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若能得幸福安稳,谁又愿颠沛流离
推荐阅读:太上忘情记 四合院:重返飞扬年代 伏羲录 进化乐园,您就是天灾? 星海舰队之领主时代 重生之我在剧组加点拍戏 吞噬星空之顶级悟性 斗罗:神级作弊器,出山即是无敌 武圣! 北宋:从宋仁宗的儿子开始
第373章 若能得幸福安稳,谁又愿颠沛流离
范景文仿佛立于九霄云端,借得天子之眼,俯瞰那苍茫的漠南草原。
而皇帝的每一道旨意,都化作了穿行于天地间的无形丝线,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悄然织就一张笼罩乾坤的巨网。
范景文几乎是不由自主地顺著皇帝那浩瀚的思绪,继续向下推演。
他的心神在激荡,双目之中已然浮现出未来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可怖光景。
不出三五年,因著这优质优价与捆绑让利之策,蒙古诸部的牧民生活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
昔日里敝衣粝食,一件皮袄穿三代,一口铁锅全族传。
如今,他们只需将最好的牛马贩与大明,便可换回远超从前数倍的茶、盐、布、铁。
当一名普通的牧民发现他辛劳一年所得竟不如在归化城与大明互市一月之丰厚时,他还会不会为了追随林丹汗去劫掠,或是响应建奴的召唤去征伐,去过那种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今日不知明日死活的凶险生涯么?
不,他不会了!
昔日里,冒著九死一生的风险冲锋陷阵,所图不过是几头羊几石粮,甚至可能空手而归,徒留一身伤疤。
而如今,他只需用心饲养出更肥的羊更壮的马,安安稳稳地送到归化城,便能换回足以让他全家数年衣食无忧的布匹盐茶乃至铁器与美酒。
一边是刀光剑影生死一瞬的劫掠,一边是触手可及安稳踏实的富足。
这笔帐,再愚钝的人也算得明白。
当安稳的生活比冒险的征伐更能带来财富时,弯刀的锋利,又怎比得上银钱的可爱?
「使其民执算盘而弃弯刀,重商贾而轻战杀。使其习于安乐,而忘其弓马;恋于富足,而疏其征伐!」
范景文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如此想法。
这是从生活根基与人心向背上进行的彻底改造,其力之深,其效之远,远非刀兵所能及!
而那草原的上层,林丹汗与那些大大小小的蒙古王公们呢?
他们将是这盛宴之中,最先沉醉最先堕落的一批人。
范景文几乎能清晰地看到,林丹汗的汗帐之内,原本象征著权力的九足白旄之下,将堆满来自江南的丝绸锦缎;那些曾经只懂得弯弓射雕的贵族,将围坐在紫檀木的矮桌旁,用景德镇的瓷碗品尝著福建的武夷茶;他们会为了向大明的钱庄抵押更多的牧场,以换取白银来购买一柄镶嵌宝石的腰刀,一处京师的奢华宅邸,而彼此争斗不休。
互市所得的巨万之利,以及那「联合宝源钱庄」提供的便利借贷,将成为一剂最甜美的鸩毒。
他们会迅速习惯这种挥金如土的日子,其统治的威望将不再建立于部落的人口与牛羊,而是建立在他们能从大明获取多少财富之上。
他们的权力,正在被悄无声息地置换。
「以白银易其金刀,是去其爪牙也;以丝绸易其皮甲,是卸其坚铠也。使其欲壑难填,而仰我鼻息;使其债台高筑,而受我驱驰。」
当一个民族从上到下,从贵胄到草民,其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皆与另一个庞大的帝国紧密相连时,它的脊梁,也就断了!
范景文甚至能推演出更深的一层。
一旦蒙古诸部对大明廉价的粮食与百货形成了依赖,他们原有的生产模式,譬如在水草丰美之地少量开垦的农耕,譬如那些粗糙的毡毯、皮囊手工业,将会在大明海量且廉价的商品冲击之下,迅速萎缩,直至消亡。
草原之生发之道,将日趋窘迫,唯系于畜牧。届时茫茫草原,不过是大明一处豢养牲畜的苑囿罢了。
晴时,他们是大明的牛羊供应之地;灾时,他们便只能向大明乞食,再无自救之力!
「孟博,商路不畅,则货物不通,民心不附。」皇帝的声音悠悠响起,「朕有意以方便商旅,互通有无为名,由我大明工部出资出工,助林丹汗修几条自其主要牧场,直通归化城的商道。路修好了,车马快了,他们的牛羊运出来方便,我们的货物运进去也方便,岂非两全其美?」
范景文的心脏再一次被狠狠攥住!
商道?
这真不是为大明铁骑铺就的坦途?不是能让火炮与辎重长驱直入的战略通道!?
待到路成之日,大明的大军一日可行百里,旦夕之间便可兵临其核心腹地。
而蒙古的骑兵却早已在安逸的生活中,失去了长途奔袭的耐力与勇气。
一退一进,天壤之别!
「此外,」皇帝仿佛只是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贸易既开,度量衡不一,多有不便。日后凡与我大明交易,当以我朝之石、斗、斤、两为准。钱庄发行的联合钞引亦可在我大明与蒙古诸部通行无阻。如此,童叟无欺,方为长久之道。」
范景文额角渗出了一层细密的冷汗。
这是在规则上进行彻底的同化!
当草原上的人民习惯了用斤来称呼牛羊,用尺来丈量布匹,用大明的银票来作为财富的象征,甚至用大明的历法来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时,「蒙古」这个概念,还剩下什么?
只怕只剩下血脉与名义了。
想到此处,范景文终究还是忍不住躬身一揖,将心中最后的一丝疑虑道出:「陛下,圣策如天,神鬼莫测,臣拜服无地。然,臣有一惑……那林丹汗,虽贪图享乐,却非昏聩之主。他…当真会心甘情愿,任由陛下如此施为,将这绞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么?」
此问一出,空气似乎都为之一凝。
然而,出乎范景言的意料,皇帝并未直接回答。
他只是转过身,静静地看著范景文。
被皇帝这深邃的目光一照,范景文心中猛然一个激灵。
是啊……答案……
答案其实早已摆在了面前!
林丹汗他……敢不愿意吗?
范景文的脑海中,瞬间闪过数个念头,犹如电光火石,照亮了这盘棋局最后的死角。
此策得以施行的根基,在于一个『势』字。
如今大明国力蒸蒸日上,宣大雄兵近在咫尺;反观林丹汗,屡败于皇太极之手,早已元气大伤。
此刻的他,正需大明支持以抗建奴。
面对皇太极的利刃,大明递过去的这杯蜜糖,纵然是鸩酒,他也只能闭眼饮下!
他若敢掀了这张桌子,不等大明动手,皇太极第一个便会回头将他生吞活剥!
然而,若说大势压迫只是让他别无选择,那皇帝此策的真正毒辣之处,便在于这个利字。
这利字如同一柄无形的刀,杀人不见血,却能瓦解人心。
林丹汗或许能看透这层阳谋,可他麾下的王公贵族呢?
那些嗷嗷待哺的普通牧民呢?
他们看到的只是眼前的真金白银,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当大明给的利益远超他林丹汗所能恩赏的回报时,人心自然会散。
届时,林丹汗若想与大明决裂,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他的,只怕就是那些在他身下吃得满嘴流油的蒙古部落自己!
皇帝此举,不是釜底抽薪,而是给林丹汗的王帐之下,捆满了无数个随时会炸响的火药桶!
但无论是大势的压迫,还是利益的分化都还只是阳谋的表象。
此策最深远最根本的一步,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环,则在于……
范景文猛然想起了那些被张维贤和满桂赞不绝口的宣大边军。
他想起了皇帝曾授意,在边军之中已经编入了不下两万名蒙古族的士卒!
陛下最高明之处在于,这些蒙古士卒并非单独成军,而是被打散了与汉家儿郎一同吃住一同操练一同领饷,一同上阵杀敌!
他们亲眼看到了大明军伍的严明军纪,亲身体会到了吃饱穿暖,按月拿饷的尊严,亲耳听闻了南方那光怪陆离的繁华世界。
这些人,就是两万颗被大明精心培育的种子!
当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草原上的亲人时,其说服力胜过万卷书册,千言圣旨!
「阿爸,明军的饭,顿顿有肉!」
「额吉,你看我这身铠甲,比头人的还好!」
「只要奋勇杀敌,立下功劳,陛下会赏赐土地和宅院,咱们也能过上城里人的好日子!」
这朴素的话语,于那些仍在风雪中挣扎的牧民而言,已是致命的诱惑。
而更让他们无法抗拒的,是这诱惑背后,皇帝那煌煌天恩般的许诺:
自此不分蒙汉,皆为大明之民。
只要归顺大明,忠心效力,汉人将士能得的功名赏赐,他们分毫不差;汉家儿郎能享的安稳富足,他们也一体均沾。
这,才是真正瓦解草原人心的根本!
潜移默化,攻心为上!
范景文只觉得滚烫的热血在胸中激荡,让他血脉贲张!
到时候,人心思明,大势所趋。
或许陛下根本无需再动刀兵便可兵不血刃,尽得漠南之地!
届时草原上的部落,将争先恐后地内附!
范景文长长地吸了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
这一次,他的腰弯得更低,声音中充满了试探,也充满了期待。
「陛下……臣斗胆一问。」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待这钱粮羁縻之势牢固,人心归附之后,是否便要自上而下,并行推动政俗文字之改造,行改土归流之策?」
此话一出,连皇帝的脸上都闪过一丝讶异。
他原本以为范景文能看透经济层面的阳谋,已是当世顶尖的智者。
却没想到他竟能举一反三,触及到这整个战略的终极目标政治与文化的彻底融合!
皇帝定定地看了范景文半晌,忽然放声大笑起来,笑声在空旷的望楼之上回荡,充满了说不出的畅快与欣赏。
他走上前,重重地拍了拍范景文的肩膀。
「好!好一个范孟博!朕倒是小瞧你了!」
被天子如此亲近地一拍,范景文只觉得一股热流传遍全身,激动得几乎要落下泪来。
他强忍著激动,涩声道:「臣不敢。只是跟在陛下身边,若再不思进取,不学不看,便是不忠了。」
「说得好!」皇帝的赞赏溢于言表,「就是这个理!不能循序守旧,不能故步自封!孟博,你记住,时代变了,人心也会变。这天下,这未来,永远是属于那些愿意去学习,去改变的人的!」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51038/28375505.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