊们一起打理老巷绿植的温馨场景?
(https://www.shudi8.com/shu/752712/35376937.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