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龙案上的血书!朱元璋的迷茫!
推荐阅读:秦时明月之政 模拟修仙,从魔宗杂役开始 斗罗:武魂龙纹棍,传承东方青龙 柴刀流漫画大师 穿成影帝老婆后只想带女儿开诊所 红楼:香火神道,从神京城隍开始 真龙纪 无法之法 九璃盏之摧心化骨 刚飞升就重生?
“闯殿?”
朱元璋和朱标同时一愣。
徐达不是在“闭门休养”吗?
话音未落,武英殿的殿门被猛地推开。
徐达如同一头被激怒的雄狮,阔步闯入。
他手中紧紧捧着那卷沉甸甸的“万民血书”,每一步都踏得坚实有力,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绝。
殿内光线昏暗,徐达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他身上那股久经沙场的凛冽煞气,此刻如同实质般弥漫开来,压得人喘不过气。
他的双目赤红,像是燃烧着两团怒火,又像是刚从尸山血海中跋涉而出,浑身上下透着一股悍不畏死的决绝。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愕然,随即被压抑的怒气取代。
他刚要开口呵斥这藐视宫规的举动,徐达却根本无视一旁面色微变的太子朱标,径直走到龙案前。
“砰!”
一声闷响。
徐达将那卷用血书写的麻布重重砸在光滑的御案上。
麻布铺展开来,露出其上触目惊心的暗红色印记。
一股浓重的、带着铁锈味的血腥气混合着陈旧麻布的霉味,瞬间涌入鼻腔,充斥了整个原本肃穆压抑的大殿。
“这就是胡丞相口中,燕王‘赈灾不力’导致的‘流民遍野’!”
徐达的声音洪亮如钟,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震得殿宇嗡嗡作响。
他伸手指着那摊开的血书,目光灼灼地逼视着朱元璋,
“请您亲眼看看!看看这二十万百姓的血指印!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朱元璋和朱标都被眼前这幅巨大、诡异的血书所震撼。
他们下意识地俯身前倾,想要看得更清楚些。
龙案的面积有限,根本无法完全摊开这长达数丈的麻布卷。
但仅是他们目光所及之处,那密密麻麻、用鲜血浸染、按下的指印和字迹,已经足够触目惊心,视觉冲击力远胜任何华丽辞藻。
“……小民王二,泣血叩告陛下。奸臣胡惟庸,欲以朝廷废纸(宝钞)倾覆北平。燕王殿下力挽狂澜,以‘工分券’代之……”
“……小民王二,感念殿下恩德。殿下建‘神仙居’,我等寒冬得以安身。殿下施‘黄金粥’,我等旬日不再挨饿……”
“……胡惟庸污蔑殿下‘贪墨赈灾款项’,实乃天大冤屈!若非燕王殿下,我等二十万流民,早已化作北地尘埃!何来胡丞相所言‘饿殍满地’?我等二十万签名的百姓,便是活生生的人证!”
“……恳请陛下明察秋毫!明辨忠奸!速速诛杀奸臣胡惟庸!还燕王殿下清白!”
朱元璋一字一句地读着,他那双布满老茧、征战一生的大手,缓缓抚过那些已经干涸、微微凸起的血色指印。
每一个指印,都代表着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份沉甸甸的血泪控诉。
他看到了百姓对胡惟庸的憎恨,看到了对朱棣的感激与拥戴,看到了那“工分券”、“神仙居”、“黄金粥”的字眼,看到了那二十万百姓的血指印汇成的滔天民意。
他看完了。
整个武英殿,陷入一种令人窒息的死寂。只有烛火在油碗中不安地跳动,发出细微的噼啪声。
朱元璋缓缓直起身,他的脸上没有预想中的暴怒,也没有被欺骗后的恍然大悟。
他只是沉默着,眼神复杂地盯着眼前的血书,脸色在昏暗的光线下阴晴不定,让人完全无法揣测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想法。
“这是……老四让你送来的?”
过了许久,朱元璋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徐达挺直胸膛,目光坦荡:“回陛下!此书由北平商队九死一生,穿越重重阻碍方才送达。
臣在城门口截获时,亦是刚刚得知内情。陛下!民心如水,民意如天!
这二十万百姓用鲜血按下的指印,岂能作伪!胡惟庸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其心可诛!”
朱元璋的手指,开始无意识地,一下一下,轻轻敲打着龙案的边缘。
“咚……咚……咚……”
沉闷的敲击声,在这死寂的殿内回荡,仿佛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一旁的朱标,默默观察着父亲的侧脸。
他敏锐地捕捉到,父皇眼中闪过的并非单纯的震怒或欣慰。
那是一种……更深沉的情绪。
一种夹杂着震惊、困惑,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忌惮。
“他用咱的废纸……”
朱元璋喃喃自语,声音低沉,像是在问徐达,又像是在问自己,眼神迷茫,
“……就收买了二十万的民心?”
他的目光扫过血书中那些歪歪扭扭却异常坚定的指印,仿佛看到了北平那片土地上,无数百姓因这“废纸”而重获生机。
“他一个藩王,在北平,仅凭着他自己弄出来的‘工分券’,就让这二十万流民只知有他燕王,而不知有咱这个皇帝……”
朱元璋的声音陡然转冷,一股寒意从他身上散发出来。
他猛地抬起头,那双锐利的眼睛死死盯住徐达,仿佛要穿透他的铠甲,看清他的灵魂,
“徐达,你告诉咱。他,到底是忠是奸?到底是好是坏?”
徐达的心猛地一沉!
他瞬间明白了。
胡惟庸的弹劾,看似被这血书彻底粉碎,但实际上,它并未惨败。
反而,从另一个角度,以一种更隐蔽、更深刻的方式,在朱元璋的心中种下了一根更加难以拔除的刺。
一根名为“民望”的刺!
朱元璋的目光从徐达脸上移开,重新落在那卷血书上。
他没有说话,但那紧抿的嘴角和微微颤抖的手指,显示出他内心的波涛汹涌。
他不是在思考如何惩治胡惟庸,也不是在考虑如何褒奖朱棣。
他在思考,一个藩王,仅仅因为赈灾得力,便能轻易赢得二十万百姓的生死追随。
这股力量,若是落入心术不正之徒手中,后果不堪设想。
而朱棣……他真的只是想赈灾吗?
还是借此机会,在北平培植自己的势力,积蓄力量,对抗朝廷?
“工分券”……这东西,听起来简单,却能让百姓甘愿用血书来证明。
这说明,朱棣给他们的,远不止是食物和住所,更是一种被重视、被尊严对待的感觉。
这种感觉,是金钱买不到的。
朱元璋的脑海中,浮现出朱棣年轻时的模样,那张扬而自信的脸庞。
他想起自己对朱棣的期望,想起胡惟庸那些看似凿实的弹劾。
如今,血书虽然洗清了朱棣“赈灾不力”的污名,却似乎坐实了另一件事——朱棣,拥有着远超他想象的影响力。
他,朱元璋,尚且无法让所有百姓如此全心全意地拥戴。
而朱棣,一个被自己寄予厚望,却又时常让他感到头疼的儿子,竟然做到了。
这让朱元璋感到一丝不安。
“他……真的只是想救百姓吗?”
朱元璋低声自问,眼中闪过一丝迷茫。
他看着徐达,又看了看血书,仿佛在权衡着什么。
徐达站在原地,感受着殿内愈发凝重的气氛。
他本以为这血书能让陛下彻底看清胡惟庸的阴谋,让朱棣洗脱嫌疑。
可现在看来,事情远比他想象的复杂。
这二十万百姓的血,确实洗刷了朱棣的“无能”,却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朱棣在北平根深蒂固的民心。
而这,恰恰触动了朱元璋作为皇帝最敏感的神经。
一个藩王,手握重兵,又深得民心……
这在大明立国之初,是最危险的信号。
朱元璋的目光再次变得深邃,他不再敲打龙案,而是缓缓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血书上的一枚指印。
那指印周围,还残留着些许干涸的血迹。
“民心……” 他重复了一遍这两个字,声音里听不出任何情绪。
殿内,依旧是死一般的寂静。但所有人都明白,这一次,朱元璋心中的天平,已经悄然倾斜。
只不过,这倾斜的方向,并非完全是信任。
(https://www.shudi8.com/shu/750248/35351121.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