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三路围剿德国
推荐阅读:大秦:开局至尊骨为祖龙续命 我家药店通古今后,我咸鱼翻身了 奥特:我,怪兽仙人,献祭就无敌 都是圈内少爷?家父天师坐哪桌? 惊!网恋对象竟是星际最强指挥官 遮天之金丹大道 被全府读心后,我喝奶躺赢成团宠 我在东京导演神话复苏 从正一道童肝成万法天师 苟成圣人,仙官召我养马
俄国内战一打响,整个俄国可谓是乱成了一锅粥。不管是俄国国内的各大城市还是前线的军队,此时都需要选择自己效忠的目标。
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俄国政府也都先后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所有不公开认可自己一方的军队和城市都将被视作叛国者。
一旦被打上叛国者的标签,不仅部队得不到任何来自后方的物资补给,各城市也会面临被其他城市围剿的局面。
在两大政府的压迫之下,俄国各大城市和军队纷纷开始站队,加速了内战局面的形成。
相较于城市的选择各不相同,俄国前线军队的选择大致上还是一致的。这其实也是因为苏维埃俄国政权的首都莫斯科距离俄国前线太远,再加上俄国军方高层遍布贵族阶级,促使临时政府很快就掌握了前线的军队。
不过工人联盟的苏维埃政权也不是软柿子。在确定前线军队无法拉拢之后,苏维埃俄国立刻宣布成立军事委员会,组建由工人联盟领导的苏维埃军事力量,名为工人民警武装部队。
得益于工人群体极高的忠诚度,在工人民警武装部队成立之后,这支崭新的军事力量很快就突破了十万人,并且还在不断的增加当中。
其他没有加入这一支武装力量的工人,也都被安排到了各大军工厂,为苏维埃政府生产足够的武器来装备军队。
其实从内战的表面来看,拥有沙皇和贵族阶级支持的俄国临时政府还是占据了极大的优势的。
俄国前线的大部分军队仍然效忠临时政府,而工人联盟的苏维埃俄国只能临时组建军队,武器也都是自己生产的,质量只能用一般来形容。
在如此巨大的军事实力差距之下,临时政府应当很快就能剿灭工人联盟组建的苏维埃政府,重新恢复整个俄国的统一。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别看俄国前线拥有数百万军队,实际上这些军队都是无法调动的。虽然德国没有帮助工人联盟的举动,但这不代表德国对俄国临时政府掌控的土地不感兴趣。
一旦俄国临时政府大规模调动前线的军队,德军必然乘胜追击,占领俄国的大片土地。
唯一能够调动的就是原本部署在奥匈帝国边境的军队,可这里更加靠近基辅,俄国苏维埃政权的手已经伸到了基辅,他们肯定也会对边境的这些军队感兴趣。
明明掌握着数百万军队却无法调动,这让临时政府的局面比苏维埃政府更加尴尬。好在协约国几大列强还愿意看在曾经的情面上,支持名义上效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俄国临时政府。
不过这样的帮助也不是没有代价的,俄国在不能调动前线数百万军队的情况下,还必须向这些军队提供大量的后勤补给,来帮助这些军队抵抗德国军队的进攻。
这也代表着对俄国临时政府来说,世界大战并没有结束。虽然获得了来自协约国的好处,但也要帮助协约国抵抗德国。
当然,如果最终战争能够取得胜利,作为战胜国的俄国临时政府,也是能代表俄国获得战后的利益分配的。
只是战争胜利前的这几年是最难熬的,俄国临时政府还需要分兵对抗苏维埃俄国政府,面临的压力自然比原本的沙皇政府更大。
和俄国临时政府一样,目前的德国也是有极大的压力的。
虽然俄国陷入了内战,但俄国在前线仍然拥有数百万的兵力。可偏偏此时战争的重点又重新回到了西线,如果德国从东线大规模调动军队的话,谁也不能保证陷入内战的俄国临时政府是否会卷土重来,通过战争来获取民众的信任。
但如果不从东线调动军队的话,面对已经越来越重要的西线战场,德国可没有足够的兵力前去防守。
随着奥匈帝国退出战争,同盟国就只剩下英国和德国两大超级列强。
虽然英国口口声声宣称要帮助德国守住西线,可如今的局面是,英国派遣到战场上的军队只有百万人,德军才是东西两线战场的主力。
德国如此信赖的盟友奥匈帝国都能在战争中背叛德国,更别提中途才加入战争的英国了。
相较于已经不可抽身的德国,英国还是有希望及时止损的。毕竟英国的本土还没有被协约国进攻,除了爱尔兰这个麻烦之外,英国的基本盘还是没有什么影响的。
除非协约国想要在这场战争中彻底打败英国,否则面对一个超级列强的主动求和,协约国还是要给英国几分面子的。
但德国不同。德国在这场战争中已经付出了一切,在没有确定最终的胜负之前德国是不甘心投降的。
因为对此时的德国来说,投降就代表着失去一切。不仅自己的领土会被协约国瓜分,德国政府也会承担巨大的债务。
这样的代价是德国政府无法承受的,也是德国民众无法承受的。就算德国政府能够委曲求全,愤怒的德国民众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推翻无能的政府。
对于目前的德国政府来说,最重要的事就是挽回战场的局面,让英国看到世界大战能够获胜的希望,这样才能保住自己仅剩的盟友。
好在目前的同盟国只是陷入了较大的劣势,还是有那么一丝丝能够战胜协约国的希望的。
随着奥匈帝国退出战争,目前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又回到了西线战场。
如果德国能在西线战场取得一些成绩,打退协约国接下来组织的一场大规模进攻,那么这一场世界大战还是有的打的。
要是德国无法抵御协约国的进攻,那恐怕距离战争结束的时间就不远了。
为了应对协约国接下来有可能的进攻,德国国内经过了精心的准备,为前线装备了大量的火炮和机枪,甚至还装备了数十辆国内刚刚仿制出来的坦克。
自上一次西班牙在索姆河战役中拿出坦克以来,德国就对这种战场上极其强大的武器念念不忘。
好在坦克的基础原理还是比较简单的,在汽车或者拖拉机上覆盖一层装甲,加装一门火炮就是简单的坦克。
虽然无法发挥类似西班牙拿出的那种坦克的作用,但对战场上的普通士兵来说,这样覆盖一层钢甲的大家伙,威慑力还是很足的。
原本德国在东线战场部署了超过350万的兵力,在俄国陷入内战之后,其中150万军队选择南下前往奥匈帝国边境防守,防备协约国军队有可能从奥匈帝国内部入侵德国本土。
剩下的200万军队继续停留在东线战场,一方面是防备俄国的突然袭击,另一方面则是作为预备队,随时支援奥匈帝国边境。
相较于兵力尚足的东线战场,德国在西线战场的兵力就没有那么充足了。经过几轮大规模作战之后,德国在西线战场的兵力只有大约120万人,其中有近40万人都是新兵。
好在英国在西线战场也部署了超过110万军队,同盟国合力凑齐了大约230万人,再加上大量的火炮和机枪,这才勉强能够防御协约国的进攻。
相较于兵力明显处于劣势的同盟国,协约国在西线战场的兵力就相当充足了。
法国军队仍然是主力,投入到各线作战的法国军队人数超过300万人。西班牙军队也长期保持在100万人以上,意大利也有接近60万作战军队。
协约国在西线战场的军队数量是同盟国的两倍,这也让英国和德国在西线战场相当郁闷,只能采取战略防御的姿态,祈祷协约国进攻时出现问题。
除了西线战场兵力处于优势之外,协约国在巴尔干战场也拥有近210万军队。
在与奥匈帝国签署和平协议之后,在获得奥匈帝国许可的情况下,这210万军队已经陆续进入奥匈帝国境内,准备从德国南部对德国本土发动进攻。
在这方面,协约国已经和俄国临时政府取得了联系。一旦协约国对德国发动大规模进攻,俄国临时政府也将调动至少200万军队,在合适的时机对德国发动反攻。
作为对俄国临时政府的回报,俄国临时政府将会完全继承沙皇俄国在战争中的贡献,获得足以匹配俄国身份地位的战争赔款、土地和其他战争补偿。
协约国所有国家将拒不承认苏维埃俄国的合法地位,必要时甚至可以派出干涉军队,帮助俄国临时政府对抗苏维埃俄国政府。
这两点对于俄国临时政府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俄国临时政府目前最缺的就是钱和军事支持,正好这两点能够全部提供。
特别是在俄国临时政府几乎继承了沙皇政府的情况下,对于沙皇政府曾经在战争中的巨大付出,俄国临时政府肯定是想要获得一些回报的。
这不仅能够洗刷沙皇在战争中的名声,同样也能让更多的俄国人接受现在的临时政府。
只要打赢了世界大战,那么俄国曾经在世界大战中的一些糟糕表现,自然也可以被掩盖。
只要原本沙皇政府在战争中的愚蠢操作都被掩盖,民众对沙皇政府的愤怒自然也会减轻,对于苏维埃俄国政府的支持自然也会减弱。
至于协约国所承诺的派出军队强行干涉俄国内战,则是俄国临时政府最后的底牌。
如果在内战中确实无法打败苏维埃俄国政府的话,也就只能靠协约国的强行干涉,来保证俄国临时政府不会被苏维埃俄国政府消灭。
至于让协约国派出军队直接消灭苏维埃俄国政府,不仅协约国内部没想过这么做,俄国临时政府其实也没想过。
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想要让协约国派出足够的军队消灭苏维埃俄国政府,俄国临时政府就必须得付出相应的筹码才行。
这么做的代价是极大的,就算俄国临时政府能够消灭苏维埃俄国政府,未来的俄国恐怕也不是能由自己说了算的。
因为奥匈帝国已经退出战争,法国对于接下来进攻德国的筹备,可谓是寄予了厚望。
虽然没想着凭借着这一次进攻就打败德国,但法国也有一战彻底奠定胜局的想法。
这也代表着在西线战场上,协约国军队必须得建立极大的优势,消灭足够数量的同盟国军队并且占领足够的土地才行。
为了策划这次进攻,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的军方高层凑在一起商议了许久,最终决定在西线战场发动一次大反攻,作战代号为夏日攻势。
近四百万协约国军队将兵分三路,西路军以法国首都巴黎为大本营,出兵150万人向北进攻比利时地区。
比利时地区对德国统治的抵抗是相当激烈的,当地的游击队已经数次对德国军队的后勤补给线造成了破坏,给德国人造成了极大的麻烦,这也是德国人对当地游击队展开大规模围剿和屠杀的原因。
如果能够收复比利时地区,不仅能够将战场转移到德国本土,也能拥有一支人数不少的坚决抵抗德国军队的友军。
虽然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军队在战场上都有种种劣迹,可对比利时人来说,他们明明没有对德国犯下任何罪行,德国军队却在比利时境内进行了屠杀。
如此残酷的行为激起了比利时人一次又一次的反抗,也让比利时与德国之间拥有极大的仇恨。
在这股仇恨的加持之下,比利时军队的战斗力甚至能够与德军相提并论。
中路军队以凡尔登为大本营,向卢森堡和莱茵河发动进攻。因为要直面莱茵河,中路军队遭遇的抵抗也注定是最强烈的。
也正因为如此,中路军队只有约100万人这支军队更多的是起到佯攻的作用,吸引德军的关注。
东路军也有大约150万人,作战任务是向德国南部地区发动进攻,争取与奥地利地区的协约国军队汇合。
就算西路军队无法取得进展,只要能够威胁到德国南部地区,对于整场战役来说还是有收获的。
西线战场剩余大约60万的兵力作为预备部队,随时做好支援三路军队的准备。
与此同时,位于奥匈帝国境内的200万协约国军队也将在同一时间发动进攻。
在这么多军队的围攻之下,纵使是战斗力强大的德国,也不得不考虑放弃其中的一个战场。
只要西线战场的三路军队和奥匈帝国方向的军队任何一线取得胜利,协约国都完成了制定作战计划时制定的任务和目标
因为一旦军队进入德国本土,对德国本土造成的影响将会是极大的。到时候德国就会如同奥匈帝国那样,就算想要抵抗下去,也不得不考虑战争带来的严重影响了。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50818/28375327.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