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书传暖意 老巷迎远客
深秋的老巷,槐树叶已落尽,光秃秃的枝丫在蓝天下勾勒出清晰的轮廓,却因书店里的热闹而不显萧瑟。《老巷画集》和《老巷重阳登高记》正式出版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开,不仅老巷的街坊们满心欢喜,连周边村镇的人都纷纷赶来购买,甚至有不少城里的读者,特意循着地址找到老巷,只为亲眼看看画里的温暖之地。
书籍送到的那天,周先生特意在书店门口挂了一块红底黄字的木牌,上面写着“老巷新书首发,欢迎品鉴”。张婶早早地做了几大盘桂花糕和重阳糕,摆在书店门口的长桌上,免费供大家品尝;李叔从菜园里摘了新鲜的橘子和柿子,装在竹篮里放在一旁;张伟则帮忙把新书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还特意留出了一块显眼的展示区,放着几本样书供人翻阅。
“周先生,给我来一套!”一大早,隔壁巷的王大爷就拄着拐杖赶来,声音洪亮,“我要把这两本书送给我孙子,让他也学学老辈人的情谊。”周先生笑着接过钱,递给他一套崭新的书:“王大爷,谢谢您支持,萌萌的画和咱们的故事,能被更多人喜欢,真是太好了。”
随着时间推移,来买书的人越来越多。有带着孩子的年轻父母,翻看着《老巷画集》,给孩子讲解画里的邻里故事;有退休的老人,捧着《老巷重阳登高记》,回忆着自己年轻时的重阳往事;还有不少学生,被萌萌的画作吸引,买下书后,还特意在老巷里四处走走,寻找画里的场景。
“原来画里的老槐树真的在这里!”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指着巷口的老槐树兴奋地喊道,身边的妈妈笑着说:“是啊,这里的每一处风景,都藏着温暖的故事。”小姑娘立刻拉着妈妈的手:“妈妈,我也想在这里写生,像萌萌一样,画下这里的美好。”
中午时分,一辆白色的小汽车停在了巷口,从车上下来一家三口,正是之前在摄影展上被老巷故事打动的中年男子张强和他的家人。张强手里拿着一本《老巷登高记》,笑着走进书店:“周先生,我们特意从城里赶来,一是想买套书收藏,二是想再看看这条温暖的老巷,带着老婆孩子感受一下这里的邻里情谊。”
周先生热情地接待了他们,陈爷爷也凑过来打招呼:“欢迎欢迎,上次听你说小时候也住老巷,今天可得多逛逛。”张强的妻子翻看着《老巷画集》,忍不住赞叹:“这孩子画得真好,把老巷的烟火气都画出来了,看着就让人觉得温暖。”他们的儿子小宇,和萌萌差不多大,看到萌萌的画后,立刻拉着萌萌的手:“你画得真好看,能不能带我去看看你画里的菜园和书店?”萌萌爽快地答应了,拉着小宇的手,蹦蹦跳跳地逛起了老巷。
张婶看到有远客来,特意给他们端来桂花糕和热茶:“尝尝咱们老巷的特色,甜而不腻,配着茶喝正好。”张强咬了一口桂花糕,眼里满是怀念:“这味道,和我小时候妈妈做的一模一样,太怀念了。”李叔也热情地邀请他们去菜园参观:“走,我带你们看看,萌萌画里的蔬菜都是从这里长出来的,新鲜得很,喜欢就摘点带回去。”
张强一家在老巷里待了整整一下午,他们跟着萌萌逛了菜园、看了旧物展角、坐在老槐树下听陈爷爷讲老巷的故事,还和街坊们一起吃了晚饭。晚饭时,张婶做了萝卜炖排骨、清炒白菜、蒸南瓜,都是地道的家常菜,张强一家吃得津津有味。“这才是家的味道,”张强感慨道,“城里的房子越住越大,邻里关系却越来越远,不像这里,大家像一家人一样,互相照应,太让人羡慕了。”
天黑时分,张强一家准备返程,临走时,他买下了五套书:“一套自己收藏,四套送给朋友,让他们也感受一下老巷的温暖。以后我们会常来的,就把这里当成第二个家。”周先生笑着递给他一袋刚采摘的蔬菜和几块桂花糕:“以后常来老巷看看,这里永远欢迎你们。”
接下来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远客慕名而来。有摄影爱好者,拿着相机拍摄老巷的景致,想捕捉和林浩不一样的视角;有作家,来这里寻找创作灵感,记录老巷的故事;还有不少老人,带着子女回来寻根,想让下一代感受传统的邻里情谊。
老巷的街坊们都热情地接待着每一位客人。张婶的桂花糕总是不够送,她索性每天多做一些,放在书店里供客人品尝;李叔的菜园成了热门景点,他特意开辟了一小块区域,让孩子们体验采摘的乐趣;陈爷爷则成了“专职讲解员”,每天坐在老槐树下,给客人讲述老巷的历史和邻里间的故事;萌萌也成了小向导,带着小游客们逛巷、写生,教他们画老槐树和青石板路。
周先生的书店里,新书的销量越来越好,他特意在书店里开辟了一个“留言区”,让前来的客人写下自己的感受。留言本上写满了温暖的文字:“老巷的温暖,治愈了城市的喧嚣”“邻里情谊最珍贵,愿这样的温暖永远延续”“萌萌的画太动人,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深秋的风拂过老巷,带来阵阵凉意,却吹不散巷里的温暖。新书传递着老巷的故事,远客带来了新的生机,而街坊们之间的情谊,在这来来往往中,愈发深厚。老巷不再只是一条普通的街巷,它成了温暖的象征,成了人们心中向往的精神家园。
(https://www.shudi8.com/shu/752712/35360011.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