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第515章 513:我的规矩就是规矩

第515章 513:我的规矩就是规矩


2004年2月16日,京城。

    春节的余韵尚未完全消散,位于复兴门外大街的总局大楼内,一场备受业内瞩目的会议正在酝酿。

    大楼庄重肃穆,与不远处长安街上的车水马龙形成鲜明对比,这里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可能决定着中国电影产业未来的走向。

    此次会议的全称是“学习贯彻《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暨电影产业工作座谈会”。

    之所以在《若干意见》(业内俗称“影十条”)发布一个多月后紧急召开,明面上的理由是深入学习文件精神,研讨落实措施,但圈内人心知肚明,更深层的原因,是盛影传媒集团的惊天上市和王盛的首富加冕。

    这头由资本和市场共同催生出的巨兽,以及它那位年轻得过分、运气更是逆天的掌舵人,已经彻底改变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生态和力量格局。

    总局需要借此机会,一方面肯定民营资本的贡献,另一方面,也是要重新明确规则,凝聚共识,引导这艘刚刚启航的产业巨轮驶向正确的方向。

    受邀与会的,皆是国内民营电影企业的佼佼者。

    尽管“中国电影第一股”的光环独属于盛影,但这片市场足够大,容得下更多弄潮儿。

    会议安排在总局的一间中型会议室。

    椭圆形的会议桌,座位次序暗含玄机。

    王盛当仁不让地坐在了靠近主位、正对投影幕的显著位置。

    他今日穿着一身剪裁合体的深色西装,没打领带,内搭浅灰色衬衫。

    在他左右及下首,依次坐着:

    华宜老板王忠军。

    此时的华宜,凭借冯晓刚的贺岁片以及敏锐的艺人经纪业务,已在民营影视公司中崭露头角,是仅次于盛影的强力竞争者。

    王忠军面带笑容,与相熟的人点头致意,但目光掠过主位的王盛时,眼底深处难免掠过一丝复杂。

    新画面老板张伟平。

    经历了《英雄》大亏特亏后,张伟平的脸色不算太好,显得有些阴郁。他与王盛的“恩怨”业内皆知,此刻虽同坐一室,却几乎没有任何交流。新画面靠着张亿某,原本发展势头迅猛,但如今在盛影的煌煌大势下,颇有些黯然失色。

    星美老板覃宏。星美业务横跨影院投资、影视制作发行,实力不容小觑。覃宏为人相对低调,更专注于渠道布局,但面对王盛及其掌控的“中影盛世院线”,压力不言而喻。

    华亿老板董坪,今时不同往日,华亿已经被保利集团收购,背靠保利集团,资本雄厚,正在文化传媒领域积极布局。

    此外,还有凭借《粉红女郎》等电视剧在影视圈崭露头角的金英马影视代表,以及一些在地方上颇有实力,正试图进军全国市场的民营公司负责人,如浙省的橫店集团、粤省的巨星影业等。

    他们看着王盛,眼神中混杂着敬畏、羡慕,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酸意。

    在他们私下的小圈子里,早已给王盛起了个绰号——“霸王”。

    此“霸王”并非西楚霸王的有勇无谋,而是形容其行事霸道,手握资本、渠道、内容三大权柄,制定规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市值四百亿的盛影集团,就是他那杆无敌的霸王枪。

    会议伊始,由总局分管电影事业的副局长主持会议并做引导性发言。

    他再次强调了《若干意见》的重要性,指出当前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关键机遇期,肯定了民营资本为繁荣电影市场做出的巨大贡献,特别点名表扬了盛影传媒的标杆作用。

    “……希望各位企业家能够畅所欲言,结合自身实践,为贯彻落实《若干意见》,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建言献策。”

    副局长最后总结道,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王盛身上,“下面,我们首先请盛影传媒集团董事长王盛同志,谈谈他的看法和体会。”

    “首先”和“同志”的称谓,以及这单独安排的发言环节,已然说明了一切。

    在座众人,只有王盛享有此等“特权”,其他人,大抵只能在其后被点名或被问及时,才能补充发言。

    这就是实力带来的话语权。

    王盛微微颔首,调整了一下面前的麦克风。

    他没有准备厚厚的发言稿,只有一张简单的提纲。

    但当他开口时,整个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包括那些心怀嫉妒的对手。

    “感谢总局领导的信任,也感谢各位同仁的关注。”

    王盛的声音平稳有力,透过麦克风传遍会议室:“《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恰逢其时,为我们所有电影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盛影传媒的成功上市,离不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创造的良好环境,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引导。”

    他先是定了调子,表明立场。

    随即,话锋一转,进入了实质内容。

    “关于如何贯彻落实《若干意见》,推动产业发展,各位同仁一定有很多高见。在此,我想结合盛影这些年的探索,着重谈一谈我个人关于电影创作原则的一些不成熟思考。”

    他刻意放缓了语速,确保每个字都能清晰地被接收。

    “我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拥抱资本、追求票房的同时,我们这些内容生产者,必须心里有杆秤,守住几条底线,立下几条规矩。这既是对投资人、对观众负责,也是对中国电影的未来负责。”

    “第一,文化自信是根基,而非口号。”

    王盛竖起一根手指:“我们的电影,首先要服务的是中国人民,要讲述的是能引发中国人共鸣的故事。这并不意味着排斥外来文化,闭门造车。

    恰恰相反,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敢于用世界通行的电影语言,讲述我们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博物馆奇妙夜》我们用了好莱坞的叙事外壳,但内核是中国的历史文物和天人感应思想;《功夫》融合了港式无厘头,但根子是中国的武侠文化。

    那种揣摩西方电影节评委口味,刻意展示落后、阴暗、奇观以换取国际认可的做法,是文化自卑的表现,这条路越走越窄,也与《若干意见》中‘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背道而驰。

    我们的创作,要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用自信的姿态参与文化交流。”

    他这番话,虽然没有点名,但矛头直指前几年某些“冲奖片”的创作倾向,听得张伟平脸色更加难看,因为《英雄》某种程度上也带有这种色彩。

    而王忠军等人则若有所思。

    “第二,类型化探索与工业化标准是出路。”王盛继续道,竖起第二根手指,“电影是艺术,也是工业。我们不能总指望灵光一现的天才创作。要建立可持续、可复制的产业,必须推动类型化探索和建立工业化标准。

    盛影这些年,在奇幻、喜剧、动作、现实题材等领域都做了尝试,总结了一套从开发、制作到宣发的流程标准。

    这不是扼杀艺术个性,而是为创意提供实现的土壤和保障。

    我们需要更多的类型片专家,需要更专业的分工协作,需要像好莱坞那样,即使一个导演临时撂挑子,项目也能依靠成熟的工业体系继续推进。这是做大产业规模的必由之路。”

    在座不少靠一两个导演、一两部片子起家的公司老板,闻言暗暗皱眉,这意味着一套更高的准入壁垒和竞争标准。

    “第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必须统一。”

    王盛的声音加重了些,“《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这不是一句空话。

    我认为,在当下的中国,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必然蕴含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能够传递真善美,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在囧途》的小人物温情,《当幸福来敲门》的奋斗精神,甚至《功夫》里对善良的坚守,都是其商业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

    反之,那些一味追求感官刺激、渲染暴力色情、或者价值观混乱的作品,或许能一时得利,但绝不可能成为经典,也必然会被市场和观众抛弃。

    我们掌握着发声的渠道,就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他环视全场,目光锐利:“所以,在我的公司,立项审查第一条,就是价值观导向。不符合主流价值观,不能给观众带来积极影响的本子,利润再高,我也不做。这,就是我王盛立下的规矩。”

    会议室里落针可闻。

    王盛的话,与其说是分享体会,不如说是在给整个行业立规矩、定标准。

    他凭借着盛影无人能及的商业成功和市场地位,将“文化自信”、“工业化”、“社会效益”这些概念,与自己强绑定,并将其提升到了行业准则的高度。

    你可以不认同他的霸道,但你无法忽视他制定的游戏规则。

    因为他是目前唯一的胜利者,他的模式被市场证明是成功的,也被上层所认可。

    后续的发言环节,其他企业家无论是真心附和,还是被迫表态,都或多或少地围绕着王盛提出的这几个原则展开讨论或补充。

    会议的气氛,始终被那位年轻的“霸王”牢牢主导着。

    所有人都明白,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代,真的来临了。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51496/28375362.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